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平气和做家长

(2014-03-14 09:55:57)
标签:

心平气和

情绪

耐心

育儿

分类: 育儿

           心平气和做家长

   表面上可以原谅,内心真的不能原谅。否则您孩子将来的学习(仅仅是学习,不涉及别的方面)会很困难。出现这种问题,我觉得主要问题是父母平时没有对孩子严格要求,您这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加油!”这是一位博主对我的博文“儿子主动学习让我们惊喜--爱和理解是孩子进步的动力源泉的评论。(欢迎大家阅读原文。)

 感谢博主的真诚直言。说实话,如果在孩子一二年级发生同样情况的时候,我可能真hold不住,我会很焦虑,口是心非,表面上没事,但内心的焦燥最终会原形毕露,焦虑变成失控的情绪,肆虐着孩子的身心。孩子很敏感,他读得懂你,知道妈妈是否真的生气了,你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但现在我真的能做到平和。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他自己本身有压力,如果我们再给他压力,孩子还有活路吗?我在孩子小的时候,也靠得比较紧,但效果并不好,孩子学习的时候甚至害怕我在身边。这让我很难过,孩子害怕我,孩子不相信我,我该怎么办?我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放手,慢慢地,孩子放松下来。否则,是我们自己把孩子给毁了。而且,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我们一定不要把孩子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样,孩子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少。学习的动力是一定的,外在(父母)给与施加了,内在(孩子)的动力就会减少。心理学家就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充分/过度理由效应。在孩子到了高年级,慢慢有自学能力能自主学习的时候,我们家长一定要后撤,要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到。挫折是有的,但只有自己经历了,孩子才会成长。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还坐在孩子的旁边,这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权,孩子认为家长在监控他。这种办法只适合于小朋友,低年级的同学。

我的确是个懒家长,但我慢慢学会怎么懒怎么慢,我会教他方法教他习惯。如果懒能让孩子自主勤奋,为什么不尝试做一个懒妈妈,毕竟这种懒不是比勤快还有效嘛。我要学做一个懒妈妈。在后面的博文中,我会介绍我怎么教孩子自学。

我认同家长的观点----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不能带有情绪。带有情绪的严格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可以语气严厉,但不能狂风暴雨,那不是爱,那是控制,是父母的自私,是对自己失败对自己失控的不能接纳。读读自己,你会读懂自己。宽松得得法,严格得有度。

也拜读过您的博文,从您的字里行间还是能感受到您的焦虑,静下来,慢下来,耐心对待我们的孩子,孩子会给我们惊喜。

 

 

 

心理学知识

    所谓过分理由效应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得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是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等,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就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为此,心理学家德西也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破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获得1美元奖励的大学生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有钱可赚的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无钱可赚的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没有获得奖励的被试者在第三阶段,会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也就是说,那些有外在奖励的人本来对题目有内在的兴趣,但是因为外在金钱奖励而使得做题是为了赚钱了,所以当没有钱的时候,也就没有做题的兴趣了。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也是很好利用了过分理由效应的故事。

    在一个大杂院中,一群小孩子做着自己最喜欢的游戏,他们互相追逐、打闹。孩子们的喧哗声害苦了上夜班的邻居。虽然屡次干涉也全然不起作用,孩子们很快就在游戏的兴奋中把吵闹影响别人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邻居只好向朋友求助。朋友来到吵闹着的孩子们的面前,告诉他们,谁的叫声最大谁就可以得到比别人多的钱。于是,孩子们放开了嗓门大叫着。最后,他们有些得到了5角,有些得到了3角,有些只得到几分。第二天,孩子们希望得到更多的钱,又开始拼命地大喊大叫,可是,无论他们如何喊天喧地,都没有得到一分钱。孩子们觉得自己遭到了不平等待遇,费劲喊了半天都没人给钱,感到很失望,于是,都不愿意再喊叫了。邻居的朋友终于帮他找到了制止孩子喧闹的办法。这个事件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过度理由效应,将小孩子们对喊闹本身的兴趣转到了对金钱的兴趣上。而孩子们一旦得不到金钱,对喊叫也就失去了兴趣。

不充分理由效应:人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得程度越大,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越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