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者.悟者—“散打”大杨老师
(2008-11-07 20:14:26)
标签:
大杨板鸭散打交椅外摆武功 |
分类: 灯下怀旧--友情点滴 |
大杨老师(以下简称杨兄弟,其余兄弟若同时提到,排名不分先后,呵呵)是与在下曾经在一个屋檐底下“讨过生活”的兄弟。论起二十年前歌乐山上那帮弟兄,杨兄弟是在下比较钦佩的一个。这不单单是杨兄弟有一身好武功、肯钻研、肯学习、悟性好,他侠肝义胆、好抱不平的个性,更讨在下喜欢。
杨兄弟的武功是有口皆碑的,当年十分生猛,尤以腿法见长,“神龙外摆莲”、“倒踢金鸡冠”是他的拿手绝招。前一招,个头不算高的他,能飞转起来用外脚背将一个一米九高的大汉牙齿打脱;后一招,出其不意、专门攻击对方的“二兄弟”,常使无数英雄竞折腰。当年名气已经不算小。
在下行伍出生,年轻时也喜欢舞枪弄棒,只是武功比起杨兄弟来逊色不少,枪法倒不输他。那时候,在下用一招“醉里挑灯看剑”、杨兄弟抱一把吉他使一招“五十弦翻塞外声”,常与一帮兄弟切磋,日子过的倒是快活。十八年前,杨兄弟不满足于拳脚上的功夫,给在下说,要去江西龙虎山寻高人练习“金钟罩”。当时很多兄弟不以为意,但在下知道他的个性,明白他决非是在开玩笑,便全力“顶”他,还在报纸上发了两篇文章给他“扎起”。遗憾的是当杨兄弟大功告成的时候,在下命中的“漂泊”定数也到了。当看了杨兄弟将几只啤酒瓶往天灵盖上猛敲,敲得满地碎玻璃后,在下眼含泪水,也没跟弟兄们打声招呼,使了一招“大漠孤烟”,脚尖在江北机场调度塔台的天线上轻轻一点,绝尘而去……这一去,就是十几个寒暑。
十多年来,与杨兄弟也有过时不时的联系,但毕竟大家所练的“功”,门派不同,切磋的机会少了,再加上“江湖”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混,都拼了老命般各忙各的,渐渐的缺少了音讯。
在下在京城供职几年后,终不堪忍受京城的“拥堵”和北方的寒冬,于数年前离开燕京,一个跟斗翻了回来,改为在“九门八码头”做“带刀行走”,于是与兄弟们的联系又多了起来。先是听到杨兄弟几位高徒的情况:一位叫“冉乐山”,得杨兄弟真传,武功了得,被人举荐做了“两江总督”的贴身保镖,前途应该一片光明;一位叫“周三江”,身手也不俗,很受女性青睐,一位四川外语学院的“系花”十分景仰其功夫,以身相许、结为莲理,传为一段佳话;还有几个徒弟也都混得不赖,要么做了“捕快”在巡捕房吃饭,要么当了“账房”在大机关拿薪,结局都还算可喜。反倒听说杨兄弟本人这几年起起落落、有些不顺,个中情况没有深问。
一天,在飞机场供职“八品督带”的“李板鸭”兄弟告诉我,说杨兄弟在兼攻博客,做得有声有色,有了大把新朋友以及不少“粉丝”,叫我抽时间上去看看。当时在下的脑海里还是过去那个杨兄弟,并不以为然,甚至担心杨兄弟会不会像《功夫》里面卖《如来神掌》给少年周星驰那位一样,在网上吹嘘、兜售他的武功,“毒害青少年”。再说,我对博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平时也不看。去年冬天在京城,与几个朋友喝酒聊天,不知怎么聊到博客,一个朋友对我说:“老徐的博客值得去看看。”
我问:“哪个老徐?”
朋友答:“就是和纳了‘投名状’那几位弟兄有些纠葛的那位,现在稳坐博客天地的头把交椅。不得了、了不得。”
后来我还真上网去拜读了“老徐”的博客,读了之后打电话给我那位朋友,笑着说:“有什么不得了、了不得?没什么实质性内容嘛,感觉像是70后的知识青年在网上打闹嬉戏、互开玩笑。”再后来又听说“老徐”的头把交椅让给一个“少年天才”了,于是又上去看了看,看完之后打电话请教朋友:“难道博客就是一群80后小崽儿在网上撒泼、骂人的场所?乖乖。”
当然,彼一时、此一时,只怪当时完全不了解博客,在此,在下诚恳地向所有因上面几句话、感觉被冒犯的“博友”,深鞠一躬。几天前,已将拙作《草根博客》贴出,谈了在下现在、而今、眼目下,对博客浅薄的认识和一点点体会,供大家批评指教。
前不久的一次出差,上飞机之前,“李板鸭”兄弟又给我提起杨兄弟的博客,说真的很有意思,正式引起了我的好奇,决定等把奥运会“这趟镖”走完,也去开一个博客,在网上与杨兄弟交流交流、切磋切磋。
真是隔行如隔山,在下在江湖上行走一二十年,居然在网上逮不到杨兄弟(板鸭没有告诉我博客名),找了半月,踪影全无。无奈之下,只好给杨兄弟发条手机短信求饶、请他把博客地址发给在下。杨兄弟施展他登萍渡水、踏雪无痕的轻功,在我的博客上轻轻一踩,留下一个浅浅的脚印,也不打话,飘身而去……
我用一个夜晚,仔细地拜读了杨兄弟的大部分博文,不想竟惊出了一身冷汗。怎一个“棒”字了得?犀利的文笔、精彩的图片,时间不长,他在博客天地的功力、影响、亲和力,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特别是在他一贯爱憎分明的立场后面,还有一种别的什么东西,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是什么?我至今没有想清楚该如何表达,如果说笼统一点,可以用一个“悟”字来概括。
的确,杨兄弟变化不小。以前那个喜欢留平头、打打杀杀、心直口快、率性而为的兄弟,而今看来,似乎少了一点什么,多了一些成熟、理性、平和的气质和风度。这是不是“武者”向“悟者”的过渡?如果是,那么每个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那就不足为怪了。“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迈向“英雄迟暮、美人白头”是自然规则,谁都无法回避。这其间的一段光阴,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去想、去悟,“悟”,有时候还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