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阳光下,变色眼镜会慢慢从透明变成灰色到黑色。其中的原理和照相用的胶片有相似之处。照相用的胶片是一层赛璐珞,上面涂着一层以溴化银为主的光敏材料。当光线通过快门照射到胶片上的时候,光照强的地方,光敏材料就会分解成银颗粒和溴。溴会蒸发,留下微小的黑色银颗粒。所以我们看到冲出的底片是负片,光照强的地方,颜色反而深。变色镜也是同样的原理,只不过它的光敏材料不是涂在镜片上,而是掺杂在玻璃当中。这样,受光照而分解出的溴化银颗粒并不会分开,在光线变暗的时候,会重新结合成无色的溴化银。1964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最先开发出了光致变色玻璃,但是直到90年代才逐渐在太阳镜上流行起来。在这种镜片中,除了添加溴化银和氯化银之类的光敏材料之外,往往也含有氧化铜颗粒,用来作为变色的催化剂。一般来说,变色太阳镜变色的速度和温度以及紫外线强度有关。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现在的变色镜已经对温度不那么敏感了。光敏镜片可以制造出具有近视或者远视度数的太阳镜,这也是它最早的卖点之一。然而,不同厚度镜片中的光敏材料含量不同,所以中央部分和边缘部分的变色程度也就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发出树脂镜片渗透技术。将树脂镜片浸泡在特定溶液中,卤化银微粒将会浸透到镜片内深150微米左右处。这样就能解决变色不均匀的问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