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旭辉香港IPO“寒战”
(2012-12-06 11:42:00)
标签:
财经 |
内地房企赴港上市进程中,围绕股票价格定价权的博弈,如同一出跌宕起伏的香港“寒战”剧。而股价博弈背后,地产企业发展路径分化,融资——圈地——再融资——再圈地的资本游戏已告终结。
东地产 王建生 傅一辰 报道
截止12月3日,先后上市的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和新城开发控股(01030,HK)尽管盘中跌破发行价,但收盘时双双收于发行价之上。
3个交易日之前的11月29日,新城发展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振华在香港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在此6天之前,旭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林中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下限发行
如果置身于5年前,甚至3年前,伴随IPO的成功,王振华和林中兄弟毫无疑问将在富豪榜上重排座次,但2012年冬天两家公司的发行价,让人深感凉意。
11月23日,旭辉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旭辉“)在港交所挂牌。作为16个月来首家在港上市的内地房企,旭辉被称为“破冰者”。这一举动无论对于旭辉自身还是其他内地房企,均意义重大。
但最终,旭辉却以每股1.33港元的下限发行,集资净额18.96亿港元,考虑到汇率因素,相对于2012年预期收益的动态市盈率不到5倍。以11月30日1.36港元收盘价计,旭辉控股集团的市值仅为78.47亿港元,约合62.8亿元人民币。
旭辉之后,11月29日上市的新城发展控股(以下简称“新城“)也同样以招股价下限1.45元发行,集资净额15.3亿港元。考虑到汇率的因素,相对2011年的市盈率同样不足5倍。
以11月30日1.36港元收盘价计,新城的市值也不过83.3亿港元,约合66.6亿元人民币。相比2007年碧桂园上市时的21.5倍市盈率发行,以及2009年龙湖在港上市时20倍的市盈率,这一数字显得实在“寒酸”。换句话说,同类型的融资标的,融资价格和融资额度不如三年前的四分之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告诉《东地产财经周刊》(以下简称“《东地产》”)记者,虽然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政策导致热钱涌入香港,但香港刚出台了政策打击房地产市场,投资者心有余悸。“虽然有热钱,但我并不觉得会流向地产股。房企可能有自己对形势的判断,上市就能圈钱。”
时机之争
在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上,旭辉和新城为何错失时机?
2011年4月,一家港媒首次披露了旭辉赴港上市的计划。该消息称,旭辉的初步集资规模约5-6亿美元。但由于严厉调控政策的出台,旭辉的上市计划搁浅。
不过,在市场情况不理想的情况下,旭辉该年的扩张迅速,耗资约40亿元在全国各城市共拿地12块,为上市打下了基础。
2012年7月,旭辉筹备上市的消息再次传出,融资规模也缩小到了3-5亿美元。9月,旭辉通过上市聆讯,并开始择机招股和挂牌,融资规模再度缩小至2-3亿美元。
但最终,旭辉以每股1.33港元发行,发行价对应市值为76.7亿港元,相较旭辉的净资产110.36亿港元,折让率为69.5%。
关于为何最终融资规模减少、发行价下调,旭辉董事长林中曾表示,“关于价格方面,我们是有几个考虑,其一,为了实现上市这一目的,这是我们内部定的一个成功标志,其次,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为了完成上市这一成功标志,我们有几个策略,其中就包括要有一个相对便宜IPO定价,留出一定的空间。”
而事实上,旭辉对于发行价并非完全不在意。
旭辉副总裁林伟则在当月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旭辉的“发行价不会太低,我们是大股东,流血上市损失最大”,并表示旭辉“虽然规模较小,但相对行业平均水平,增长速度、盈利能力、周转速度都较出色,也会向股东承诺每年的大比例的分红政策”。
不过,为了顺利上市,旭辉还是“流血”在发行价上打了折扣。
同样“打折发行”的还有新城。
11月29日,新城在全球发行56.68亿股,每股价格为1.45港元,市值为82.19亿港元。根据招股书,新城的净资产为137.92亿港元,折让率为59.59%。
按照新城2011年的业绩计算,市盈率仅为4.8倍,远低于房企香港上市时7倍的平均市盈率。
对新城来说,最好的时机或许在3年之前。3年前,《东地产》记者在上海浦东召开的2009新城B股(900950,SH)股东大会遇见王振华时,王正与台资券商为代表的外资投行商讨定向增发事宜,并有外资投行为新城提出回归A股的方案。其时,是资本市场最好的融资时机。然而,中国证券市场B股的边缘化以及政策上的不完备,让王振华错过了一次“卖个好价钱”的资本盛宴。
时过境迁,眼下,折价发行换取融资门票的代价略显昂贵。
价格博弈
事实上,在上市进程中,围绕定价权的博奕,上市公司、投资银行、投资者,甚至包括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均费尽心思。
首当其冲的是低价发行的同时,上市公司并不乏利好消息。
11月23日上市当天,旭辉以底价7307万元竞得上海嘉定区一地块,折合楼板价2700元/平方米。据悉,该地块出让面积10825平方米,为商办用地。此前一天,旭辉溢价37.98%竞得同区另一幅商办地块,该地成交价格为9900万元,面积10630.2平方米,折合楼板价3725元/平方米。
无独有偶。新城发展上市的当晚,公司便宣布通过竞购方式,以总代价人民币34250万元取得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沈巷小区1号住宅兼小区商业用地之土地使用权。该地块总占地面积约64,910平方米,楼面成本约每平方米人民币3700元,地块规划容积率为住宅1.4,商业1.6,绿化覆盖率40%。该地块将建成联排、洋房及高层公寓。
然而,类似的信息在牛市被视为利好,但在当前的世道却波澜不惊。除新城次日高开上冲外,旭辉的股价表现更为平静。
上市时间的安排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新城先于旭辉一天招股,而旭辉则先于新城六天上市。有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是投行间对争夺市场资金而博弈的结果。
然而,对于为何最终都是下限价格发行,有投行人士给出了不同意见。“企业希望价格高一些,投行希望低一些,最终博弈出基本一致的结果,从市场表现看,定价是合理的。”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旭辉和新城此番在香港“贱卖”并不意外。
在打了折的的发行价背后,是海外资本市场对内地房企,乃至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疑虑。
香港资本市场对中资地产股的低估由来已久。尽管房企在市场较好时能交出华丽的销售业绩,股价却迟迟不上涨。事实上,包括恒大、佳兆业、SOHO中国等在内的房企都曾表示自身的股价被低估。
事实上,相当多的中资地产股如今股价远低于发行价。SOHO中国的发行价为8.3港元,如今为5.77港元;佳兆业的发行价为3.51港元,如今为2.01港元;即便是发行时市盈率较低的宝龙地产,股价也从发行时的2.75港元跌至如今的1.6港元。
这样的情况使得海外资本市场对中资地产股的看法愈发谨慎。尤其每当调控政策产生作用,内地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悲观的情绪同时会蔓延到股市。
以至于如今旭辉在以较低的发行价上市后,仍然尴尬地连续两天遭遇盘中“破发”。
东方证券港股分析师张奇则对《东地产》指出,香港资本市场更亲睐一些国资房企或大型房企,如华润、中海等,对于中小房企的估值本来就不高,“破发”说明发行价还可以更低。
囤港热钱的盛宴
一边是满腹疑虑的投资者,而另一边,房企则“铁了心”要在这个时间点上市。
不少业内人士猜测,开发商选在此时上市和热钱涌入香港不无关系。
今年9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以进一步支持经济复苏和劳工市场。而对于全球经济来说,则可能引发一轮通货膨胀。
数据显示,自美联储正式推出QE3以来,截至昨天香港金管局已购入42亿多美元,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因此增加了325亿港元至约1809亿港元。很显然,热钱已进入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在接受采访时曾预计,资金净流入港元的情况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很难预测这情况会维持多久。
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一信息无疑是极大的利好。热钱的特征便是炒作,一旦受到热钱的追捧,企业扩张所需资金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热钱囤港的消息传出后,方兴地产、龙湖地产、SOHO中国、中国海外、融创中国等中资房企纷纷发行债券集资,涉资最多达479亿港元。
反观旭辉和新城。
虽未找基石投资者,但由于采用的是包销形式,旭辉在香港公开发售超额认购1.19倍,国际配售初步提呈的发售股份获得轻微超额认购。
晚几天发售的新城则有索罗斯旗下基金等大腕作为基石投资者,但在香港公开发售认购率仅为25%,只得重新发配至国际发售。
左晓蕾对《东地产》记者指出,虽然QE3导致热钱流入香港,但在香港刚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打压下,她并不认为热钱会追捧地产股。“当然,也有可能炒楼被禁了,热钱只能转而流入地产股了。”
就在一个月前,为遏制“亢奋”的楼市,香港发布楼市新规,提高额外印花税的税阶,并将适用期延长至三年,同时推出全新的买家印花税,外地人士、所有本地和外地注册的公司购买香港住宅,需缴付15%的买家印花税。
激荡时代的谢幕
旭辉和新城未受热钱“追捧”,似乎也标志着资本市场对于房地产的看法越来越理性。
遥想龙湖当年,股东豪华,股民追捧,高位震荡,雄姿英发。每股7.07港元的发行价,56倍超额认购,20倍市盈率,书写一代传奇。
同月,恒大上市,采用较低发行价和市盈率“以价换量”,在港超额认购46倍。
时过境迁,中资地产股风光不再。除了做好销售业绩外,房企更是拼起了“策略”。
旭辉、新城在低价“登陆”的同时,为取悦投资者,不约而同地上演了“上市前一天在上海拿地”的戏码。
作为两个在同月上市的中资地产股,旭辉和新城难免会被投资者拿出来比较,甚至“二选一”。尽管上市时间比旭辉晚,新城却抢在旭辉前一天发布招股书,欲争夺原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新城的招股结果不如旭辉理想,在自身原因外,和上市的时间及股民对旭辉上市后情况的的观望多少也有联系。
但无论如何,对于房企来说,能叩开境外资本市场的大门,已属大幸。
国信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方焱告诉《东地产》记者,自从A股的上市通道关闭,房企只能通过信托等高成本方式融资。在香港上市能打通海外的融资通道,解决资金问题。“上市对于房企来说非常重要,房企更看重的是上市这一‘地位’。”
张奇同样指出,上市是每一个房企成长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多元化融资。包括先前万科、招商、金地和中粮在香港“买壳”也是如此。香港的融资成本低,这一渠道对于房企来说很重要。
此外,上市也可为企业在品牌形象、管理水平、公司冶理等多方面带来附加价值,由此走上良性轨道。只不过,对于中国房地产企业来说,资本市场激动人心的时代已经谢幕,以融资——圈地——再融资——再圈地的资本游戏已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