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5幅地,万科只用188亿

(2010-07-15 10:33:47)
标签:

杂谈

在最坏的年头过上最好的日子,
是一个成熟房企的“范儿”

文_《东地产》梁继贤

    尽管地王“弱市”折戟,但部分开发商却纷纷加大在“弱市”中的淘地计划。
    其中,以不做地王为口号的万科最为明显,今年前4月,万科新增土地建筑面积达913万平方米,居各房企之首。而在市场出现急剧下滑的5月份,再次出手买入8个新项目,截至6月底,万科已在各地新增35个土地项目。这一数量远超过万科去年1—10月份的拿地量。
    一直因为2008~2009年错失了很多抄底机会而耿耿于怀的万科,在今年冷清的土地市场抄底行动激起了业界反思。

带头淘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今年上半年万科纳入35幅地块,但其土地款却只有188亿元,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土地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相对于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的冷清,二三线城市因为地价相对较低,而引起开发商关注。更重要的是,二三线城市在本轮调控中,受影响程度相对于一线城市较低。
    “如果是全国性的开发商,在现阶段我们建议先卖二三线的房子,如果是多元化的开发商我们建议先卖商业物业。”中原地产负责一手代理业务的总经理唐振东告诉《东地产》。
    不过,虽然二三线城市地价普遍低于一线城市,但仍有部分开发商愿意扎堆大城市,一个主要的心态就是不惜代价拿好地,只是在弱市行情,做地王的风险无处不在。

先见之明
    2009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成交量价齐升,一时间导致下半年土地市场开发商竞相买地,地王接二连三出现。
    不妨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上海一手商品住宅的成交量达到16万套,成交金额高达2826亿元。连带着2009年上海土地收入创出新高,达到1043亿元,同比增加115%,这也就意味着上海土地每天吸金高达2.86亿元。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当房地产交易市场出现回暖,开发商资金变得充裕,就有冲动前往土地市场拿地,而这也就推高了地价的上升。反过来,地价的上升又再一次推高的房价。
    但万科此时却坚持一贯的 “不囤地,不捂盘,不当地王”,正确的策略,使万科具备了良好的抗压性,并且有能力借市场调整来扩大份额。
    在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0年上半年房企拿地排行榜上,万科占据总价以及总面积两榜榜首。而在销售额的排行榜上,万科同样把持着老大的位置。
    万科在市场调整前后的姿态,的确表现出一个成熟房地产企业的“范儿”。
    回头看调控刚刚开始的一季度,万科虽然也出现了经营性现金净流出0.62元,但资产负债率和净负债率仍保持在68.1%和36.4%的低水平上,手持货币资金179亿元,此时的万科,已经为下半年土地市场调整时逢低买入做好了准备。

看好后市
    一旦房地产出现降温,土地市场则马上出现蝴蝶效应,2008年和2010年4月过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7年拿地的地王们,一时间资金链全面收紧。2007年绿城以1.25万元每平方米的高价,拿下当时还是荒郊无人烟的新江湾,从此来开新江湾高价地序幕,但谁知道2008年的金融危机,绿城负债率连连告急,一度要通过高息借贷来维持,最终当年拿下的新江湾地块,也在2009年上半年低价卖给了九龙仓。
    有趣的是,现阶段土地市场却暗潮涌动,和万科在今年上半年接连拿下35幅地块有着一致步调的是,保利地产今年上半年新增20幅地块,中海也已新增了45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央企中铁建也先后在天津、广州高调拿地,土地总价达53.3亿。
    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房企仍旧看好后市,不惧拿地,这也就意味着开发商对1年后的房地产市场依然看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