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鸡毛掸子输入敬畏

(2011-11-17 12:57:11)
标签:

杂谈

分类: 灯下絮语--生活杂谈

    继“猫爹”、“虎妈”之后,又出现一“狼爸”,说的都是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在本应刚柔相济的家教中,上述比较牛逼的父母选择一边倒,要么一副慈眉善目的猫脸,要么凶神恶煞的虎脸、狼脸。之所以作为典型上电视,引发议论、争论,是因为他们都成功了,都教育出了堪称优秀的人才,有上哈弗大学的,有上北大的,心理也很健康,宠的、打的、柔的、刚的似乎都没啥毛病。谈到家教,打嘴巴仗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家教没有模式、没有最好,更没有唯一,所以牛逼的“狼爸”尽管用鸡毛掸子培养了三个北大学生,尽管他扬言“用鸡毛掸子管理中国足球队那帮小子肯定两年内称霸亚洲”,仍然遭到质疑、非议甚至辱骂,搞得他老兄也开始爆粗口。

 

    关于用“打板子”的方式教育孩子,我是持赞成态度的,这或许是我们这代人孩提时代几乎都挨过打。我小时候被父亲用竹子烟杆打得头破血流过,被母亲用叉棍、扁担打晕过,这些暴力,并没有在我脑子里输入仇恨,反而输入了敬畏感。所以,在我尚不懂是非黑白的童年时代,大体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在老师面前算个比较听话、比较乖的孩子。到了这个地步,差不多人也长到十二三岁了,基本醒事儿了,敬畏感也基本形成了,挨打自然也就无疾而终了。待长大成人之后,在人生关键节点上庆幸自己没有行差踏错,都会想起父母,想起挨打。那些竹子烟杆、叉棍、扁担上下纷飞,导致幼小的躯体皮开肉绽,成了血腥而美好的回忆。

 

    我们那时候经常挨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多,父母养家糊口的鸭梨大,不可能在一个孩子身上过多的苦口婆心,简单一点就是打,用棍棒代替语言。所以对应“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民间家教经典是“黄荆棍里出好人”,这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从数千年家教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但到了80后,情况就变了,独生子女很金贵,父母轻易不会选择武打,更不会下狠手。我的儿子詹姆斯,从小到大没挨过我的打,挨过两次他虎妈的打,都很重,其结果是他妈心痛了一个星期,买东西百般讨好。那仅有的两次挨打,儿子至今仍记得,一次是因为不诚信、欺骗保姆,一次是因为太犟、油盐不进。而现在,他这两个毛病确实很轻微,说明效果还是明显的。

 

    敬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15个字规范三层社会伦理,达到和谐。“天地君亲师”是第一层,摆正这五者的位置,是调和一切矛盾的基础;“仁义礼智信”是第二层,强调对人对事应该秉持的基本原则;“温良恭俭让”是第三层,自己修身养性应该追求的品质。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倒过来表述三层伦理关系。实现这伦理关系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家庭是蜂巢社会的基本单元,但随着“祠堂”的消失,家教已经很难有严格的体系。这也是导致教育似乎越来越失败的原因之一,社会上才屡现药家鑫、小悦悦现象。想当年,一个大家庭,祠堂正面挂着楷体“天地君亲师”,从房梁上垂下一根坚韧的楠竹片,名曰“家法”,让人不能不产生一种敬畏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