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闫凯

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三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满载着国人对探索太空的热情和祝福,嫦娥三号正式进入奔月之旅。为了解本次探月任务,本刊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的欧阳自远院士。
科学世界:很多人为了观看本次发射的电视直播,熬到了深夜。为什么嫦娥三号的发射窗口要选在凌晨呢?
欧阳自远:火箭的发射窗口,是根据着陆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时间来设计确定的。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与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使得月球的1天相当于地球的28天,月球的一面(正面)永远朝向地球。

科学世界:嫦娥三号会进行哪些探测工作?
欧阳自远:主要进行包括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月壤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月球的浅层结构等科学探测,最具特色与创新之处,就是国际上首次开展的“巡天、观地与测月”探测。
科学世界:为什么要选择在月球的虹湾地区着陆呢?
欧阳自远:虹湾地区位于月球正面,雨海西北部。在选择着陆区时,要根据一些指标对所有候选的着陆区进行打分,包括地形是否平坦、轨控是否可靠、通信是否通畅、太阳能是否充足、科学问题是否集中、其他国家是否曾在该区域着陆过等。与预先优选的其他5个着陆区进行综合比较之后,虹湾地区获得了最高分,因而成为了本次任务的着陆区。

(更多精彩图片及完整内容请阅览《科学世界》2014年第1期)
点击文字即刻订阅全新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