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鲁湘谈天津杨柳青的规划和旅游开发

(2009-04-23 22:19:46)
标签:

旅游开发

杨柳青博物馆

文脉

漕运

王鲁湘

天津

杂谈

王鲁湘谈天津杨柳青的规划和旅游开发

王鲁湘谈天津杨柳青的规划和旅游开发

留心处处皆学问,王鲁湘在杨柳青博物馆边参观边作笔记

 

王鲁湘谈天津杨柳青的规划和旅游开发

杨柳青的古宅院

 

王鲁湘谈天津杨柳青的规划和旅游开发

明清时的杨柳青老照片

杨柳青是一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历史文化名镇,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它坐落于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交汇之处,曾是京津、河北、山东乃至南北物质交流的漕运枢纽,现属天津西青区管辖。

因与天津西青区委书记张国庆(现调任天津农委主任)相知甚笃,近几年曾多次去杨柳青。国庆书记曾把某个著名的城市规划院有关西青开发的城市规划拿给我看,希望我就杨柳青以及整个西青的旅游开发谈谈我的意见。坦率地说,我对目前不少城市规划院的城市规划不以为然,主要是感觉相关规划同质化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对城市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导致城市个性的丧失,这是中国城市规划的通病。我以为,要在规划中体现城市个性,必须对该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进行把脉问诊,梳理出清晰的文脉,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因此,我建议请凤凰卫视主持人、策划人、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给西青决策层上上课,给杨柳青以及西青旅游开发把把脉。

于是,便有了去年4月28日那一次与鲁湘同赴杨柳青旅游考察的机遇,并欣赏了鲁湘有关杨柳青规划和旅游开发的精彩演讲。

以下就是王鲁湘那次演讲的主要内容:

一个城镇或者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握文脉。过去,我们通常把城市视为无机体,其实,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城市的生命是由城市的年轮构成的,是非常有个性的,犹如人的指纹。

目前,中国城市同质化的毛病非常严重,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城市个性的梳理、文脉的把握。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原点。天津城市的原点就是杨柳青。这可以追溯到元代,我手头上就有一首元代诗人揭傒斯写的有关杨柳青当时生活情景的“竹枝词”,是刚刚参观杨柳青博物馆时摘录下来的: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
   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
   日日相迎苇篱下,朝朝相送苇篱旁。
   河边病叟长回首,送儿北去还南走。
   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
   连年水旱更无蚕,丁力夫德百不堪。
   惟有河边守坟墓,数株高树晓相参。

这是元代的杨柳青,当时的居民身份已经具有了双重性,体现了农耕文化和运河文化并存的状态,从而导致半农半商,这是天津城市的发源地,因此,俗谚说“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天津的城市文化,追根溯源,就要追溯到这个原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津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出现的城镇,因此,这是一个运河漂来的城市,它一开始是一个带有南方风韵的城市,南方人因漕运而大量来到天津,导致其居民结构因运河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天津话与周边的河北方言差异很大,因为天津口语方言的源头来自淮安,是所谓的“运河话”。

明清在北京建都,这极大地促进了天津城市的发展,因为在北京建都,是政治、军事的需要,而非经济的需要,因此,要解决相关服务的问题,天津由此成为首都北京的门户和达官贵人游玩的首选,这是“天津卫”这个名称的由来,相关的服务业也从北京转移到天津——为北京服务的水陆大码头。

运河对天津的意义非常大,京杭大运河带来了南北方的物流、信息和人才的交流。

天津的城市年轮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面:1、杨柳青,城市的原点;2、妈祖庙,漕运带来的宗教信仰,并形成商铺、居民地;3、明代的军事卫所,形成“天津卫”的城市格局;4、近代的天津口岸,九国租界。

天津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移植,并非简单的建筑移植,从运河的码头文化→军事卫所→口岸→工商业城市→文化中心,使天津逐步成为一个中西合璧、两种文化并存的城市。近代以来,北方(华北)的工业集中在天津,其金融业也十分发达,是一个富人集聚、移居的城市。

天津也是一个文化重镇,民间艺人、戏班子多而水平高,并且华洋杂处,形成上下分明的文化特征,高雅的和俗的文化并存。天津的杂耍、泥人、相声、地方戏都很发达,是一个民间艺人打擂台的文化大舞台。过去,在京剧界有一句行话,唱京戏的,在北京唱红不算,在天津唱红才算红。

天津,还是旧中国最大的江湖社会。

解放后,由于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外,还加上了经济中心的定位,天津的城市定位变得模糊不清,不明朗,形成了“灯下黑”,导致发展停滞不前。

最近几年,天津重新定位于“北方经济中心”,这给天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那么,新的形势下,杨柳青的定位是什么呢?

有两个思路:

1、彻底的现代化:与传统对立,彻底决裂。其标志是大马路和高大建筑。这个思路应该是受批判、被否定的。

2、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保留互相兼顾。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现代化的同时,要理清城市个性和文脉。

留下城市的个性和共同记忆应该是一种历史责任。杨柳青共同记忆的原点就是元代的那首“竹枝词”,它是杨柳青地理、人文景观最早的文字记录。

未来的充分城市化之后,如何保留历史的记忆。关键是要留下明清时的杨柳青的印记。

要设定红线,回到元明清,要有一定的空间和面积,这非简单的民俗场景静态展示,不能同质化,要变成动态的、参与性的,比较丰富的,吃住行全谱性的文化展示。

同时,要借鉴西方的做法,加强民间知识产权(如木刻年画等)的保护。

最终,要使杨柳青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镇,同时又是华北文化汇聚的城镇,一个运河漂来的南北风味夹杂的城镇,一个具有大宅院文化又能接纳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城镇(可以通过传统文化+高端房地产的大宅院建筑,吸引世界五百强企业入住杨柳青)。

那一次,鲁湘似乎非常即兴的演讲,却高屋建瓴,切中要害,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谈得非常精彩,让在座的西青领导都非常折服,耳目一新,也让我非常惊异和震撼。因为我完全没想到他对杨柳青乃至天津如此了解和熟悉,分析问题如此到位和精辟。联想到前不久我听说他在深业集团的一次演讲的精彩,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知识面之广博以及超乎寻常的口才和思辨能力。那一次,也是我受深业集团领导之托,邀请鲁湘作一次关于徽派文化的讲座,因为深业在安徽拿了一块地,欲以徽派文化为主题搞房地产开发。事后听说,那次长达8小时的讲座,原定两个半天讲完,结果因为深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第二天要出差,又不愿意放弃听讲座的机会,于是,将讲座从下午一直延续到晚上,从中不难想象这次讲座的吸引力。

在湘大读书的时候,鲁湘就以读书刻苦和知识面广为同学们所知,然而,他的无所不知的本领是如何练就的,以至于被媒体授予“知道分子”的美誉,于我,确实有几分新奇。他告诉我,过去的知识积累确实重要,但这些年让他在学问和见识上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凤凰卫视提供的平台至关重要。他对各个城市的文化解读来源于《纵横中国》栏目的锤炼,那段经历让他饿补了相关城市的书籍、史实和典故,而且对城市之间有了一个横向的比较,因而也就在一个更高、更宽的领域来解读不同的城市,并找到不同城市的个性和特征;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知识的获取,来源于《世纪大讲坛》、《文化大观园》节目,因为演讲和参与嘉宾都是该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者,也就让他在该学科的最前沿了解了相关知识,这让他受益匪浅,而这样的机会并非一般人所能获得的。

由此,加上他的勤奋和天赋,鲁湘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成为了一个堪称国内一流的专家和学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格拉斯哥
后一篇:村寨读书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