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惠山泥人街

分类: 摄影散文 |
面对朴实憨厚的大阿福、纯美高邪念的维纳斯、精巧别致的荷花女、面慈心善的观世音……我一边“咔嚓、咔嚓”地拍着照片,一边不无遗憾地说:“要是能看到捏泥人就好了。”
“想看捏泥人,你们去陈阿兴家。”店主人指着街头一间二层楼,竖起大拇指对我们说,“阿兴是现在泥塑艺人中最老的一位。他和天津泥人张是老朋友,曾经为胡志明、西哈努克、穆加贝等外国领导人作过表演。1982年退休后还在家里天天捏泥人。”
谢过热情的店主人,我们来到陈阿兴老人的家。他的家里,摆满了许许多多按照戏文捏出的一组组群体泥人,如“辕门斩子”、“捉张顺”、“空城计”、“庵堂相会”、“狸猫换太子”、“双推磨”、“牛郎织女”等等,向观众再现了舞台上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这众多的泥塑作品中,最使我们感兴趣的莫过于“庙会”泥人。这组作品气势非凡,共22套46件,看着它们,我们仿佛漫步在旧无锡的街头巷尾,陶醉在庙会的风情乐趣之中了。
一饱眼福之后,我们问:“老伯伯,您捏泥人多少年啦?”
“14岁当学徒,至今71年了。”陈老一边和我们交谈着,一边把一团深褐色的惠山泥抓在手里捏来捏去。
当我们用恳切的口气请老人讲讲惠山泥人的来历时,老人摘下眼镜抬头看看我们。大概是发觉我们穿着军装,戴着校徽,和蔼的脸上又增添了几分热情。他招呼我们坐下后,拍一拍手中的惠山泥说:“这泥土乌黑、细腻、可塑性强,和水充分揉合敲打之后,具有干而不裂、弯而不断的特点。早在500年前就有惠山泥人了。相传惠山居民制作泥人,最初仅属家庭副业。农闲时捏些儿童耍货,每逢庙会、香汛、茧汛等季节,托着盘子到处叫卖。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江南农业丰收,百姓生活较为安定,朝山进香和游山玩景的人多了起来,惠山泥人才有了较大的销路,其制作技艺和规模进展较快。到清代宣统二年,惠山泥人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银牌奖,从那时起,几百户人家的惠山街称得上‘家家都善彩塑,户户都做泥人’。”
“艺术世界?”老人脸上露出一丝悲凄:“旧社会这个地方叫做‘泥叫化子街’。共产党来后,泥人街才象现在这样有生机呀!十年动乱,这条街又遭了殃。直到最近10年,党的政策好了,惠山泥人街才又恢复起来,新老艺人发挥才智,使泥人品种从原来的两三百个增加到1000余个,远销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盛况,我活了85岁也没见过呀!”
问答之间,一堆无生命的烂泥,经过老人的手,“活”起来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3个栩栩传神的戏剧人物。老人饱经沧桑依然心灵手巧,我们都感慨不已。
从老人家中出来,他笑盈盈地陪我们在泥人街上走着,每看到一个传统泥人,就给我们讲一段艺人取材的神话或民间传说。真是美景连着传说,神话连着现实,使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