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捂盘”卷土重来
(2009-04-08 11:58:47)
标签:
房产东地产楼盘存量薛健雄上海 |
分类: 地产新闻 |
少量多批违规开盘
“变相捂盘”卷土重来
by 《东地产》万云选
3月份上海楼市迎来“小阳春”。但“火爆”的背后难免泥沙俱下。许多楼盘通过“变相捂盘”制造出“虚假繁荣”,这不仅违反房地局出台的有关规定,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也是种损害。
根据易居中国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开发商共推出137批房源,其中只有18批房源超过3万平方米,仅占总供应批次的13%。
而根据2007年9月上海房地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商品房销售监管工作的通知》(沪房地资交[2007]450号),开发商申请楼盘预售许可证时,如果该楼盘达到预售标准的总量未达到3万平方米,则这部分楼盘必须一次性申请预售许可证;而如果楼盘可售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则同批申请预售许可证的范围至少要达到3万平方米。
该规定限制了开发商以少量多批的形式卖楼,曾被业内评价为“防止开发商捂盘的杀招。”
但从上海今年一季度的住宅开盘情况来看,“捂盘”现象似乎又有抬头。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健雄对《东地产》记者表示,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强行执行3万平方米的预售标准显然“不合时宜”,但部分开发商的“捂盘”行为已经非常极端,干扰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部分开发商走极端
《东地产》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开发商不仅推出的房源远远不足3万平方米,而且采取每次推盘5套至10套并反复推盘的策略。
位于北外滩板块的豪景苑,3月21日开盘的时候仅推出5套房源;过一周后,该楼盘再次开盘,推盘量依旧只有5套。
“每次推出少量特价房,价格再逐步加一点点,这会让客户觉得明天一定会涨价,不得不下单。”薛健雄表示。
《东地产》记者了解到,类似豪景苑这样的做法在上海开发商中已经“流行”起来。开发商少量多批推盘,除了制造“抢购”氛围,还可以借此试探市场反应,并因此制定销售价格。
一些开发商确定推盘量的做法是:比如一个楼盘,会先电话通知前期积累的意向客户,收集300人次,并发放2000元一张的VIP卡,此卡可在购房时抵扣2万元现金。当发到150张后停止。如果确实能发出150张,那么开发商最终的开盘量可能只有75套,也就是对折。这150人对75套房源当然会形成争抢。热销局面就这样造成了。
房地局规定“悬空”
在推盘量不符规定的前提下,开发商是如何申请得到预售证的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产上市公司董事对记者透露,3万平方米标准定下来后,上海各个区执行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区严格,有些区宽松,但到去年年底之后,几乎没有人提这个了。
该人士表示,一般只要达到预售标准,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预售证也是可以申请下来的。
此外,《东地产》记者了解到,许多开发商申请预售证的时候超过3万平方米,但在“线下活动”中变相地“捂盘”,“挤牙膏”似地推出一批又一批的房源,制造“热销”的气氛。
“变相捂盘”损害健康市场
“变相捂盘”看似促进了市场成交,吊起了置业者胃口,但对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薛健雄表示,由于今年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出台时不尽相同,“3万平方米预售标准”标准被搁置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开发商向另一个方向走极端,“捂盘”行为越演越烈,不排除相关部门再出台规范措施的可能。
美讯商业地产执行董事张景瑞对《东地产》记者表示,目前购房者好不容易积累起了置业欲望,如果开发商通过“变相捂盘”的方式不断提价,打击了购房者的置业信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尤其是对下半年推盘的开发商影响比较大。”张景瑞分析,如果市场被扰乱,置业者再出现观望局面,今年上海楼市巨大的供应量将无法消化。
制造出来的“供不应求”
2007年出台“3万平方米预售标准”的背景是当时上海住宅供应量严重不足,开发商通过“捂盘”来不断提高房价。
然而时过境迁,今年上海住宅供应量非常充足。易居中国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可上市新建住宅楼盘可达165个项目,共计2237万平方米(不含动迁及配套房,下同),这一供应量不但远高于2008年1230万平方米,更是2008年907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量的2.5倍。
除新增供应量之外,一手存量住宅供应量也很可观。
根据上海台庆房产统计,截至3月31日,上海一手住宅存量达842万平方米,接近于2008年一手住宅全年销量的897万平方米。存量套数达62437套,而2008年全年一手住宅月平均销售6425套,若按2008年销售行情,目前存量足需市场消化约10个月。如此计算,2009年上海一手住宅供应量达3079万平方米。
“正因为供应量很充足,所以开发商才想要制造出供不应求的假象。”五合国际五合智库总经理邹毅表示。
邹毅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开发商很容易操作出“抢购”局面,置业者也是从众心理,看着别人下单的时候往往影响自己判断,跟着就下单。
“变相捂盘”卷土重来
by 《东地产》万云选
3月份上海楼市迎来“小阳春”。但“火爆”的背后难免泥沙俱下。许多楼盘通过“变相捂盘”制造出“虚假繁荣”,这不仅违反房地局出台的有关规定,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也是种损害。
根据易居中国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开发商共推出137批房源,其中只有18批房源超过3万平方米,仅占总供应批次的13%。
而根据2007年9月上海房地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商品房销售监管工作的通知》(沪房地资交[2007]450号),开发商申请楼盘预售许可证时,如果该楼盘达到预售标准的总量未达到3万平方米,则这部分楼盘必须一次性申请预售许可证;而如果楼盘可售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则同批申请预售许可证的范围至少要达到3万平方米。
该规定限制了开发商以少量多批的形式卖楼,曾被业内评价为“防止开发商捂盘的杀招。”
但从上海今年一季度的住宅开盘情况来看,“捂盘”现象似乎又有抬头。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健雄对《东地产》记者表示,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强行执行3万平方米的预售标准显然“不合时宜”,但部分开发商的“捂盘”行为已经非常极端,干扰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部分开发商走极端
《东地产》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开发商不仅推出的房源远远不足3万平方米,而且采取每次推盘5套至10套并反复推盘的策略。
位于北外滩板块的豪景苑,3月21日开盘的时候仅推出5套房源;过一周后,该楼盘再次开盘,推盘量依旧只有5套。
“每次推出少量特价房,价格再逐步加一点点,这会让客户觉得明天一定会涨价,不得不下单。”薛健雄表示。
《东地产》记者了解到,类似豪景苑这样的做法在上海开发商中已经“流行”起来。开发商少量多批推盘,除了制造“抢购”氛围,还可以借此试探市场反应,并因此制定销售价格。
一些开发商确定推盘量的做法是:比如一个楼盘,会先电话通知前期积累的意向客户,收集300人次,并发放2000元一张的VIP卡,此卡可在购房时抵扣2万元现金。当发到150张后停止。如果确实能发出150张,那么开发商最终的开盘量可能只有75套,也就是对折。这150人对75套房源当然会形成争抢。热销局面就这样造成了。
房地局规定“悬空”
在推盘量不符规定的前提下,开发商是如何申请得到预售证的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产上市公司董事对记者透露,3万平方米标准定下来后,上海各个区执行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区严格,有些区宽松,但到去年年底之后,几乎没有人提这个了。
该人士表示,一般只要达到预售标准,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预售证也是可以申请下来的。
此外,《东地产》记者了解到,许多开发商申请预售证的时候超过3万平方米,但在“线下活动”中变相地“捂盘”,“挤牙膏”似地推出一批又一批的房源,制造“热销”的气氛。
“变相捂盘”损害健康市场
“变相捂盘”看似促进了市场成交,吊起了置业者胃口,但对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薛健雄表示,由于今年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出台时不尽相同,“3万平方米预售标准”标准被搁置也可以理解。但如果开发商向另一个方向走极端,“捂盘”行为越演越烈,不排除相关部门再出台规范措施的可能。
美讯商业地产执行董事张景瑞对《东地产》记者表示,目前购房者好不容易积累起了置业欲望,如果开发商通过“变相捂盘”的方式不断提价,打击了购房者的置业信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尤其是对下半年推盘的开发商影响比较大。”张景瑞分析,如果市场被扰乱,置业者再出现观望局面,今年上海楼市巨大的供应量将无法消化。
制造出来的“供不应求”
2007年出台“3万平方米预售标准”的背景是当时上海住宅供应量严重不足,开发商通过“捂盘”来不断提高房价。
然而时过境迁,今年上海住宅供应量非常充足。易居中国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可上市新建住宅楼盘可达165个项目,共计2237万平方米(不含动迁及配套房,下同),这一供应量不但远高于2008年1230万平方米,更是2008年907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量的2.5倍。
除新增供应量之外,一手存量住宅供应量也很可观。
根据上海台庆房产统计,截至3月31日,上海一手住宅存量达842万平方米,接近于2008年一手住宅全年销量的897万平方米。存量套数达62437套,而2008年全年一手住宅月平均销售6425套,若按2008年销售行情,目前存量足需市场消化约10个月。如此计算,2009年上海一手住宅供应量达3079万平方米。
“正因为供应量很充足,所以开发商才想要制造出供不应求的假象。”五合国际五合智库总经理邹毅表示。
邹毅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开发商很容易操作出“抢购”局面,置业者也是从众心理,看着别人下单的时候往往影响自己判断,跟着就下单。
前一篇:3月上海高档房套现60亿
后一篇:学区房3月应市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