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东地产》特约撰稿人小春风
我很喜欢的女诗人翟永明在成都的宽窄巷子开了一个酒吧——白夜。于是乎这才发现宽窄巷子已经变成了如今成都的新天地,N多诗人在那里做起入世的饮食生意,枉费我8年前在那里微醺过一宿。
宽窄巷子身世传奇。清康熙年间,准格尔部窜扰西藏。清兵三千横扫准格尔,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城池——宽窄巷子属于清朝八旗军队及家属居住区,是当时兵丁胡同中的两条,住的是镶红旗。想象一下当年屋宇初成,兵士们重装入驻,整齐的步伐踏过青涩的石板,卷起一阵腾腾的烟雾。而后,女眷们相继随军入蜀,宽窄巷子开始有了人间烟火气,踩着旗人的锦缎高跟鞋,嗒嗒地走过宽窄巷子的石板路。
故事到现在有300年了,宽窄巷子为我等所发现,得益于背包行旅的兴起。宽窄巷子里的前清老宅被整理成生意火爆的青年旅社,石板路历经朝代,已经圆溜光滑。每家每户都有扇双开大门,推开黄杨木门,四面围合的院落挂着一盏盏灯笼,结着风雨飘摇的蛛丝,当年的铁马倥偬最后在蜀地的三千温柔中销声匿迹。路的两旁是青苔丛生的清朝古宅,古宅里住着活色生香的市井男女。那些男女已经和清兵旧部找不到什么渊源关系,很多人依靠宽窄巷子的名气卖串串卖烧烤,开餐馆开酒吧。
8年前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张相片。我记得到达的时候是仲夏的深夜,凹凸不平的宽窄巷子石路两旁是三五张小方桌,桌旁坐着各地口音高谈阔论的各色人等,大家轮流请喝啤酒,请吃串串,请吃西瓜……白夜良宵,呼朋引伴。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虽然那样的生活显得那么的不靠谱。
我睡过宽窄巷子的木板大床,也在那生着青苔的墙根吃过成都串串,再背着大包豪情满怀的踏上西去道路。最后一次入住又离开的那次,宽窄巷子已经开始融入成都城市化的洪流中,老居民已经迁出了一半,荒草已经生在了人去屋空的灶台上——那些曾经煮出无比好吃的串串的灶台啊,就这么的退休了。
离开的时候是灰蒙蒙的清晨,和上海一样,也有人在四合院外刷着马桶。我回身拍下一张照片,断壁残垣之上,挂着一幅示意图:宽窄巷子旧城改造总平面图。那张随手拍下的照片,如今看来是这么的意味深长,它仿佛无数个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在近十年的成长缩影:它们在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孤独长大,又在一夜间被新文化浪潮席卷。
宽窄巷子女主人之一翟永明的诗似乎是它们的一曲骊歌:
在古代
青山严格地存在,
当绿水醉倒在他的脚下,
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
彼此 就知道后会有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