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打算回老家喝喜酒,一表妹结婚,来回得一百多公里,这顿饭吃得不容易。
表妹结婚的消息是老姐传话我的,舅舅和表妹并没有联系我。不过我不能去计较这些细节了,这位舅舅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就来个不请自来吧,如果换成其他亲戚,礼金会随,但人基本不会去了。
外婆在那个倡导英雄母亲的年代生了不少孩子,老妈加七位舅舅,还不包括夭折的,最小的舅舅仅比老姐大四岁。想想外婆家那时的场景,一屋子乱窜着的穿着破烂的小屁孩、土灶上横七竖八的大小碗碟、木盆里堆积如山的各色衣服,还有每日要准备一大家子的伙食等,关键米缸里的粮食不知还能倒出多少。这样的日子,光想想就令人抓狂崩溃,何况要过下来。日子最艰难的时候,外婆终于挺不住了,精神出了状况。
母亲说,外公不得已,忍痛将几枚铜钱和几件小银饰卖了给外婆治病,其实当年也值不了多少钱,就是现在,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母亲常挂怀,在农村,娘家多少会给出嫁的女儿一两样老物件,可自己娘家啥也没留下。
因为人口多,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舅舅们都营养不良,加上又要干农活,另外还经常还派到村里挑河泥,肩担压多了,舅舅们的个头都不高,他们的境况,可以用现在的“矮挫穷”来形容,因此,舅舅们的婚事成了老大难问题。长大后我才慢慢知道,如果给这些舅妈们打分,得分都不高,甚至还有不及格。也因此,外甥女前几年就结婚了,可她的阿姨舅舅(舅舅们的孩子)还有没结婚的。
这家有喜事的舅舅,我是要感恩的。结婚时,母亲特意请这位做厨师的舅舅过来帮我烧菜,全程买汰烧,很辛苦,很感激他。他在单位做厨师时,经常会将没什么动过的饭菜打包带给乡下的父母和兄弟分享,那时大家都比较穷,舅舅能做到这样不容易,因为他家的日子也很困难。
母亲生病时他也经常过来看望,其实那时他精神已不太好,但好的时候还是会想到过来看母亲。而他身体变坏,也和当年的外婆有点相似,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法承受。住院治疗后情况虽有好转,但整个人还是明显迟钝了不少,又因为须长期服药,他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精神状态了。
其实原本舅舅可以生活得好一些,一部分也有他自身的原因。因为家穷,一心想逃离农村的舅舅找了个城里人家的女儿(那时城里女人嫁乡下男人,个中原因自然明白),这样他就有机会转户口,也能在城里找份工作,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干苦力了,当然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小。
舅舅有两个女儿,一个是领养的,多年后自己生了一个。当时外婆家人都反对他生娃,毕竟已有了一个孩子,再生一个徒增压力。另外也担心遗传徒添累赘。大家都规劝他,把领养的女儿带好了都一样的,不要冒那个风险吃那个苦。可舅舅毕竟普通人,内心还是渴望有个亲生骨肉的。最终他不顾老家人反对生下了小女儿。幸运的是,孩子没问题。
一个人上班(厨师的工作也很辛苦),微薄的薪水要养老婆和两个孩子,虽然老婆每月也能领些福利金,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也罢,情绪上还得不到另一半的正常支持,舅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可想而之。外公外婆很早就过世了,帮衬不到舅舅,即便活着,家里舅舅们的日子都过得紧巴,也根本顾不过来。老丈人家另外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顾不上他们,况且他们也不太看得上身为乡下人的舅舅,虽然舅舅进城后想办法转了户口,虽然他们的女儿除了有城镇户口其实远配不上舅舅。难以想象,那时的城镇户口有多大吸引力,农活是有多苦,让舅舅甘愿接受这样的婚姻来交换。
好在,两个女儿很孝顺,不但自己健康长大,还都自己找了工作,找了对象。特别是抱养的女儿特别懂事,知道照顾父母,照顾妹妹,外出工作后,经常回来看望生病的父亲,言谈举止中,一点没有嫌弃这个养父的心思,真心不容易,现实中,面对这样的父母,一些亲生儿女都做不到这样孝顺。
对这位舅舅的小女儿已没啥印象了,平时回去得少,难得去舅舅家,也是坐坐就走了。和两个表妹也没什么联系,只偶尔会在老家人的红白事上碰到面,即使见面,也不过寒暄几句就散了。
我原以为只有晚宴,但老姐说中午也有一顿,我当时还纳闷了,因为姐姐转来的电子请帖上只写了晚宴,并没有提到午宴。中午的这一顿应该是临时添加的,因为听老姐说,小表妹的喜酒正日已在苏州办过了,这次回来是想请亲戚们吃一顿,报个喜。老家一些亲戚一听正席办过了,好象不太开心,觉得不是正日请客不够尊重,话里话外有情绪,还暗示按正常礼节,喜酒要办两顿(老家风俗,中午女方请客,晚上男方请客),当然午宴会简单许多,晚宴才是正席。
追问午宴时间,老姐说,等通知,晕。想来小表妹靠不上父亲,老家也没啥能出力的亲戚,急急回来办的酒,一些细节想不到顾不上,也不奇怪了。
想想那些多事的乡下亲戚就有点心烦,现在人还缺口吃的嘛,要去计较人家什么少办了一顿,觉得自己送份子钱只吃一顿亏了嘛,也不想想,这样的家庭办酒宴多不容易,你少吃一顿,人家就可以节省多少银子和时间精力?
唉,一些旧习俗和旧观念也该改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