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年纪渐长,越来越喜欢穿柔软布鞋,皮鞋已束之高阁多年,不知这是否与我从小穿母亲做的布鞋有关。
农村出来的母亲虽算不得心灵手巧,但打毛衣做鞋子倒也基本都会。串门聊天时手也不闲,不是抱一团毛线就是握一个鞋底,那时候家里人基本都穿母亲做的布鞋。记得家中常年有个大布包,里面花花绿绿全是大小不一的零头布,这些布大多是母亲裁剪衣服时剩下的边角料,还有就是各处搜罗讨来的,母亲仔细攒存着这些布料,为的是做布鞋用。
做布鞋先要浆布,母亲先将零头布分捡出来,按大小拼凑好。然后舀几勺面粉,用开水冲调成一碗浓稠的糨糊,再搬出家里擀面用的大木板放在地上,将布片平整地摊在面板上,用手粘着糨糊一点点涂抹在布上,涂满就放上一片布,用手掌压平整后再涂上一层糨糊,再放上一块布,最后把浆好的布片连同木板一起放在阳台上晾晒。浆得好的布片表面光滑平整,如果浆得不好,表面就会皱皱巴巴,有的地方甚至还会鼓起来,这样做出的鞋面就不好看。
布片浆好后,接着就是剪鞋样。母亲保留着许多鞋样子,大的、小的、圆口的、方口的、带襻的……只要见到好看的布鞋,母亲都会开口向人家讨来鞋样,拿回家依葫芦画瓢剪下,然后小心地夹在书页里保存。做鞋时找出合适的鞋样,按在浆布上,用粉片划出大小尺寸,剪下就可以了。鞋样一般分鞋面、鞋帮、鞋底、鞋襻等,这些夹着鞋样的书被小心藏在柜子里,母亲不让我们碰,因为摆放组合的顺序都是母亲配好的,如果不小心翻动滑落出来,就得像玩拼图游戏一样,少不得又是一番折腾。
做布鞋最麻烦的是纳鞋底,千层布的鞋底需要一针针纳出来,即费功夫又费力。母亲用零头布一层层拼出鞋底,头层和底层用整块布,中间多用零碎布头拼凑。先用白布包边,接着就是纳底。纳鞋底的细麻绳事先要按在蜡烛上来回抽拉几下,这样麻绳上就会自带一层蜡油,拽动会比较顺畅。别看布料柔软,多层叠加后却紧实得很。所以母亲纳鞋底时常备一个镊子,当钢针卡在鞋底拔不出来时,就用镊子中部夹住钢针头,握紧镊子往前一抬,钢针就带出来了。常见母亲时不时拿钢针往头皮里划拉就很好奇,母亲解释说,头皮里有头油,划拉几下等于给钢针上了润滑油,扎入鞋底时会顺滑些,而一个鞋底一针针反复来回常要纳好几天。做事一向有点粗糙的母亲纳出的鞋底却不赖,针线排列紧密有序,鞋底紧实平整,看着有点艺术品的味道,摸上去也很舒服。
母亲常做的是简单的方口布鞋,后来我看中一款带襻圆口黑布鞋,就是电影里“五四”女青年常穿的那种,母亲不会,就四处打听会做的人家,并亲自上门求教。可惜小时候并不懂布鞋的舒适和珍贵,到了中学,看到身边有的同学经常穿漂亮的球鞋和皮鞋,我开始嫌弃脚上灰头土脸的布鞋,经常有意挑鞋子的毛病,不是嫌颜色老旧,就是嫌式样不好看,穿的时候很不情愿。母亲叹气不说话,后来就只给自己做鞋,再不给我们做了。而我也暗自高兴,这下终于不用穿老土的布鞋上学了。
时光转回,如今年纪大了,倒又怀念起母亲做的布鞋来,脑海里常浮现母亲低头纳鞋底的样子。可惜母亲已走多年,对布鞋的念想只能留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