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是一既简单又复杂、既辛苦又有趣的事儿,从幼齿孩童到耄耋老人都喜欢玩、也能够玩。时光倒流二三十年,照相还属于比较奢侈的爱好,那时候想破费买个120或者135的国产海鸥相机,都得下很大的决心。随着日本的傻瓜相机风靡全球,价格一路走低,加上老百姓的钱包逐渐鼓起来,所以在任何旅游景点,你都能看到各色傻瓜,索尼、奥林巴斯成为主打。胶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曾经那么熟悉的柯达、乐凯、富士、佳能,竟像分手多年的恋人,一时想不起她的名字。再后来,发现“发烧级”照相人越来越多了,单反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一些有经济条件的朋友纷纷告别麻将桌、茶馆,或单独、或结队,去完成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梦想某个奇遇。
照相是件入门易、深入难的事儿。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手机、相机》,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会像小三一样,将摄影领域比较傻的原配——傻瓜相机彻底扫地出门。而今,苹果、三星等大牌手机已经基本具备傻瓜相机的拍摄、处理功能,它的多用途、便携带使得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成为“摄影师”。然而,照相与摄影创作是两码事儿,照片与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能把照片照清晰,不一定能出作品,顶多算个记录。有人说:摄影作品是技术与思想的组合。虽不准确,但很有道理。照相进入比较高的层次,按快门成了次要,什么时候按、在哪里按、按下之后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何关系?这些成了主要问题。此时,你便能够体会摄影痛并快乐的感觉。
《卖花环的老大娘》。2013年4月摄于黄龙溪镇口。阴天,光线平淡。下图重点刻画老人的眼神和她工作的环境,聚焦眼睛和手里的花环。老妪制作的花环,往往戴在靓女的秀发上,然后随手扔在路边。眼神透着一种复杂难言的内心,此刻她在想什么?N个人有N种答案。旁边的背篓是生活境遇的写照,不可或缺但又不能太写实。

换个角度拍一张,聚焦皱纹、白发和手。光线使用高反差效果,过度更加锐利。凸显沧桑、艰辛的观感。这种照片必须利用自然光线,加闪光就是失败。这条定律适合于所有老人生活拍摄。青春靓女另当别论。

《三个孤老头儿》。2013年3月拍摄于横山,当时路过一间破瓦房,见三个老人在晒太阳,过去与他们聊天得知他们的家人均不在身边,生活十分孤独,几乎天天都呆在一起打发日子。摆拍,聚焦第一个老头的面部、头发,表现沧桑、孤独、无奈的感觉。

《黄龙溪瓦韵》。拍摄于2013年4月。黄龙溪周围没有较高的山坡,很难拍摄古镇的大场面,如果拍摄一些小景,哪个古镇都差不多,所以不好表现。这张照片所要表现的,是黄龙溪百年古镇的整齐市井的韵味,从房顶深浅不一、斑驳有序的瓦沟,能感觉到岁月的厚重。

帅哥靓妹流连于小巷寻寻觅觅,头顶是百年老瓦,街上是时尚物件。岁月的错位感觉值得品味。

《心事悄悄对佛说》。摄于2012年八月大足石刻。中长焦抓拍。

《甘当学生》。旁边的眼镜男是当今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他在知道女朋友照相,那种感觉很像在跟老师学习。

《望乡》。2012年12月拍摄于大理。不使用补光,利用窗户自然光,暗化背景,凸显姣好的面部轮廓,从眼神和嘴唇去读出内心的宁静与想家的期盼。

《留守儿童系列》。摄于2013年3月。两个从来没有见过单反相机的穷孩子,整天和鸡鸭狗玩在一起的山里娃,在镜头里面,脏兮兮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快乐的、可爱的。因为他们很小很天真。




《茶》摄于2013年3月。人生不过一杯茶,禅乎?道乎?玄乎?

《卖烤土豆的妇女》。这张及时抓拍的照片可以相当震撼。那背景上的几条黑腿,是正在勒令她离开的城管。农村妇女一言不发,吃着她手里的烤土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