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这几天在校对心理论坛的发言文稿,读到温宗堃老师的《正念减压的根源与作用机转》,其中有一段是举例说明在正念修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善心所的,很有参考性,摘出来分享一下:
正念修行在消除负面心理特质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它诸多正面心理特质。依据阿毗达摩理论,具有正念的内心,同时也会具备“无贪”、“无瞋”、“中舍性”、“心柔软”、“心轻安”、“心适业”等多种正面心理特质。具有正念的内心,根据情况,在某些时候也会具备“无痴”(慧)、“慈”(“无瞋”心所表现为“慈”)、“悲”、“喜”、“正语”、“正业”、“正命”等心理特质。
举例来说,
觉察当下身心现象的同时,便培养了“念”(觉察当下身心现象而不迷失);
带着接受、不评判的态度觉察,便会“无瞋”(不排斥当下身心现象);
以正念觉察,不求达成任何目标,只允许身心现象自由来去,无有留恋,便会“无贪”;
以正念觉察身心现象,如同坐在河岸静静旁观河水流去,便有“中舍性”(心的平衡);
以正念觉察,消除内心的躁动,便会“心轻安”(能对抗烦躁的亢奋与追悔的心态);
除去内心的沉重,便会“心轻快”(能对抗昏沉与懒惰);
消除内心的僵硬,便会“心柔软”;
此时的心,内心处于适合一切工作的状态,便有“心适业”。
再者,当人们以正念觉察时,若能了解当下身心的特点,或者发现其种种惯性、模式,此时即开发了智慧,便会“无痴”;
以正念觉察时,若发现自身的苦难与缺陷乃人类所共有,进而祈求自己、他人快乐,且无有苦难,此时便有了“慈”与“悲”;
通过正念训练,觉察到不当的言行会带来身心的动荡与苦难,进而克制自己的一言一行,此时便有了“正语”、“正业”。
如此,正念修行不仅培养了正念的心理特质,也培养了其它各种正面心理状态。
依据阿毗达摩的传统解释,这些正面心理状态,深浅程度不同,如果能坚持修习正念,甚至将其变成一种生活习惯,那么正面心理状态的出现频率便会逐渐增加,其持续时间也会逐渐变长,修行质量也会愈加精炼。由于正念修行能培育正面心理状态,所以正念修行不仅有助于缓解心理疾患,也能养成健康的心理,增进整体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