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破坏班级规定的情况,在犯错误责任人众多的时候如何处理?有种说法法不责众,但违反纪律就要施以适当惩罚,否则难以成规矩。比如好几个同学迟到,有的孩子蹑手蹑脚地溜进教室,有的学生堂而皇之地闯进教室,有的索性“集体”站在教室门口;老师的态度也不一样,有的大发雷霆,有的让学生罚站,有的给学生讲道理,但“迟到专业户”还是频频出现,让老师大伤脑筋。我通过学习心理学,找到一个妙招,屡次尝试,效果不错,现推荐个大家----利用“去‘责任分散效应’”,只追究最后一个迟到的同学的责任。
那什么是“责任分散效应”呢? 这里有一个故事:“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美国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开始听到喊叫声的时候,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心理学家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不是心理学的专利产品,它同时存在于其他的领域中包括教育教学运行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它来解释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但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没有“见死不救”等的紧急情况,但责任分散效应体现的还是非常明显。比如迟到后,五六个同学同时站在教室门口,他们共同承担迟到带来的内疚感和应受到的教育或惩罚,他们的责任分散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他们之间互相壮着胆,什么也不怕。但如果教师只追究最后一名迟到的同学的责任,他的责任无人分担,他因惧怕偏离集体、避免缺乏归属感而造成适度的心理压力,因而会争先恐后的提前到校,从而扭转学生迟到的现象。至于追究责任的问题,可选择对学生有益的事情,比如,我是教英语学科的,我会因人而异地检查孩子背诵写作的好词好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补过”机会。
同样,在教育教学中如遇到责任人众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去‘责任分散效应’”各个击破,使他们在自己的压力下服从群体的利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