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喜欢上海的乡村音乐,也喜欢上海的老建筑

(2010-04-28 15:12:42)
标签:

杂谈

By《东地产》记者万云选
File
姓名:莫杰明(Jeremy Moyer)
国籍:加拿大
职业:音乐家
居住地:朱家角
一句话评价上海:
“来上海的人越来越多,背景各不相同,上海多元文化色彩越来越丰富。”
Info
● 拉中国二胡拉得最好的外国人之一,中国古典音乐“超级达人”。20年前第一次听到中国二胡的绝美声音后,被深深打动,随后为了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来到中国。
● 现在朱家角从事上海民间音乐创作,同时搜集上海即将失传的“田歌”。对上海的老建筑情有独钟。

爱之章一:二胡考级
    2005年夏天,一个平常的下午。
    上海民族乐团的二胡大师邹德荣接待了一个外国年轻人。陪同这个年轻人来访的朋友说明了他的来意,想投入邹德荣门下,学习二胡。
    邹德荣认真听了这个叫莫杰明(Jeremy Moyer)的男青人的故事。
    他说,在20年前,一次聚会中无意听到有人拉中国的二胡,他听着的时候深深陶醉了。他决定要学习拉中国的二胡,要去遥远的中国了解中国的古典音乐。
    20年来,莫杰明在台湾、广东一带跟随许多民间艺人学习当地的二胡音乐,中国很多地方的二胡流派他都拜师学艺过。这次来上海,是想找到“学院派”的邹德荣,学习大陆正统的二胡音乐。
邹德荣接纳了莫杰明。
    随后在虹口区的公寓里,邹德荣指导莫杰明开始了“残酷”的训练。
    这是莫杰明从没经历过的。10多年前,他曾经在台湾学习“台湾二胡”壳仔弦。无数个夜晚,他们总是静静地在大树下泡上一壶茶,他拉,师傅听;师傅拉,他听,自得其乐。而在上海的头几个月里,他几乎从早拉到晚,拉到头晕眼花。每到夜幕降临时,他的双手都已经酸痛到无力拉动琴弦。
    邹德荣随后建议他去考二胡的证书。考证在大陆是司空见惯的事,莫杰明以前都没经历过,不过因为他深厚的二胡功底,外加邹德荣的指导,很快他就通过了二胡十级的考试,达到准专业演奏的水准。
    莫杰明说,在上海练习二胡的岁月,是他终身难忘的经历。
爱之章二:收获爱情
    英文老师莫杰明站在讲台上,发现班里多了一个漂亮女生。
    原来,这个粗心的女孩子上课时候着急,跑错地方了。就这样,这个叫杨武燕的女孩子和老师莫杰明认识了。
    这是莫杰明在上海的一个小插曲,最终变成他生活中的主旋律。
    英语老师是莫杰明在上海的兼职工作,在学习二胡的同时,他顺带做翻译和在国际学校当英语老师,以此赚些外快来支持自己的艺术梦想。
    莫杰明后来和杨武燕热恋了,最终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现在他们住在朱家角古镇的老建筑里,青瓦白墙的风格让他很喜欢。
    莫杰明说,他认为理想的居住地并不是在上海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也不能太偏远,像朱家角这样的城市副中心,交通很方便,而且建筑很有中国风味,居住起来会感觉非常的悠然自得。
    莫杰明对中国的民间手工工艺也很痴迷。在朱家角,莫杰明和杨武燕一起开了个民间艺术品专卖店:莫杨工作室。这里面的商品都是来源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手工艺品,其中一些手工艺在中国接近快失传。
    一个叫沙马木打的彝族手工艺人以编制棕编的动物肖像闻名。他编出来那些栩栩如生的龙、虎、螳螂、蜻蜓就摆在莫杨工作室里卖。
    在平时,莫杰明除了搞音乐创作外,就到他们开的小店里来照看门店,夫妻两个的小日子过的异常滋润。
爱之章三:寻找田歌
    有多少上海人听说 “田歌”?
    有多少上海人会唱“田歌”?
    事实上,这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异常宝贵的“稀有品”。在十年文革浩劫后,“田歌”几乎从上海人的记忆中消失。只有一些青浦的老人还依稀记得一些曲调。
    莫杰明在来上海之前,就对上海的田歌很有兴趣。
    还是10多年前,莫杰明在台湾学习壳仔弦的时候,台湾的风潮唱片出过一套民间音乐专辑,里面有一张就是田歌。来到上海以后,莫杰明应朱家角政府的邀请,去搜集已经散佚在民间的田歌。
    莫杰明开始在朱家角的民间走访,去寻找那些还记得田歌的朱家角老人。对于莫杰明来说,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当地很多老人不会说普通话,说的都是青浦本地方言。莫杰明只好不屑地努力寻找各种交流方式。
    后来,莫杰明认识了杨光华老人。杨光华会说普通话,也会一些田歌,因此他们很快找到了共鸣。杨光华后来还充当莫杰明的翻译和语言老师。现在莫杰明自己已经会用当地方言唱很多田歌。    在朱家角水乡音乐节,莫杰明和杨光华合作演唱了上海民间音乐田歌。莫杰明拉二胡伴奏,杨光华唱歌。
    莫杰明最近刚出版了新专辑《芒果》,揉合了上海和其它世界和地民间音乐的风格和音色,他在自己的艺术品专卖店和淘宝上售卖专辑。
    他说,现在的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不爱音乐,这是最麻烦的事。没有了热情和热爱,那么无论政府、企业、音乐家投多少钱,做多少事,再好的音乐也传不下来。我觉得江南丝竹、评弹、广东音乐都很好的东西,可常常有中国的年轻人告诉我,那些已经过时了。什么叫过时?我不理解。难道我们弹的钢琴、吉它不是几百年前的东西吗?为什么过去的东西不好?为什么没有人说贝多芬是过时的?

词典
[ 田歌 ]Tynger
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薅秧鼓、薅草锣鼓等,是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由于方言、风俗、传承方面的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田歌,如江苏的格冬代、锣鼓车;上海的青浦田山歌;安徽的喊秧歌、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长阳薅草锣鼓、畈腔、薅草歌、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罗罗咚;福建的耘田诗;两广的打锣开山歌、插田歌;云、贵、川的薅秧号子等等。
莫杰明现在正在做田歌搜集工作。

[ 阁楼 ]Garret
中国建筑讲究飞檐斗拱。在顶楼上会有很多不规则的空间,在建筑上经常把斜顶造成的不规则空间制造成左右高低不等的房间,就是阁楼。通常阁楼会做成储藏室、书房、会客室、棋牌室、休闲室或者多功能空间。
很多外国人对中式阁楼情有独钟,他们欣赏飞檐斗拱的建筑,喜欢中式建筑中围合的四合院、中庭还有小阁楼。莫杰明就是其中一个。
他把自己的工作室设在朱家角一个会馆的阁楼里,在这里往外看,可以尽览朱家角古镇老建筑鳞次栉比的屋檐,很有一番风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