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人有自己的宝岛一村

(2010-02-02 14:13:25)
标签:

杂谈

By《东地产》小春风撰稿

  在中国,每个稍有历史的城市,几乎都可以有自己的《宝岛一村》的故事——《宝岛一村》,赖声川献给1949年撤退去台的百万家庭的“眷村”故事,小岛五十年梦。
  十八少的童年时代在西安度过。那时候,鼓楼内许多老房子门前各有一个石鼓状矮墩,十八少记得矮墩上刻着卷云和怪兽的图案,老人们说,这是官府大宅门口拴马用的。长安城里跑马的车道早已挖了铺,铺了又挖过几回回,再也没有马儿奔驰在城市大道上了,但这些拴马桩却流传到20世纪末。雨打风吹,拴马桩上的怪兽峥嵘的头角已变模糊,但是有拴马桩的屋子仍旧比没有拴马桩的屋子多出一份骄傲。
  这份骄傲,终于在世纪之交时,灰飞烟灭了。鼓楼城门内外,百盛购物中心、凯悦饭店相继落地,那些拴马桩随着隆隆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知所踪。当年陕西巡抚手书“文武胜地、声闻于天”的牌匾,被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历史一景。
  中年十八少衣锦还乡,入住凯悦,站在新鼓楼广场,放眼四望,暮色苍茫,不知何处是故土。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北京,在上海,在南京,在广州,在中国许许多多古老的城镇上演。那些生逢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几代人,完整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天翻地覆,也完整失去了几乎大半的少年场景。
  在我父母的少年时代,每个人都有一张神情激昂地站在外白渡桥头,远眺革命前程的照片。40年后,外白渡桥拆了又复原,只是桥头挤满了异乡游客,再也不会有上海人去那里拍生活照。
  在我少年时代,那时,如果周末伙伴们相约出游,集合的地点往往是“大屏幕”。在那个时代,这个貌似含混不清的名词无需多解释,就知道是人民广场西藏中路、武胜路口的那块电子屏。那一年,香港回归,大屏幕下坐满了激动的红男绿女;又一年,世纪交替,同样是大屏幕下挤满了彻夜狂欢的少年青年。
  2000年之后的某一天,人民广场大屏幕,突然不见了。再后来,上海的户外电子屏幕越来越多,不同黄金要道的大屏幕分属不同的广告公司,按秒卖出不同的价格。大屏幕成为一种媒体,而不再是相聚的标志物。
  上述两个场景,都是我在翻看家庭影集时模糊想起的场景。既温暖,又苍凉,赖声川感叹,《宝岛一村》想说的是一个小角落里的大时代。如果不记录之,可能再过十年,没有人会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了。
  这样的小角落无处不在,十八少的拴马桩,我父母的外白渡桥,我的大屏幕……如果没有文字与光影的记录,人的记忆,好像是可以被现状擦去、改写的。我几乎不记得,1997年盛夏的夜晚,我也曾在大屏幕下放声大唱“东方之珠,整夜未眠,让我温暖你那苍凉的胸膛”。现在,翻着照片,才刚刚开始知道,什么叫“苍凉的胸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