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麈录》中的光州宝砚

标签:
光州弋阳潢川 |
分类: 《光州忆往》 |
《挥麈录》为宋一部史料性质笔记著作。凡分四帙,有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三录三卷、余话二卷,共二十卷。麈(zhu),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作者王明清(1127—1202年),字仲言,南宋学者。主要活动於南宋孝宗至宁宗年间。著有《玉照新志》《挥麈录》等。与尤袤、陆游、李焘等素有交往,以史学知名。其祖父王莘,字乐道,曾学于欧阳修;父王铚,均为藏书之家。王明清少承家学,习知历朝史实及典章制度。历事孝宗、光宗、宁宗三代,历官滁州来安令、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泰州通判、浙西参议官。
《挥麈录》多记两宋之际的史实掌故,兼及诗文碑铭,涉及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其资料来源大多得自当时的文献以及亲友的口述,加之作者选择和笔录的态度比较严谨,因此它在问世后就得到了一些著名学者的称道,被官私历史著作屡加征引,是宋代史料笔记的上乘之作。作者不仅继承北宋传统笔记的编修体例及其记事特色,而且还凭借博闻强识的自身优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采取存录基本文献史料、注重汇聚当时诸多人物及事件的记事方法,主要用来补足处在南北宋之交时的史料史实不足。
《挥麈录》所记和光州相关的内容不多。《挥麈录·卷一》中,作者议论了“本朝列圣潜藩升府”:“太祖皇帝以归德军节度使创业,升宋州为归德府,后为应天府。太宗以晋王即位,升并州为太原府。真宗以寿王建储,升寿州为寿春府。……英宗尝为宜州刺史,以宜州为庆远军;神宗尝为安州观察使,以安州为德安府,又尝为光国公,以光州为光山军……皆以潜藩拥戏之地也。”
《挥麈录·卷四》中,“王仲言弱龄见知于朱希真、徐毅立二公”一篇则说到:“司马季思来,其去,复问明清云:‘温公兄弟何以不连名?’明清答以:‘温公之父天章公生于秋浦,故名池。从子校理公生于乡中,名里。天章长子以三月一日生,名旦;后守宛陵,生仲子,名宣;晚守浮光,得温公,名光。承平时,光州学中有温公祠堂存焉。’敦立大喜曰:‘皆是也。’”
《挥麈录·余话·卷二》中则收录有一篇“丁晋公端砚”:
丁晋公自海外徙宅光州,临终,以一巨箧寄郡帑中,上题云:“候五十五年,有姓丁来此作通判,可分付开之。”至是岁,有丁姓者来贰郡政,即晋公之孙,计其所留年月,尚未生。启视之,但一黑匣,贮大端研一枚,上有一小窍,以一棋子覆之,揭之,有水一泓,流出无有歇时,温润之甚,不可名状。丁氏子孙,至今宝之。
又陈公密缜未达时,尝知端州,闻部内有富民蓄一砚,奇甚,至破其家得之。砚面世所谓熨斗焦者,成一黑龙,奋迅之状可畏;二鸲鹄眼,以为目。每遇阴晦,则云雾辄兴。公密没,归于张仲谋询,政和间,遂登金门,囗陵置于宣和殿,为书符之用。靖康之乱,龙德宫服御多为都监王球藏匿。事露,下大理,思陵欲诛之。子裳叔祖为棘卿,为之营救,止从远窜。其后北归,以此砚谢子裳,至今藏于家。
二砚真希世之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