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顽固的认为科技使人懒惰,信息时代对资讯占有的便捷,很难让人潜心治学。生活在形而下的喧嚣中,去追求形而上的境界,任何成就都显得可疑。比如在文学天地,由众多雇佣网络写手拼凑而成的所谓畅销书,让人不能不有不忍卒读的感觉。油灯下能够出唐宋八大家,电脑前恐怕写不出《红楼梦》。然而,世事无绝对,时代的变迁,条件的改变,并不影响真正的才华化蛹为蝶。今晚在黄泥磅陪京城来的二位客官(叫弟、妹更妥帖,呵呵)吃“赵二火锅”,喝老山城1958。席间有警花一朵,从包里拿出一本书,说是作者专门捎给我的。
《零弦琴的交响》的作者为1993年出生的90后小女生,博名“零弦琴”,与詹姆斯同岁,想必也是一只满地找食、一刻不闲的小鸡。二人不同在于詹姆斯偏重于肢体的发展,小女生却早已开始文墨的修行。虽未蒙面,但从其出类拔萃的父母身上,基本可以预判其天资与品质的优秀。山西穷小子与东北富家女,于离乱人不如丧家犬的战争年代,在蒙古草原上演绎“大时代的小爱情”,爷爷奶奶恐怕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有这么一个孙女会把他们意外的结合作为“零弦琴的交响”的序曲,火苗般跳跃出那么优美、率真,活泼有力、沉静练达的文字。
总之,我在一口气读完几篇文字之后,被刚满18岁的小侄女镇住了。无论是她“被自愿创作”还是随心所欲的“天马行空”,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她的功底,已经可以肯定她是在用思想写字而不是在用手写字。灯下我暗自摇头,本该撒娇天真的豆蔻年华,怎么兀自有了一种貌似深刻的气质,尽管她自称为“不稳定性质”。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能够用稚嫩的双手敲出如此美妙的乐章?西北的土、山城的水、草原的风、京城的胡同、南国的花树。。。基因的遗传,环境的孕育,似乎都不足以解释她的才气。我真的有点纠结了。我得好好拜读。
满江红
叹幼安——评辛弃疾(零弦琴 2009年5月)
西风苍茫,横刀笑,点兵沙场。伯乐死,壮志难酬,血泪满眶。醉里挑灯空看剑,梦醒华发有谁怜。恨难解,北望旧河山,空悲切。
狼烟起,马长嘶,提玉龙,为君死。愿共帝王事,襟抱谁知?跃马横戈总白头,一人空对一江秋。惜流年,看长空万里,叹风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