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州漫忆:清末民初金石书画收藏家吴宝炜

(2017-10-24 18:04:41)
标签:

光州

孙海波

吴宝炜

刘盼遂

唐拓十七帖

分类: 《光州漫忆》

光州漫忆:清末民初金石书画收藏家吴宝炜

 

 

赞美光州人杰地灵,马祖常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说的果然不错,历朝历代光州的文人学士们在各个方面均有建树,独领风骚。我们的这位乡贤吴宝炜,就是清末民初,在金石、书画收藏界内很有影响的一位大家。

吴宝炜字宜常、贻堂,光州人。生于光绪五年(1879年),故于1938年。其祖宅在光州南城西街。据1986年第三辑《光州文史资料》中马风的文章《著名学者吴宝炜》以及1992年《潢川县志》介绍:

吴宝炜幼年时代,经父亲教读,文史造诣颇深。清宣统初年,经曹绍英举人介绍至山东历城县知事王湘樵(也是光州人)公署为幕僚,从事文牍糊口。公余苦读经、史、刑诸著,考研金石、甲骨和字画,日积月累,知识一天天丰富,学术水平亦不断提高。三年(1911年)升任河南省浚县知事。民国元年(1912年),张镇芳任豫督军时,调任安阳一等县知事。赵惆任河南省长期间,升任河南省河北道道尹。民国三年(1914年),任河南省第二届议会议员。1930年任南京中央考古委员会委员。在1921年军阀混战时,吴宝炜去职居开封,参加衡门诗社,与嵇文甫、关伯益、张伯驹、康有为、孙海波等人有交往。

吴宝炜喜好金石文物的考究,一生酷爱收藏书、贴、字、画、金石文物等。家藏图书万卷,金石文物千余件。在他收藏的文物中,历史价值最高的是:夏代铜剑、宋砚和《唐拓十七帖》。民国年间,各地报刊均称他考古学家;据说,京、津、沪、汉等地文物商店的珍品,凡经过吴宝炜鉴赏并签名盖章的,身价都是随之骤升。


光州漫忆:清末民初金石书画收藏家吴宝炜

光州漫忆:清末民初金石书画收藏家吴宝炜

光州漫忆:清末民初金石书画收藏家吴宝炜



吴宝炜收藏、研讨,写出著述,以飨读者。其一生著述甚多,最为有名的是1928年的《周明公彝文释考》、1929年的《南公鼎文释考》、1930年的《毛公鼎文正注》这三本。这些书共同的特点是开本大,纸为较厚上等白宣纸,以其墨迹手稿本精印而成。书前有周明公彝文器物或南公鼎、毛公鼎拓片影印件和铭文。这些书是研究周明公彝文器物、南公鼎、毛公鼎难得的资料。除此之外,目前所知其著作还有《魏三体石经》、《河南筹振金石书画展览目录》等。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书,每一处落款签名总是“豫潢吴宝炜”,其热爱家乡之情由此可见。这与潢川近现代第一才子孙海波的签名“潢川孙海波”有异曲同工之妙。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家乡的热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光州漫忆:清末民初金石书画收藏家吴宝炜

 

说到《河南筹振金石书画展览目录》一书,就不得不提1926年河南被灾,吴宝炜发起的“河南筹振金石书画展览”。本次展览最后共征集到书画金石古籍等818件,俱为“明清之前物,现代名家之作悉未收入”。捐助收藏品大都是藏界屈指可数的大佬,计有罗振玉、傅增湘、陶湘、章钰等20余家。这次展览会借用天津日租界的日本花园工会堂展出,因为展品珍稀,还对外出售门票。

书画家、收藏家,以及文化名人们利用自身所长,涉足社会并影响大众,兴办教育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参与赈济了。吴宝炜就是通过个人影响,利用举办金石书画展览来筹集善款,为家乡赈灾。

吴宝炜在《河南筹振金石书画展览目录》自序里言:“敝省赈务得旅津诸先生之佽助,开设金石书画展览会,荷日本租界局局长允借公会堂陈列,并承《天津日报》社西村君(博)及加藤君(市次郎)特别赞助,予以种种之便利,善邻之义,至可级感。两旬之间,征集陈列品数愈七百,以前京都累次开会,列品至多不愈三百,今乃至倍以上,且多稀世之珍,诸君子救灾䘏邻之义至可钦感。惟会期已定,旧历七月十五至十七日(1926年8月22日-24日),诸家目录已送到者,随收随印,不分先后,惟尚有允出品而目录未到者,期限迫促,不及敬待,当于目录外补印清单,以便阅览。并志诸君子嘉惠。丙寅七月六日,潢川吴宝炜记。”

随着日寇进攻中国的步伐加快,1937年11月,日军攻下平汉重镇安阳,1938年2月7日,土肥原师团发动对豫北的进攻。吴宝炜在忧叹国破家亡中,于1938年3月21日澘然故于开封家中。

1938年6月,日军攻陷开封。吴宝炜收藏的一些书籍、文物也流落南方,转人易主。解放后,他收藏的大部分文物,由他的后人捐献给了国家。剩余的书、字、画、贴等,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劫去;幸存的《唐拓十七帖》,其子吴天中同志于1983年6月,捐献给国家,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这里被着重提及的《唐拓十七帖》,今天到底在何处?现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即上文的“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出自《光州文史资料》马风的文章《著名学者吴宝炜》。第二种说法为1987年《潢川县文化志》中提及的“1952年其子向河南博物馆捐献《唐拓十七帖》”。第三种说法是编年体潢川《大事记》中提及的,1952年“春,开封市农业银行干部吴振声(潢川人)将其父吴宝炜珍藏的《唐拓十七贴》献给潢川县人民政府”。时间过去的并不长,开封所距也并不远,期望能联系上吴宝炜先生的后人,解开这国宝去向之谜。同时也能发掘出更多吴宝炜先生的生平经历,以及逸闻趣事,来还原这位在清末民初,在金石研究与收藏中享有盛名的乡贤,为光州的文化历史,更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还要顺带一提清末民初的金石书画收藏之盛况。晚清末造,文人士夫鉴藏并研究金石古物蔚为一时风气。据《天咫偶闻》说:“方光绪初元,京师士夫以文史、书画、金石、古器相尚,竞扬搉翁大兴、阮仪征之余绪。当时以潘文勤公、翁常熟为一代龙门,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上计春明,无不首诣之,即京师人士谈艺,下逮贾竖平准,亦无不以诸君为归宿。厂肆所售金石、书画、古铜瓷玉、古钱、古陶器,下至零星砖甓,无不腾价蜚声,而士夫学业,亦不出考据、赏鉴二家外。未几,盛司成有太学重刊石鼓文之举;未几,王司成有重开四库馆之请,盖骎骎乎承平盛事矣。”民国以降,此风非但没有消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品鉴金石古物的社团如雨后春笋,金石类报刊也层出不穷。想来,清末民初以来,我光州金石、古文字考究大家吴宝炜、孙海波、刘盼遂等辈出,与这风气之胜,以及光州历史底蕴深厚,经济发达,有一定关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