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7日,经原国家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多次协商,《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亮相,第一代主持人来自中央气象台,一位是天气预报员韩建钢,另一位是气象台绘图室的李援!
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1700,中央气象台的数据一出来,节目组就要马上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紧接着,两位主持人拿着墨水还没干透的稿件,赶赴中央电视台,待央视《新闻联播》一结束,他们便马上“接棒”播报《天气预报》!
“那时条件简陋,技术落后,演播背景是一块灰色褶幕,摄像设备是电视台的老式一英寸机,播报内容主要是全国天气形势、少数大城市的天气预报以及特殊天气警报等”,韩建钢后来回忆说,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四十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里面也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每每听到《渔舟唱晚》的音乐,就会想起《天气预报》,其实,这首曲子的选择,最初堪称“意外”,当时,节目迎来大改动,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选择背景音乐时,大家迟迟拿不定主意,最终,曲声浦推荐的电子琴版《渔舟唱晚》被一致通过!
谁也没想到,这首歌一播就是数十年,成为《天气预报》的标志,曲声浦后来说,当初选它,只是觉得这首曲子“欢快而不闹腾”,而《天气预报》另一个标志性人物,就是宋英杰!
1993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动力专业的宋英杰,开始担任《天气预报》主持人,当时,因为采用“抠像”技术,主持人身后只有一块蓝布,因为是气象专业科班出身,宋英杰对地理知识了然于心,他用“小纸筒缠上胶布”,做了一个临时“指示杆”,花了一周时间,就熟悉了“盲指”!
凭借专业背景、知性形象和自然、诙谐的语言风格,宋英杰很快家喻户晓,被称为“气象先生”,《天气预报》的第一次公开道歉,也是宋英杰说的!
1999年12月12日,结合气象部门的“预测数据,节目组考虑到有一股很弱的冷空气,会在当天晚上进入华北地区,可是,水汽条件不是很好,所以,预报华北地区1999年12月13日会有4到5级的北风,很难出现降雪”!
第二天,宋英杰拉开窗帘一看,外面白雪皑皑,他在1999年12月13日的节目里公开道歉,“昨天,我们注意到会有一股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也预报了会刮风,但对出现降雪的可能性、估计得不足,所以,今天,我们心里一直怀有一种深深歉意,我们只有总结每一次失误,才能使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让人们满意”!
40年来,“一批又一批气象节目涌现出来,它们在高性能计算机、数值天气预报、卫星遥感、多普勒雷达等丰富信息资源和服务产品资源的支撑下,成为气象信息传播、预警预报发布、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渠道”!
同样,《天气预报》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测时间从未来24小时扩充到48小时、甚至72小时,内容增加了公众们关心的霾、空气污染气象等级等预报,以及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多种预警,气象卫星、雷达等高科技产品也频频亮相,那些专业的气象名词被替换为通俗易懂的词句,“局部地区、西北地区东南部”等模糊性词语也尽量被细化到具体地区……”
现在的很多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之后的《天气预报》主持人们都是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不乏也有是学音乐出身的,还有曾是医生改行的,他们都来自北京“华风气象影视集团”,而《天气预报》也都是在这里录制、播出的!
40年,变化很多,不变的是每天晚上19:31分的营业时间,@《天气预报》,生日快乐!谢谢你,陪着全国人民走过这么多年!
本文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网络图片
央视《天气预报》的著名女主播之一的杨丹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