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地产财经周刊
东地产财经周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800
  • 关注人气:3,9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派建筑对话海派建筑

(2010-07-15 10:38:19)
标签:

杂谈

文_《东地产》梁继贤
    作为北京知名的开发商,SOHO中国选择在外滩打造自己的旗舰项目,不仅是展现其公司价值观的绝好机会,更为“京派”建筑和上海的“海派建筑”对话提供了直接机会。
    北京,老茶馆,一段京胡,偶尔传出的喝彩声,那可是“大爷”的感觉!京派风格就是这样,难免会有一点儿官场气息,矜持而凝练,惟我独尊。
    上海,石库门,小弄堂,老街坊,构成了上海老弄堂人生活的风景线。华灯初上,夜幕四垂,又是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了。邻居在窗前打着招呼,妈妈在阳台上呼唤着孩子,爸爸在摇椅上看着报纸……
    而在时尚新潮的新天地,夕阳下,经过改造的石库门旁,STARBCKS的标志下,几张暗绿和白色相间的阳伞,两三知己佳丽,品尝着地道的咖啡、洋酒,欣赏着域外的靡靡之音,感受着洋泾浜文化夜生活的遗存……海派风格就是这样,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变,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商业资本气息相对浓厚。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汪曾祺:《胡同文化》)。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人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实质就是胡同文化。
    里弄建筑是上海的独有的。要读懂上海的历史文化,就得从这些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之久的里弄建筑入手。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它穿过小巷,越过大街,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人文景观。
    如果说北京人多以横向发展为其价值的取向的话,上海人多从纵向来拓展其发展的空间,一层两层,客厅卧房储藏室上下其间,亭子间小厨房杂处其中,就连楼梯下面也能被充分利用,处处体现出上海人的精明。
    这种建筑意识最终反映出两地思想意识的不同。
    建筑意识反映出北京人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或者说,政治的泛化也明显地表现在北京人的建筑意识上。北京人的意识里总有一种宏观思维,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居于中心的,或者是居于高处的人居高临下、从大处着眼的俯视的角度,同时又具有“以我为尊”“舍我取谁”的心理。
    上海人的建筑理念则是注重研究实用、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善于“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在建筑形式上,不拘于传统的形式,一切设计均以“实用”为最高的原则,在“小巧玲珑”重透露出精明。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排外”思想和自我保护意识。简言之,即为“商”的思想。
    北方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与色彩较为浓郁,建筑上绝大多数以重檐齐襟厚墙为主,而上海人由于租界文化的影响,所以其在接受其外来文化时迅速快捷,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其建筑艺术带有较为浓郁的中西合璧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外滩恐潘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