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地人生
军地人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30
  • 关注人气:19,2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游惠山泥人街

(2022-05-13 10:54:12)
分类: 摄影散文

    这是我国庆假日找出的又一份20多年前的散文,发表于1987年4月16日的光明日报。如今,文中的主人公早已作古,当年陪同我采访的无锡惠山泥人厂设计室主任已辞职到长江里的一条游船上为外宾捏像谋生,泥人厂区的大半已经变为祠堂和快捷式酒店……泥塑老艺人为之兴奋的解放以来民间艺术的繁荣已经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所掩盖……。对于这种变化,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遗憾,但可以肯定,老艺人陈阿兴要是在天有灵,一定会伤心落泪!
重游惠山泥人街

 “泥人街”真是名不虚传!寒假里,我与两们同学重游家乡无锡的惠山泥人街,看到一爿爿泥人店里面陈列着一排排流金溢彩、千姿百态的泥人,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面对朴实憨厚的大阿福、纯美高邪念的维纳斯、精巧别致的荷花女、面慈心善的观世音……我一边“咔嚓、咔嚓”地拍着照片,一边不无遗憾地说:“要是能看到捏泥人就好了。”

“想看捏泥人,你们去陈阿兴家。”店主人指着街头一间二层楼,竖起大拇指对我们说,“阿兴是现在泥塑艺人中最老的一位。他和天津泥人张是老朋友,曾经为胡志明、西哈努克、穆加贝等外国领导人作过表演。1982年退休后还在家里天天捏泥人。”

谢过热情的店主人,我们来到陈阿兴老人的家。他的家里,摆满了许许多多按照戏文捏出的一组组群体泥人,如“辕门斩子”、“捉张顺”、“空城计”、“庵堂相会”、“狸猫换太子”、“双推磨”、“牛郎织女”等等,向观众再现了舞台上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这众多的泥塑作品中,最使我们感兴趣的莫过于“庙会”泥人。这组作品气势非凡,共2246件,看着它们,我们仿佛漫步在旧无锡的街头巷尾,陶醉在庙会的风情乐趣之中了。

一饱眼福之后,我们问:“老伯伯,您捏泥人多少年啦?”

14岁当学徒,至今71年了。”陈老一边和我们交谈着,一边把一团深褐色的惠山泥抓在手里捏来捏去。

当我们用恳切的口气请老人讲讲惠山泥人的来历时,老人摘下眼镜抬头看看我们。大概是发觉我们穿着军装,戴着校徽,和蔼的脸上又增添了几分热情。他招呼我们坐下后,拍一拍手中的惠山泥说:“这泥土乌黑、细腻、可塑性强,和水充分揉合敲打之后,具有干而不裂、弯而不断的特点。早在500年前就有惠山泥人了。相传惠山居民制作泥人,最初仅属家庭副业。农闲时捏些儿童耍货,每逢庙会、香汛、茧汛等季节,托着盘子到处叫卖。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江南农业丰收,百姓生活较为安定,朝山进香和游山玩景的人多了起来,惠山泥人才有了较大的销路,其制作技艺和规模进展较快。到清代宣统二年,惠山泥人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银牌奖,从那时起,几百户人家的惠山街称得上‘家家都善彩塑,户户都做泥人’。”

   “真是个艺术世界!”我们叹道。

“艺术世界?”老人脸上露出一丝悲凄:“旧社会这个地方叫做‘泥叫化子街’。共产党来后,泥人街才象现在这样有生机呀!十年动乱,这条街又遭了殃。直到最近10年,党的政策好了,惠山泥人街才又恢复起来,新老艺人发挥才智,使泥人品种从原来的两三百个增加到1000余个,远销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盛况,我活了85岁也没见过呀!”

问答之间,一堆无生命的烂泥,经过老人的手,“活”起来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3个栩栩传神的戏剧人物。老人饱经沧桑依然心灵手巧,我们都感慨不已。

从老人家中出来,他笑盈盈地陪我们在泥人街上走着,每看到一个传统泥人,就给我们讲一段艺人取材的神话或民间传说。真是美景连着传说,神话连着现实,使人浮想联翩……

 重游惠山泥人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