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青春期叛逆期独立期协同亲子关系 |
分类: 育儿 |
专家指出,人有三个叛逆期,两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七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就是随话说的狗也嫌的阶段;在12-18岁,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也是“心里断乳期”。如果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叛逆期”是正常的话,我们就把他叛逆的力量移开,因势利导,让他无人可叛,无事可逆,从何而来的叛逆?这是正常的。如果孩子的发展是正常的,家长依然故我,有意无意地控制,那这股压制的力量正常不正常?到底是谁在逆反?谁在叛逆?
我们从小朋友的“宝宝叛逆期”开始说起。孩子会走路后,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带着探索的眼光碰碰这摸摸那,家里有他在的地方,就象鬼子扫荡一番,处处留下“犯罪证据”。所以看护人特别当心,把危险物品都“束之高阁”,远离孩子触及范围之内。我家的情况也不例外。
有一次,儿子要去碰暖瓶,老人就不让动说危险,挡着孩子,但孩子对暖瓶充满了好奇,屡次三番地凑过去,老人有些生气,嫌孩子不听话,孩子哭闹。我握着孩子的小手,把它领到暖瓶前,拿开瓶塞,让他自己试试蒸腾的热气,好烫,孩子倏地一下把手缩回来。“是不是很烫?”儿子点头。“要不要动?”儿子摇头。然后再让他碰,他都不肯干。
还有一次看到热气腾腾的稀饭被端上桌来的时候,儿子着急地去抓,老人吓得一个劲地批评孩子,怕烫着孩子,老人生气孩子哭闹,屡次三番之后,我出马了。我再次拿着孩子的小手,轻轻地快速地碰了一下碗的外边,好烫,孩子再也不哭闹地抓稀饭了。
再有一次,孩子抓弄着螃蟹,要吃螃蟹身上的废物,就是那个软软的,不能吃的那个东西,老人把蟹子拿走,孩子哭闹;拿过来,孩子就抓着往嘴里放,老人就生气,“不能吃,脏。”我对老人说,你就让他吃,他觉得不好吃,他就不吃了。我拦着老人,让孩子自己抓着往嘴里放,孩子吃了一口,“噗噜噜”地往外吐,再给他,他就摇头连看也不看。我对老人说,“你让他自己尝尝,你越拦着,他越好奇,闹地越起劲。”
举了这么三个例子,我想家长朋友们知道了,如果孩子就是好奇想尝试,那也无妨,通过一次尝试孩子就能自己作出判断做出选择,从何而来叛逆?越是阻止,越是控制,反而激发了孩子更强的好奇心,形成更强的逆反心理,到底是谁再协同孩子的叛逆?显然是家长。如果说孩子在叛逆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家长也在逆反,因为力量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嘛?您说,我说的对吗?
说了第一个,我想第二个和第三个叛逆期同理可证。与其说这是三个叛逆期,不如说这是三个探索期、独立期、快速发展期,只是家长没有读懂,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予科学的指导,所以在家长的控制下,孩子折腾,大人难受。我们让开,让孩子往前再迈一步,往上跨一步,海阔天空,孩子开心,大人高兴,何乐而不为呢?智慧的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孩子没有可以反叛的机会和条件,“乖乖地”地度过“独立期”“发展期”,而不是“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期,是谁协同了谁?
相关链接:青春期的孩子不听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