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易》“符号语言”的生成原理

(2024-09-20 21:43:09)
标签:

文化

《周易》“符号语言”的生成原理

王议祥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与管理学院Email18987764319@189.cn

摘要:《周易》是一门中国古老的学问,其成书以所谓八卦符号系统所构成。这套符号系统只有(0)、(1)两个字母组成,现代二进制算式与其同源,是中国远古先民用来认知和创造万事万物的“语言文字系统”。本文阐述这套符号系统的生成原理及法则,并以此解析《周易》的思想,同时诉诸学校创造性教育上的运用。

关键词:《周易》,符号文字,语法规则,二进制,逻辑,创造,教育。

 The generating principle of “symbolic language” in The book of Changes

Yixiang Wang

AbstractZhou-Yi (The Book of Changes) is an ancient Chinese learning. This book is composed of the so-called Eight Diagrams symbol system. This symbol system consists of (0) and (1), modern binary arithmetic and its homology. It is the “language system” used by ancient Chinese ancestors to recognize and create everyth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enerating principle and rules of this symbol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thought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we appeal to the use of creative education in schools.

Key words:Zhou-Yes, Symbolic in languagegrammatical rulebinary systemlogiccreateeducation.

一、引言

11111100000100010010111……这一堆只有“0”和“1”数字组成一种语言,作为现代计算机系统的一种语言符号,如果以三个字符为不重复组合,共有八个独立组合,中国传统叫八个单卦,然后单卦之间两两以上组合构成了远古中国人用来认知世界万物的文字语言。《周易》这本书就是用这些符号编写的,以此编写的还有《归藏易》(商代)、《连山易》(夏代)、《焦氏易林》(汉代)、《皇极经世》(宋代)。尤其宋代邵雍提出的符号倍增原理与200年前莱布尼兹发明的二进制高度一致。这套特有的符号语言只有阴和阳两个字符。

《周易.系传》中有一段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意思是说,八卦符号学的原理是用阴和阳两个字符构成,就叫“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一种语言文字供人们去学习使用,就叫“继之者善也”。并以此去认知万事万物,就叫“成之者性也”。作为语言文字其语法规则不变的,但使用时是多样的,可以由作者根据各自的内心意愿去写作不同的描述和内容,就叫“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古代读书人用八卦符号编写的都是来自日常的生活记录,只是百姓没受过符号学教育而不懂罢了,就叫“百姓日用不知”。所以这套符号学仅为读书人所认识,就叫“君子之道”。而从没读过书的平常百姓很少认得,更不用说用符号来编写文章了,就叫“鲜矣”。由此推知,这套特有的符号语言是中华远古先民用来认知万事万物最早的“语言文字系统”。

有逻辑学家认为《周易》是一部“关于推理的书”,是一部帮助人们理性思维的工具书,因为《周易》的卦爻符号对应的卦爻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抽象的符号推理系统。进而有专家把《周易》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比肩,比如《易经新论》的作者提出推理的七条规则,自然递进律、当位律、对应律、三段律,二段律、整体律和变爻律等。如果真是具有推理的书,那么这个推理应当建立在符号组合的语法规则上。

语言文字的构成,必须具备“文字”和“语法”两个基本要素,《周易》符号学也不例外,它以三个字符组成一个单卦,每个单卦且有诸多字义,传统称为类象,《周易.说卦传》就是汇集了这些单卦字义的一套符号学字典。由此观之,《周易》符号具备文字语言的第一个要素,接下来就是寻找第二个要素即语法规则,这就是本文力求解决的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