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敢说“不”的二中

(2021-01-17 12:34:49)
标签:

光州

弋阳

潢川

分类: 《光州忆往》

 

 

潢川二中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光荣传统的学校。始建于1905年弋阳古城南湖北岸的弋阳书院,时称光州官立中学堂(简称“光州中学堂”)。1907年,光州官立中学堂由南城弋阳书院迁至北城试院旧址,即今天二中学校所在地;民国时,改称潢川中学校、省立潢川中学校、河南省第七中学等。

潢川二中是豫南地区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造就了大批人才,有着广泛的影响,素有豫南文化和革命摇篮之称。党史中有重要影响的王实味,古文字及金石学家孙海波,解放军高级将领黎原,著名作家叶楠、白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社长凌行正,北大教授曹先擢等等,均毕业于此。

 

敢说“不”的二中

1950年5月,毛主席接见第一次统战工作会议代表时合影。后排左二为二中校友靳彦俊

 

敢说“不”的二中

周总理同二中校友黎原合影

敢说“不”的二中

胡耀邦总书记同二中校友白桦握手

 


作为百年老校,二中有着认真踏实的学风,得光州千年文风的一脉相承。二中的校址原为明清时期的光州试院,即老百姓口口相传中的“光州贡院”。二中在2019年整修校园时,曾发现了一块道光五年光光固息商呈请试院免作公馆碑刻:道光五年(1825年)二月二十三日,光光固息商五属绅士,呈请试院免作公馆,刊石以禁事。本日蒙,钦命翰林院侍讲宝录馆纂修提督河南全省学院加七级纪录四次吴批,查光州试院系五属绅民公捐修理,费钜工坚,成之匪易,与官捐修理者不同,除岁科考试之外,未便借作公寓,致有糟蹋。仰光州即遵照,刊石立案。

 

敢说“不”的二中

 

 

以此碑刻文字,再联系到在二中校园内发现的“道光三年息县贡生捐修贡院钱文记事碑”、“道光三年光州诸生乡绅捐资修缮贡院钱款计数碑”等捐修碑刻,我们可以理解为,在1823年光州五属绅士、市民、学子等捐款对原试院修缮后,光州官府有“借作公寓”之意,这被“光光固息商五属绅士”拒绝,并“呈请试院免作公馆”,“蒙钦命翰林院侍讲宝录馆纂修提督河南全省学院加七级纪录四次吴批”准,并“刊石以禁事。”做事、做学问,最难得这么一个认真!说二中有认真的学风,这块碑就是其历史的依据、是其得光州文风一脉相承的实物见证。

认真更显示在二中敢对不合理的权势干涉说“不”字。在1998年第14辑《光州文史资料》中,有一篇由徐维道(1926年生,淮滨张庄乡人,省立潢中毕业)口述的文章——《1940年省立潢中招生考试记实》:

 

1940年暑期省立潢中的招生考试,是日军第一次扫荡潢川之后,潢中从豫西迁回潢城后的第一次面向全区的招生考试。当时全区的中学,分为省立、县立、私立三个类型,其中省立学校的级别最高,文凭(即毕业证书)最过硬;县立学校次之;私立学校最低。省立、县立中学因已在河南省教育厅(当时在鲁山县)备案,学生可以不服兵役,未在省教育厅备案的私立中学学生,仍有被抓壮丁的危险。其毕业证书无参加正规高中、师范招生考试的报名权。因而学生上省立中学,是梦寐以求的事,也是成绩优异的象征。所以全区的学生及其家长都向往省立中学。虽然那时的潢中只是初级中学,尚未开办高中部。尽管如此,它仍是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辖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罗山、经扶等县)的最高学府了。当时省立潢中的师资力量极为雄厚。校长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刘承哲,教导主任是大学毕业的周静宜,训育主任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李剑声,教师有蔡大钧、张尧阶(私立淮南中学校长)、徐心忱(后被日机炸死)、刘洲屏、鲁子彬、王耀光等。这次考试不仅吸引了全区各县各乡小学的应届毕业生,甚至有些正在县立中学或私立中学读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前来报考;一些从沦陷区来潢川的学生也报了名,以致当时潢川南北两城的大小饭店、旅社都住满了考生,报名者达1200多人,而录取的名额为正取生50名,备取生5名,仅占报考人数的4.6%,与报考者的比例约为22比1,可谓盛况空前,高手如云,竞争激烈。笔者亲身参加了考试,幸被录取为正取生,故对此次考试印象颇深,特予以志之,以作历史借鉴。

当时省立潢中的校址在北城西大街老贡院(即现在的潢川二中),考试之前,学校附近人头攒动,莘莘学子鱼贯跨入那高高的省立潢中大门,进而在各个考场静待考官进场。

考试科目:

国文(一道作文题);

算术(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比例、几何基础知识);

历史(中国史、世界史);

地理(中外地理);

自然(包括生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基础知识)。

后三门的题分填空、选择、问答三项。所有命题的内容,均未超过小学所学课程的范围。

试卷是事前按考场、编号放在位上。考生对号入场、入座。姓名折叠在试卷的左下角内,阅卷者和计分者只见号码不知姓名。只有在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得出后,才将号码姓名统计造册,此次共考试两天、五场。

那时的招生考试,全由学校主办,极为严格,考试的那两天,还有潢川专署的督学和党政要人在各考场巡回监查,考场内基本没有交头接耳等作弊现象。

考试结束一周后,放榜公布了正取生50名、备取生5名的姓名。记得考第一名的是崔俊(潢川北城市民的孩子,兴贤小学毕业生),第二名是刘俊贤(光山县某小学毕业生,农民的孩子),第三名的叫秦亮(潢川南城小商人孩子,南海小学毕业生),第四名是郑曜(潢川南城南海小学毕业生,李剑声的儿子)。入学后得知同班同学中全区各县的学生都有。我和邓某当时属固始县考生,商城县有两名姓谢的学生,息县同学有崔明义、赵安国、简传荷、梁耀东、孙宏远等。而当时潢川党政军要员的孩子中只有一个蔡某,但还是备取生。

入学后听说过这样一件事,至今仍铭记在心。考试前,刘承哲校长的办公桌上堆积着几大摞要求在考试时对其孩子或其亲属子弟加以照顾的信件,致函者多为潢川的党政军要人和士绅、土豪、富商大贾。而刘校长一直未予拆封,直到张榜公布后,才一一拆看并予回复。

潢川专员公署有一位秘书的儿子,曾在某私立中学上过二上,这次却未能录取。这位秘书曾询问其子考得如何,其子答:“估计考试成绩平均可得95分。”这位秘书觉得平均能达到95分就是高分了,怎么未被录取呢?于是气愤地跑到学校找刘校长问个明白,刘校长见是专署秘书来问考试情况,末作任何解释,很礼貌地请他到校长室坐下,继而喊周主任,让肖克武将录取生的考试成绩册和未录取考生的成绩册统统拿来让他看,这位秘书看到自己儿子的平均成绩为94.5分,而录取的备取生的最后一名的平均成绩则是96.2分,这位秘书看后很尴尬,忿忿而来,悻悻而去。由此可见这次招生考试,是完全按成绩评定,择优录取的。1200多名考生,都是在认真、规范、平等、公正的情况下竞争的。这次考试在全区各县震动很大,社会上曾传有这样的顺口溜:“潢中看卷子,弋阳看面子,××中学是学铺子。”此次考试,对当时各校的招生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该文中录取“与报考者的比例约为22比1”以及“备取生的最后一名的平均成绩则是96.2分”等等具体数字,更给我们以清晰的传达,二中在潢川乃至豫南教育中的地位。徐维道说:“这次考试的确是公平竞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又何尝不是历经无数个寒暑,二中至今仍是潢川适龄学子首选名校的历史原因所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