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做的手擀面,但不是擀出来的,而是压出来的,不过冒似很成功呵。
记得小时候,那时一般人家的条件都不太好,家家粗茶淡饭,餐桌上难得见荤腥。那时我家里就经常吃面条,母亲自已手工做的汤面。经常见母亲从角落里拿出长长的擀面杖,看着她用力地在面板上和面、揉面、擀面。母亲擀面特别用力。先是用面杖把面团一点点压扁,成面饼后再用面杖推压,等面饼推薄后就卷在面杖上擀。母亲总是将卷着面皮的面杖稍稍抬起后用力敲向桌子,然后再用力向前推开了去,几十个回合下来,面皮就在一次次的敲打和推擀下变得轻薄起来。每一次面杖落下,桌子都会发出笃笃的响声。等面皮擀薄了,母亲就将面杖举起,转动面杖将面皮卷落下来,同时面杖来回地摆动,薄薄的面片就象折被子一样被叠堆起来成长长的一垅,然后再用刀切成一公分宽的面条儿,每切几刀就得将切下的面片用力抖开散在面板上,间或撒些面粉在上面防止粘连。等面板上堆起一大片面片儿时,我心里非常失落,心里衰叹又要吃那清汤寡水的面条了。这种手工面条里,母亲一般只放几把自家菜园里种的小青菜,鲜有鸡蛋和肉,好象记忆中这种面条里压根就没见过肉,素白的面片里,夹杂着毫无油水的青菜叶,整碗里白混沌的一片,没有半点油星儿,看着就没有食欲。所以小时候最怕吃这种主食了。每每吃面,总是小小的一碗,面条在筷子上挑来挑去,就是不想送入嘴里。以至于长大后,从来不喜欢吃那种宽面,它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清汤面。记得小时候吃的最好吃的面是自己出疹子时,母亲帮我做的一碗红烧肉面。面是买的,用机器压出来的那种,一根根精细均匀,吃在嘴里也很有咬劲。母亲浇上红烧肉的汤汁,上面再加二三块红烧肉,那个香呵。呵呵,不过好象只有生病才有这样的待遇呵。
不过近几年,我也改变了对这种手工面的印象了。一次在饭店就餐,等人的空隙,领导让饭店先上一锅烂面充充饥。我原本没有兴趣,想这面条有啥好吃的。但不一会,一大砂锅热气腾腾还嘟着小气泡的面条揣上桌来。雪白的面片里点缀着香菇、青菜、虾仁、火腿等,白的、绿的、黑的、红的、粉的,看上去赏心悦目,闻着一股鲜香。尝一口,面条软烂,几乎是入口即化,鲜香滑爽的滋味让人欲罢不能,呵呵,有了高汤和配料的陪衬,普通的面条也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滋味真是非同一般呵。最近一次在家包饺子,到最后多了几张面皮儿,本着不浪费的原则,第二天我煮馄饨时,顺手将面皮儿切成面片放里面一起煮了。谁知女儿说面片儿好吃,央求我下次买些饺子皮做面条吃。想着自己小时候最讨厌吃这种面皮了,女儿竟喜欢吃。罢了,我就手工擀一次,肯定比机器压的面皮儿好吃。忙活了半个下午,由于是第一次擀,完全凭印象做的,回忆小时候母亲擀面的样子照着做,不过面里的水放多了,面太烂,根本擀不起来。没办法,最后只好象做烙饼那样,把面团分成四小块,一块块用面杖擀压开了推薄,再划成片,好歹也成面条啊。煮一大锅水,煮沸后下面条,再放青菜,肉丝,中途点二次凉水,不一会,一大锅的烂乌面煮好了。女儿美美得吃了二碗,吃完还抱着碗底舔个不停,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也是呵,如今的手工面,面条软烂,面里有荤有素,外加调味料提鲜,滋味今非昔比了。在寒冷的季节来一碗,热乎乎下肚,五脏六腑都舒坦得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