一点看法:人生忙碌如白驹过隙,人们都会清楚地知道“我想要什么”,并执着的通过追求去获取。但是大多数人不怎么会思考或者很少问“我是谁”,很难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因此造成了很多人辛苦努力做了巨大付出之后却后悔那不是自己想的、要的。比方说“杨元元”自杀事件,探求诸多原因,我想从个人内因来讲,杨元元对“我是谁”的思考就缺乏客观性。
边学边想(正文引自心理学教程,括弧内是读书体会):
自我,也叫做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读书笔记:通俗的说就是“我是谁”);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读书笔记:人懂得自我,客观的认识自我就是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好不好,心理健康不健康,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在社会上还吃得开吗?这些问题)。
主我与客我,是詹姆斯(19世纪末美国学者行为主义哲学家)关于自我的概念,前者是认识的主题,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自我=主我+客我)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很大一部分人容易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没有自我,自我概念模糊不清,有时候辛辛苦苦都在为别人活着,这多不值得.)
罗杰斯(人文主义代表人物)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当然比现实中的真的自我更厉害,骨子里认定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是什么,那可能就是什么,就怎么样了。所以,如果自己时常给自己以积极地暗示,提醒自己是最棒的,那自我就是积极地,自我的人生也是上行的。)
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理想自我是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我们理解的“自我”更多的是自己,物质上的自我更多些,谁提到了自己或多或少和“自私”“自利”相联系,“我”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自我概念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的功能。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的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比方说雷锋帮助人,小偷怎么看?);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生理自我始于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约青春期),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大力提倡鼓励教育或者叫赏识教育尤其重要,就是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次夸奖都是一次社会教育,反对挫折教育。有一种说法:夸奖5000次能成就一个好男人。)
心理自我需要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是不一样的,有人看上去很老练,但年龄很小;有人虽然年长,说话做事十分幼稚。如何提升心智与所处社会环境的熏陶和自我的历练密切相关。)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待单独议论)。
(建立 1001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