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鲁湘谈湘潭嚼槟榔习俗的来源

(2008-12-23 22:23:52)
标签:

嚼槟榔

习俗

清兵

王鲁湘

湘潭

杂谈

王鲁湘谈湘潭嚼槟榔习俗的来源

曾在湘潭客居多年,而且曾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对湘潭嚼槟榔习俗也略知一二。但近日听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谈湘潭嚼槟榔习俗的来源,感觉他说得最完整,也最准确。

到过湖南的人都知道,湖南人喜欢嚼槟榔,尤以湘潭为最。据说湘潭的槟榔产业每年达到上亿的产值。湘潭民谚说“湘潭人是咋(个)宝,嘴里常含一把草”,讲的就是嚼槟榔的习俗。湘潭人待人接客不是递烟敬酒,而是敬槟榔,因此,在湘潭街头,你时常可以看到街上的行人嘴角在蠕动,嘴里嚼的就是槟榔。若求人办事,敬槟榔是最普通的礼仪。这一习俗近几十年已普及到长沙、益阳、常德、衡阳等地,甚至渗透到客居广东(如深圳、广州)的湖南人之中,我在深圳认识的湖南人当中就有不少人嗜好嚼槟榔,以至于一些湖南人开的餐馆和茶舍,都有槟榔出售。

许多外地人都很纳闷,槟榔是一种热带植物,在中国的原产地是海南和台湾的南部地区。湖南并不产槟榔,为什么会盛行嚼槟榔,这一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湘潭嚼槟榔的习俗是清初以后逐渐形成的。清兵入关以后,曾在若干地区遭到汉人的顽强抵抗,如扬州、嘉定、湘潭等地,尤以湘潭的抵抗最为惨烈。当时,在湘潭一带抗清的三股势力组成了联合战线,他们分别是效忠于明皇室的湖广总督何腾蛟、地方乡勇和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清兵击溃的余部李定、郝摇旗等人率领的大顺军。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联合作战,使清兵遭遇了自入关以后最顽强的抵抗,清兵损失惨重。因此,在最终破城之后,多尔衮下令屠城。抗清官兵和湘潭民众悉数惨遭杀害,一时间,湘潭血流成河,成了一座死城。

湘潭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明代已形成为一个繁华的商埠港口,是湖广地区最重要的大米交易集散地之一。俗谚云“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了湖广地区(即今湖南、湖北)稻米的收成对整个国家社稷民生的重要性。湘潭作为一个重要的大米交易集散地,自然是万商云集的地方。因此,在湘潭破城不久,来自江西、安徽等地的商人就按以往的惯例,摇摆着大大小小的船只逆江而上,到湘潭贩运大米来了。

然而,呈现在这些米贩、商人面前的湘潭却不再见昔日的繁华,而是一座尸横遍野的死城。商贩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遍寻城区想问个究竟,但却找不到一个活着的人,于是准备撤离。这时,令商贩们惊异的事发生了,城区旁的古塔里传来了钟声。他们闻声寻去,发现一个老僧独自一人在敲钟。一问,才知道湘潭屠城的事情,也知道这位老僧发慈悲之心以一己之力在干掩埋尸体的善事。于是,老僧请商贩们留下协助他掩埋尸体,并许诺说,商人言利,湘潭已无人烟,大家划分地块清理尸体,谁清理的地块就归谁所有。但商贩们还是担心瘟疫,老僧又教了一招,他把经过特别加工的槟榔分发给众商贩咀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瘟疫。

于是,湘潭这座死城又有了生机,嚼槟榔的习俗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是鲁湘在一次湘大校友聚会时随口讲出来的,我随后也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不得不钦佩鲁湘惊人的记忆力,因为这个版本将史实和民间传说融合得非常好,既是一种艺术真实,也是一种历史真实。相信他是在做《纵横中国·湖南篇》时所做的功课,可居然过目不忘,时隔多年后还如数家珍。

鲁湘是我的大学同学,当年他的勤奋和多才多艺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同学中公认的“才子”。但他的博闻强记和知识的渊博,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国计民生几乎无不知晓,都能侃侃道来,而且令人信服,则是近几年通过“凤凰卫视”《纵横中国》、《世纪大讲坛》、《文化大观园》等栏目以及无数次不同主题的演讲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这个“奇才”和“怪才”。所以,当年《新周刊》评他为首届年度“知道分子”,也真是名至实归。

当然,是天分,更多的也是勤奋。记得,有一次,鲁湘不无调侃地说,电视界若评劳动模范,他当之无愧。他说,曾经为了做一台节目,他几乎七天七夜没有睡觉,为的就是赶进度,并且要出精品。

于是,想起一句老话:所谓天才,就是99%的勤奋+1%的天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命运交响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