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邮票到瓦片

(2009-05-15 15:56:01)
标签:

瓦片

乡愁

邮票

老人

余光中

悦来乡

杂谈

分类: 灯下弹剑--情思回音

 

离咱村子不远的悦来乡,算是我比较熟悉的地方,没想到它竟然是《乡愁》的源泉。是一位老人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那天,老人应央视邀请来这座城市做一档节目,一定要到悦来乡去看看,隐约觉得老人和那里似有些瓜葛。于是回忆起老人的散文里,多次提到一个若隐若现、交代不清的地名:悦来场。推测一下,很有可能就是今天的悦来乡。

果然,漂泊一生的 余光中先生曾在这里留下一串短短的、浅浅的、小小的脚印。少年时代,他曾在这个偏僻的乡下生活过一段时间。

我的印象中,他也属于“多么牢固的港湾也无法栓住浪漫的心”的那种人,他的脚步几乎完全随着他的灵感和情感在游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诗歌是妻子,散文是情人,评论和翻译是一次次艳遇。这与他一生丰富多彩的经历,倒是十分贴切。

老人的浪漫,可说是一种滚滚红尘中不甘寂寞的张扬,早期作品,无论诗歌还是散文,多数是以欧陆风情、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笔触都包含青春勃发的躁动,相当华丽。中期、晚期作品的风格变化很大,逐步走入一种恬淡的境界,对往事的回忆,成了诗歌、散文的重要素材。有人说,余光中的作品,很难用某种风格来包括,是有道理的,情感的跌宕起伏伴随文字的变化多端,往往让人在回味中,有判若两人之感。

老人说:《乡愁》的灵感正是来源于上世纪中期那段儿时的记忆,在这个小山包玩耍,看到对面山坡上劳作的母亲正向自己招手,那个场面被永远定格在记忆中: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临走时,老人执意要带走点东西,谁也没想到,竟是老屋上的一片瓦。当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捧起这片旧瓦时,竟然哽咽难语。出口成诗的他,似乎“蓝墨水的上游”一下子干涸了,没有涌出“邮票、船票、坟头、海湾”一样的灵感。有的,只是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或许此刻,他觉得再好的诗句,也无法表达真正的“乡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新      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