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州记忆:孙海波与《甲骨文编》

(2019-03-01 15:35:49)
标签:

光州

潢川

孙海波

甲骨文编

中华书局

分类: 《光州记忆》

光州记忆:孙海波与《甲骨文编》

 


 

 

昨天看到潢川著名篆刻家唐咏声老师转发的一则征稿启事。启事说,为配合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甲骨文书法发展,发扬光大甲骨文这一文化自信之源,为当今书坛添彩增辉,由北京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几家单位共同发起,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向海内外征稿。启事勾起我无限思绪。在潢川这块土地上,似乎与甲骨文有着割不断的、深厚渊源。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至今年正好100周年。甲骨文证明了文献中殷商王朝世系的真实,是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推到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与今日汉字一脉相承,是世界文化史中唯一没有失落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之大事,经海内外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创造性的探索,产生了甲骨学这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文字形的汇集和字数的统计,始终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甲骨文的不断出土、传播与著录,故字汇的编纂也与之相应而时有推出。

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宋镇豪的《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历史文献》五,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介绍道:

 


在百年甲骨学史上,这类工具书的编纂,大体有过三个热盛时期:

一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王襄《簠室殷契类纂》(1920,天津博物院)、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1923,决定不移轩;又1927年删校本;又1971,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哈佛燕京学社)、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1939,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日本高田忠周《古籀篇》(1925,古籀篇刊行会)等为代表。

一在五六十年代,以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1965,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本,中华书局;又1979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9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汲古书院;又1971增订本)、永田英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赤井清美《书体字典》(1974,东京堂)和《书体小字典》(1976,东京堂)、小林博《古代汉字彚编》(1977,木耳社)等为著。

一在八十年代以来,主要有高明《古文字类编》(1980,中华书局)、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和《甲骨文字典》(1989,四川辞书出版社)、日本小林石寿《展大甲骨文字精华》(1985,木耳社)、《拓影展大甲骨文字字典》(1987,木耳社)和《五体篆书字典》(1988,木耳社)三书、加拿大许进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一~九)(1981~1988,《中国文字》新四~十二期连载)、日本高嶋谦一《殷虚文字丙编通检》(198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孟世凯《甲骨学小词典》(1987,上海辞书出版社)、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1988,中华书局)、日本师春妙石《古典文字字典》(1988,东方书店)、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1988,中华书局)和《殷墟甲骨刻辞类纂》(1989,中华书局)、饶宗颐《甲骨文通检》(1989~1999,已出先公先王先妣贞人、地名、天文气象、职官人物、田猎与祭祀等五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松丸道雄与高嶋谦一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1993,东京大学出版会)、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1993,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日本水上静夫《甲骨金文字典》(1995,雄山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诂林》(1996,中华书局)等。如按这类工具书的内容体例的性质来分,大体有字汇、索引、字典及辞典、集释、通检等几大类。

 


集成性的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百年来代有其作,而潢川人,似乎参与了其全过程。在宋文所说的第一第二“热盛时期”杰出的代表作品,就是潢川人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而第三个时期代表作“高明《古文字类编》”,随着地下出土的大量古文字资料的不断涌现,新识字渐增多,后由其学生,潢川籍的涂白奎教授进行增订修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之后多次再版,以满足需求。

本文重点介绍的是,潢川近现代第一才子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孙海波在甲骨文中的成就,贯穿甲骨学影响至今。《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一文对此有高度评价,对其因时代的局限性,也有中肯的介绍:

 


百年来,甲骨文字汇工具书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据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的1965年版《甲骨文编》和台湾金祥恒编《续甲骨文编》(1959),至今仍是研习甲骨文字者最主要的两种常用工具书。孙海波《甲骨文编》师承其师商承祚所编《殷虚文字类编》,依《说文》分部编排当时所能见到的8种甲骨文字资料,只排列各字,不引卜辞,成正编十四卷,另有合文及附录各一卷。此两书也悉照孙氏体例,按《说文》次序分部别居甲骨文字资料,各成正编十四卷、合文、附录或待问编、检字表。由于当时海峡两岸隔绝,后出的《甲骨文编》改订本未能参考到早几年问世的《续甲骨文编》,诚属于历史的遗憾。今观两书所据甲骨文著录资料,是可互补,《甲骨文编》改订本为40种,《续甲骨文编》为38种,其中《文编》所采《殷栔卜辞》、《柏根》、《遗宝》、《陈零》四种为《续甲骨文编》未采,前两种盖因摹本不收于《续甲骨文编》,《文编》还多1959年新出版的《京人》一种;而《续甲骨文编》所采《传古》二集、《书道》、《外编》、《北京大学藏甲初稿》、《凡将斋所藏甲骨文字》则为《文编》未收。《续甲骨文编》同时引《说文》篆文及解字原文,附以今字,详细辑录所有甲骨文字字体,注明出处。《文编》则只择形态有异或结构不同的字体,凡字形相同者不再尽录,约而精当。至如甲骨文字朱书墨书,《文编》均有注明;某些字的意义与用法,如人名、地名、贞人名之类,《文编》亦简单标出;这些都是《续甲骨文编》所缺少的。但《文编》在徵引诸家之说时,受当时政治气候左右,“竟不能录及中国大陆以外任何一位甲骨学人的成说,实在令人扼腕。”《文编》还有某些字形摹写失真、误读、分合不确、错号等不足之处。

 


光州记忆:孙海波与《甲骨文编》

光州记忆:孙海波与《甲骨文编》

光州记忆:孙海波与《甲骨文编》

光州记忆:孙海波与《甲骨文编》

光州记忆:孙海波与《甲骨文编》

 

孙海波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31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在容庚指导下从事甲骨文、金文研究。1934年即编纂、出版了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编》,该书收录经过考证的甲骨文单字1006个,并按《说文》的体例分为14编,由哈佛燕京出版社出版。孙海波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甲骨文研究中写出数以百篇计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写了许多甲骨学方面的书评,在先秦史和甲骨文的教学科研方面长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曾对他的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很高评价。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商承祚也称他的《甲骨文编》一书“其释字既谨严,而于商代用字之例,尤为易检,其有功于学人非浅鲜也”。

1965年,中华书局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四号”,用16开精装本出版由孙海波改编的《甲骨文编》。1版1印,其中画报纸本1500册,凸版纸本1300册;1982年第2次印刷;目前还可以看到1989年、1992年、2004年等再版本;1978年2月,《甲骨文编》亦由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在香港出版。

1965年及其后的各版本《甲骨文编》的《编辑序言》中,均明确指出“甲骨文编的改订本为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孙海波先生所编撰”:

 


古代铭刻研究在历史、考古学中有其一定的地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具书是迫切需要的。我所有鉴于此,于一九五六年八月先后邀请了有关专家讨论,在已有的基础上,改编甲骨文编和金文编。金文编的改订本,已于一九五九年出版。

甲骨文编的改订本为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孙海波先生所编撰。编撰之前,我所曾邀请唐兰、商承柞、于省吾、张政烺、陈梦家、孙海波等先生共同商讨了改编的体例,郭沫若院长也提了书面的指导意见。初稿完成后,曾经过了一再的修订。

改订本校之一九三四年的初编本,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材料上比较完整,在考订上采纳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此书正编和附录所收共计四六七二字,而其中有些字还可以归并;目前甲骨刻辞中所见到的全部单字的总数,约在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虽然只能辨认九百余字,但比之从前所能辨认的五六百字,已增益了许多。

……

 

光州记忆:孙海波与《甲骨文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