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比男人更重要——姐要的不是房子,是安全感
(2009-10-14 13:53:04)
标签:
两性女性房子安全感花木兰中国房产 |
分类: 影响力 |
对于现代精英女性的定义,早已不再是以武则天和花木兰为范本——嫁不嫁得对人、有没有强烈事业心都没关系,关键是女人自己有没有房子,最简单的道理:男人长着腿,房子跑不了。
传说齐国有一美女,获得两家男子仰慕前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是很有钱,住得房子富丽堂皇,西家的男子长得英俊但是穷得家徒四壁。
父母无法决断,干脆征询女儿自己的意见,说道:“你喜欢谁要是难于启齿,不便明说,就以袒露一只胳膊的方式,好让我们知道你的想法。”
女儿便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大惑不解。谁料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东食西宿”的成语由此得名。可见,这男人跟房子,自古以来就让女人为难,特别是在生活压力日渐增大的今天,当代女性们——
好男人和好房子,哪个更重要?
社会经济在发展,女人们的选择似乎越来越难做。然而大多数男人也并不乐见女人有这样的选择权:这就像他们永远也不会承认,这个局面更多的是被男性主导的商业社会所创造的一样。
而女性,在接受现实的方面似乎更显得理智。
“在回答‘你觉得哪些人更热衷于奢侈品消费’的问题时,50.6%的人选择了‘女性’。”著名时尚杂志《瑞丽》试图以此解读女人。而房子,动辄百万,甚至过亿,如果按照奢侈品的价格来看,房子无疑算得上是“至奢侈”
。
在马斯洛理论的“人的五种需求”中,最初是生理需求(解决生存问题),最后达到自我实现需求(即精神需求)。可巧的是,房子一直贯穿始末——不奢侈的房子最次也是一种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中国人习惯将房子组成的空间称之为“家”。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看来,女人“操持家务”是本份,既然工作的空间就是这个房子内,那么,女人对“家”,对房子的要求似乎也不足为奇;并且中国男人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也要求自己要“养家”。
而“至奢侈”的房子,则会给主人带来的是荣耀和心理满足。此时的房子,还是身份的象征。千百年来,居住环境的富丽程度可以直接彰显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欧洲的城堡,中国的府邸……无不极力将自身的名片价值发挥的更为出色。
至于女人,更古之前是房子的附庸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士大夫眼里,成功的标志就是左右逢源。那是个女性无法选择命运的时代,“嫁错郎”的代价往往比今年的莲花河畔景苑倒楼更为惨烈。因此,好女人要选对好男人做依靠——而好男人的标志,就是一般都有,或者一定会有好房子。绩优股和潜力股的投资,是中国女人一直在赌的盘局,对手则是看不见的命运:和它打赌,恐惧程度可见一般。
房子PK男人,哪个更可靠?
福尔摩斯深刻理解这一感受:“恐惧源自未知。”对未知命运的恐惧理所当然给女人们带来了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在不安定的生存环境下所留下的敏感和更为实际的生存法则即使是处于女性地位飙升的今天,依然得以保留——换言之,谁能让女人安心,谁就是女人的最爱。
显然,经济压力剧增的时代,就连男人都未免会有不想做男人的念头(变性比例近年急剧飙升),女人更不能一如从前押宝于身边的那些“他们”。而和女人一直有着紧密联系的房子,顺势则成为了男人的替代品。更何况对于现代精英女性的定义,早已不再是以武则天和花木兰为范本——嫁不嫁得对人、有没有强烈事业心都没关系,关键是女人自己有没有房子,最简单的道理:男人长着腿,房子跑不了。
所以,房子比男人更重要,说白了,是房子比男人更可靠。姐一直都在寻找的就是安全感,只不过,这次,男人出局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