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大食堂系列之一:感受劝菜

标签:
军地人生餐桌文化 |
分类: 杂文评论 |
凡生长在农村,现今50岁以上的人,对“人民公社”的印象都很深。敞开肚皮吃,是公社食堂的特点。邻里乡亲们聚在一起,大碗吃饭,大块吃肉的情景,即使在走入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让人无限地怀念。正是出于这种怀旧的心理,我与南京几位战友合伙办了一家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为风格的饭店——江南公社。
在市场经济社会,像过去公社那样吃白食是不可能了,取而代之的是“请客”,即以自己花钱别人不花钱的方式表达对被请者的尊敬与客气。而来公社的请客者,为了在客人面前要面子,常常邀请“书记”出面敬酒甚至陪坐。这倒让平时远离酒席的我增加了许多近距离接触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一个多月来,我领略了带有当今时代烙印的人们在模拟半个世纪前的环境里吃饭、喝酒、发疯的种种表现,烦恼并快乐着,无奈又充实着……
以上笑话中因桌子大夹菜不方便的问题,现代人早已经通过转盘得到解决,但“你夹给我吃,我夹给你吃”的习惯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这种被称作“劝菜”的现象古往今来见怪不怪。起初是消极地让,即是让人先夹菜,让人多吃好东西。后来又加上积极地让,即是把好东西夹到别人的碟子里,饭碗里,甚至于嘴里。看着这种谦让,我不得其解:别人想吃什么为啥要你夹呢?后来终于有了答案:积极地让也是有消极的让生出来的。遇着一样好东西,我不吃或少吃,为的是让你多吃;同时,我知道你也不肯多吃,为的是要让我。在这僵局之下,为了让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就非和你争不可!
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拥有此种美德并不断身体力行的主人似乎不懂得,其所喜好的菜未必是客人认为好吃的;把客人不喜欢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在一次生日宴上,有位中学生模样的孩子,饭碗被鸡鸭鱼虾堆满了之后,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饱了。直等到主人劝了再劝,他才对服务员说:“请你们给换一碗白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