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xiaofeng
xiaofe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48
  • 关注人气:2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2016-06-15 10:46:38)
标签:

光州

光州漫忆

弋阳

南城

小南海

分类: 《光州漫忆》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杨  

 

 

                    一  和平古镇

 

 

2014年9月,我和妻子到武夷山旅游,偶尔到了邵武一个叫“和平古镇”的地方,当时古镇正在整修,但可以看出他们正在努力做到整旧如旧。走在古镇空荡荡的老街上,我突然感觉,好似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儿时的我,刚刚来到潢川时的南城!不由心生感慨:

 

 

城南旧事---和平古镇

 

走在无人的街巷

穿过寂寞的弄堂

时间在这里停留

如同穿越

我来到记忆中

    ——儿时的南城

 

往昔繁华不再

空留老街于此

和平古镇啊

你怎么这么像我们

曾经的回忆

    ——城南的旧事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和平古镇照片

 

 

回家后,我赶紧仔细的查了查这个和平古镇的来历,发现它竟然和潢川有着很深的渊源——福建邵武本是中原入闵的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想当年,陈元光入闽时,一定不会轻视这个地方吧。同时,和平古镇更是世界黄氏宗亲寻根拜祖地之一,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遍布沿海各省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而这位黄峭的远祖就是来自河南光州。

原来,和平古镇和我们的南城这么相像,绝非偶然!

 

 

 

                二  南城的历史

 

 

今天的潢川南城,似乎已经被快速发展的北城给边缘化了,似乎也不再那么宜居了,儿时我们眼中曾经那么高大的建筑也变得低矮、破旧,曾经的辉煌历史也越来越不为人所知了。似乎还不如这和平古镇,最少,他们已经在保护,已经在整旧如旧中。而我们的南城呢?我们的南城还有未来吗?                   

众所周知,潢川城分为南北两城。但南城建设却比北城早了一千二百年左右,最初的雏形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就已经形成。杨智义先生的《潢川城池初考》一文介绍:

 

“早在四千年以前(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这里已有国和城存在,当时叫‘光国’。以后历经沧桑,到春秋时期,潢川城池已初具规模,那时叫‘黄国’,即位于现在城池的西边......后来,经过五百年左右的变迁,到两汉时期正式设置弋阳县,县城基本上接近现在的城址。据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云:‘弋阳故城在(光)州西二里。’又据《汝宁府志》卷二载:‘弋阳城在定城县,即今(光)州南城。’以后,又经历五百年左右的演变,到南北朝梁武帝时,设置定城县,县治就是现在的潢川城。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452页注:‘定城县,北齐以北弋阳改置,明省。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治。’由此可见,四千年以前,潢川城池已经出现在豫东南大地上,两千年以前基本上定位于现在的南城,一千五百年前,潢川城(现在的南城)已具相当规模,正式作为县治的所在地了。”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中《州城图》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也有记载:“州旧弋阳城 《地形志》:弋阳在定城县。汉为弋阳国,后魏置郡,唐改光州。《一统志》:古黄国在定城废县西一十二里,今州南城即其地。黄城即定城,定城即弋阳,弋阳即光州也。”志中还记载:“后唐朱全忠以军四十万攻淮南,屯光州,筑城十二。时刺史柴再用严守备,城得免。世传连城十二,遗址尚存。”进入五代十国之后,由于潢川城池地位的重要,各执政者仍在不断地加速扩建。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亲下诏书,明文规定:“农闲与板筑,农忙则罢役。”号召农闲季节修筑潢川城池。百姓投工干了一年,到956年完成了潢川(南城)城池的兴建。之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岳飞为河南北路招讨使,为抵御金人侵犯,亦令牛皋等相度修城。而潢川今天城市格局的形成,即一河隔两城的最初形成,只是始于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时光州知州梁季泌扩建南城,城市扩至今天北城的部分地区。由此可知,潢川南城的历史比北城整整早了近一千三四百年。   

既然是漫忆,那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唐末柴再用守光州之事。柴再用担任光州知州,已经是界于唐五代之间的事情了。弋阳翁汪可先生在其《唐宋光州刺史(知州)》书稿中有考证:

 

 

昭宗天佑二年,梁祖(朱全忠)自申州进抵光州,刺史柴再用严设守备,全力防御。梁祖使人谓柴再用曰:“下,我以汝为蔡州刺史;不下,且屠城!”再用严设守备,戎服登城,见全忠,拜伏甚恭,曰:“光州城小兵弱,不足以辱王之威怒。王苟先下寿州,敢不从命。”全忠留城东旬日而去。十一月,朱全忠攻寿州不拔,渡淮北返,再用抄其后军,斩首三千级,获辎重万计。(《资治通鉴》)

 

 

据说今天潢川伞陂寺乡的古城遗址即朱全忠在光州城东所筑的十二连城之一。面对四十万大军光州城得免,这充分显示了唐末之时,光州城池的坚固

 

 

“宁宗庆元元年,知州梁季泌创筑。周回九里十三步,高一丈,濠深七尺,门四,中贯小黄河,城分南北,时尚土城。

“明正德六年,兵燹城陷。七年,知州李镗用砖石重修两城。辟北城五门,西关属城内;南城六门,上各建楼。沿城为警铺,环十四里许,崇三丈余,广厚二丈,隍深九尺......

“顺治六年,淫雨,城垣倾颓八十余丈,知州徐化成修葺,费出自办,不以烦民。

“北城城垣周围一千零七十六丈八尺,高二丈,濠宽四丈,深一丈五尺,积水。南城城垣周回八百五十四丈五尺,濠宽二丈,深一丈,积水。”

 

 

随着这后来的不断修建,到顺治时,潢川城已经是今天的格局了。北城自建成后,官府陆续迁在北城,南城多为商铺民居。

 

 

                    三  弋阳古镇

 

 

据乾隆《光州志》记载:“南城大街一,直亘东、西两门。东为小十字街,南直亘小南门,北为曾家巷,直亘康济门。由曾家巷而西为东后街,西直南,北为宁安门街,直南亘前大街,又西为大十字街,北为贤典街。又北折而东为西后街,南直大南门,西亘西门,东亘宁安门,前大街直抵东门。宁安门外,西滨河,无有居民,迤东与镇潢桥接。由桥而东,护城街一,直抵康济门西,居民稠密。西门、东门,大南门外各街一,小南门外为菜圃,无居民。”

据此可知,清时南城有六座城门:东门西门宁安门北接镇潢桥)康济门(大致在今新潢桥南头)、小南门(南面东边)、大南门(南面西边)。其中宁安门在光绪《光州志》亦被称为“凝安门”。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2015年潢川县政协组织相关人员,参考了各种资料以及文史界前辈的草图,绘制出《潢川古城风物图》。据考证,清时,潢川城池有街道19条,其中10条在南城。民国时,街道增加到25条,其中南城占了14条。民国时期,弋阳古镇的14条街道是:

 

 

东关街  东西  东岳庙—东门  长约150米 泥土路面

东大街  东西  东门口—小十字街口  长约300米 中一行石条

中大街  东西  小十字街口—大巷口  长约400米 中两行石条

西街  东西  大巷口—西门口  长约300米 泥土路面

大巷街  南北  大巷口—凝安门  长约230米 碎石块路面

大南头  南北  大南门—大十字街口  长约600米 中两行石条

贤典街  南北  大十字街口—河岸城墙  长约150米 中两行石条

估衣街  东西  大巷北头—贤典街北头  长约100米 碎石块路面

后街  东西  康济门—大巷北头  长约350米 中两行石条

顺河街  东西  大王庙—镇潢桥南头  长约350米 中两行石条

小南头  南北  小南门—小十字街口  长约550米 中两行石条

曾家巷  南北  小十字街口—康济门  长约180米 中两行石条

磨盘街  东西  小南门里—小南海  长约150米 泥土路面

南国西天  南北  小南海—中大街  长约100米 砖路面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潢川古城风物图》中的弋阳古镇图

 

 

 

弋阳古镇建筑古朴,街巷纵横,素有“九曲十八巷”的美称。从石板铺路的小巷到“三山夹一井”的围墙,从青砖灰瓦的屋舍到木柱挑梁的门店,从雕窗的阁楼到合围的厢房,勾画出一幅江南古城特有的明清建筑景观,我们从今天依然保存比较完好的大巷街的建筑遗存中,都依稀可寻长久历史记忆的明清建筑遗风。大巷街的居民,多为阁楼式的厅堂建筑,既体现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当年街区兴盛的商业和居民们日常生活的情形。

弋阳古镇主要街道建筑,多类似江南带角楼的两层木楼房。宅院多为纵向的二进或三进院落,沿街道两侧分布,宅门面街。街区中民居基本上为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格局。街区北临小潢河,岸边原有青灰色砖瓦居民建筑,形成了特有的河巷空间和传统商业集居区。现仍有不少保存较好的临街房屋,门面仍用来经营各种手工制品或生活用品。

据冯新龙先生的《潢川县文化遗迹寻珍》一书介绍,明清时期是潢川古代建筑体系发展最好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弋阳古代建筑在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即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的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冯先生特别指出,潢川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今天南城的小南海观音阁、清真寺、花庙、三义观等残存建筑,依然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遗风。

 

 

                     八角楼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南城则是前人留给世人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南城大巷街与中大街“丁”字路口处,现存一幢八角楼状的古式民居——叶记永兴杂货店旧址,它如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愈久弥坚,延续着历史的文脉与传承,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南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之一。

永兴杂货店从始建至今己逾200年。循着历史的脉络,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在1986年编印的《潢川县商业志》中,1809年至1986年间凡潢川县城商铺开业,大到酒店,小到理发店,均有详细记载,而唯无永兴杂货店开业的具体时间。据此印证,永兴杂货店始建时间应早于1809年(清仁宗嘉庆十四年),至今己逾200年历史,但具体创建者失考。为此,笔者走访了永兴杂货店继承人之一,现潢川县二中退休老教师叶兰(73岁)。据叶老师回忆,杂货店为其祖上创建,主要制售糕点、糖果等食品,至解放前,由其爷爷(叶士琳)作为家产分与其父亲(叶福新)与三叔(叶民新)共同拥有,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过置换大米粮食形式收归集体。

永兴杂货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高约10米,原为三层,现存两层,地下有一间地下室,整体建筑风格体现的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江南水乡居民特色。顶楼外观呈八角状,室内结构以木质为主,突出了梁、柱、檀的直接结合,其一楼至二楼间有一通透式天井,是运送加工食品的便捷通道,整个结构既美观、稳固,又取得了更多的建筑空间。时为解放前潢川南城的最高建筑,演绎出永兴杂货店百年长盛不衰的商业传奇。据《潢川历史文化大观》载,1938年,永兴杂货店己发展成为潢川杂货业31家著名商号之一,享誉豫东南。

作为潢川南城千年不衰商业繁荣的一个历史折射点,永兴杂货店应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积极有效地加以保护和利用,成为潢川历史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枝奇葩。

 

 

下图是1938年9月,日本侵略潢川时留下的航拍图片。从此图中可以清晰、直观的看到民国时期潢川南城原有的模样:街巷纵横,建筑稠密,小南海与东湖、西湖的水面也是很宽阔的

据熟悉南城的崔杰女士介绍说:“依托南城西高东低的自然条件,夏天涨水时,王八坎那一片水上来了灌入护城河,通过居民家的下水管道直达南城一小门前的湖,再向东流入天主教堂后面的灌湖,灌湖的水转向南通过排涝闸排入护城河。如遇涨水南门外能淹到小桥上。”这样的设计,既起到蓄水、泄洪、净化湖水的作用,也使南城内的几个内湖成为活水。据说凡遇到下雨天,这个水就能流动。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1938年9月,日本侵略潢川时留下的南城航拍图片

 

 

 

               四  五教荟萃之地

 

 

说起老光州,说起老南城,五教荟萃是一定要提到的。位于弋阳古镇中心位置的南湖,是弋阳古镇最美的历史文化景观区,也是豫东南享有盛名的五大宗教活动集中地。

在小南海周围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依湖建起南海观音禅寺、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教三义观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呈现出五教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景象。小南海周边的宗教活动和“五教共存”的独特现象,己成为潢川南城特有的文化符号。

小南海内所有建筑因为宗教类别不同,兴建的历史时期不同,其建筑风格亦各具特色。由于历史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小南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现己成为豫东南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动聚集地和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其中三义观的铁旗杆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五教中,佛教于唐末宋初(公元900年前后)传入潢川,明清时代为发展盛期,民国时期最盛,现在也是热度不减。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伊斯兰教唐代中期传入潢川,据传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的一支回纥兵,在南湖南岸(今回回营)落户,信奉伊斯兰教,该教也随之传入,世代相延。

 

 

                        弋阳古镇寻珍之清真寺

清真寺古建筑南寺,坐落于南湖西南侧,系清举人马佩玖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捐资修建。该寺主要建筑有大殿5间,为砖木结构,斗拱檐、花格门,古朴壮观;有大门楼3间,走廊上悬荷叶匾,上书“清真寺”;另有讲堂、水房各4间。大殿正门悬挂有白崇禧题赠匾额“兴教建国”,殿内正墙上方有“无声无臭”,北墙有“大道真传”,南墙有“主恩无量”,讲堂内正墙有“主降木铎”等匾额。寺内青砖铺院,古桧掩映,寺殿雕梁画栋,巍峨耸立。大殿坐西向东,寺门前有一块场地,四周湖水环绕,绿柳垂荫,夏日荷花满湖,清香怡人,常令游客流连忘返。

寺院大门的正对面有一株千年古柏,主干上有两个分枝,东边分枝形如一条凌空呼啸的蛟龙,西边分枝形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雏凤,整个古柏的造型栩栩如生,古柏也因此而得名——“龙凤柏”。据传,“文革”期间,有人曾砍过这棵树,但刀斧所砍之处都会流下红色的汁液,众人惊惧不已。此后,这株龙凤柏也被当地人喻为“神树”而加以保护,古柏虽遍体鳞伤但仍苍劲挺拔,枝繁叶茂。

 

 

明代光州设有道纪司,掌管道教事务。清代汪一常曾为道官,潢川道教分两派,大多数为正一派,可以取妻生子,俗称“道先”。少数为全真派,俗称“道人”。

道教的三义观建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位于小南海的北岸。该观坐北面南,观内大殿供奉“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五教中,现今唯有道教不再活动了。但是现存有山门(3间),大殿(5间),二殿(5间),三殿(5间),及东西两边的配套边房共计八十多间,总占地面积四千余 平方,足能让人窥见这处古建筑当年的宏大规模。而今观内大殿前的一对铁旗杆,又为三义观增添了一处气势恢宏的新景观。

 

 

                      铁旗杆

铁旗杆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旗杆高20米,直径0.28米,重17500公斤,全部用生铁铸成。

旗杆的顶端是根据古代的传说构思的,有阳光普照、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地祥和之意,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意愿和渴求。杆身为圆柱形,龙盘中间,四龙对峙,两大两小,它们穿云破雾,凌空飞舞,栩栩如生。龙姿矫健威武雄奇,蜿蜒于铁柱之上,生动而富有神韵,大有雷霆万钧、气贯长虹之势。它充分显示了龙的传人不畏艰险、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龙的精神,给人以雄奇酣畅、出神入化之感。在工艺方面精益求精,线条刚劲挺拔,一丝不苟,在强劲中显示出神奇古朴,真可谓巧夺天工。龙的中间各有三层方斗:一层是铸有铜币图案的方斗,表示斗满钱足;二层是铸有万字图案的方斗,表示万贯富贵;三层是铸有寿字图案的方斗,表示人寿年丰。方斗上系满铜铃,风一吹动,叮当作响,表示歌舞升平。

三层方斗以下,分别悬挂着一副铸铁对联,上联是:“铁杆颂德高千尺”,下联是:“铜柱表诚燦九霄”。对联上部铸有狮头,两边饰以菱形的花边,下部铸有盛开的荷花,给人以庄重美观之感,表现了龙的传人在阳光照耀下,舒展自己的雄心壮志,飞黄腾达,崇尚美德,诚心感天。旗杆下部是一对六面形的底座。上三层都是生铁铸成的铭文和图画;下面是精工雕刻的浮雕石基。在铭文和图画之间饰以水波纹和回形纹。

根据铭文得知铁旗杆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光州当铺总经理刘万昌,联合四家陕西的烟商捐资,由金火匠人徐福长、李世贞等七人用生铁铸制而成。底座的铸画和石雕画都是根据这一时期的需要精心挑选、精心设计、精心绘制而成,无不蕴含着广大工商业者和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

据传铁旗杆是堆土而铸,每铸一层,堆土就要加高一层。从设计构图,筹资备料,到精心铸造,工程之浩大,在豫南是史无前例的。耗资款数之惊人,也是不难想象的。

铁旗杆铸成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设计新颖,美观精致,工艺高超精湛,可谓巧夺天工。虽饱经狂风暴雨,不仅没有锈蚀,而且稳如泰山,巍然屹立在豫南大地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辉,是潢川人民的艺术瑰宝。它的设计和铸制具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高度的艺术创造力,强劲的艺术感染力,是艺术家杰出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天主教据记载是1852 年开始在光州传播的。1871 年,天主教堂在光州南城磨盘街开始兴建。教堂四周建有附属房屋,大小共计78 间,总占地面积6000 平方米,现存房屋与教堂共计35 间。直到1923年,潢川一直是豫南的天主教传播中心。

在潢川传教的基督教有内地会与信义会两个分支。1899年在小南海北岸立足的为内地会。有关内地会与牧师楼,在另外一篇《光州漫忆:牧师楼与光州内地会》里有详细介绍。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1937年修建的天主教宿舍楼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基督教内地会牧师楼北面与门前的古树

 

 

 

                      五  风物传说

 

                  

在《潢川古城风物图》中的弋阳古镇图中,有几个独特的地名值得一提,这里面也保留了弋阳古镇独特的文化印记。

在南城电影院后面,有个俗称“金斗湖沿”的地方。只是那里早已没有了湖,只留下了这个传说:

 

古时候,有个少年从私塾放学路经湖沿,发现路边有个小蜘蛛,全身金黄,十分可爱,少年便把蜘蛛逮住装进纸盒,并天天逮些蚊蝇小虫喂养,少年还把蜘蛛带到学堂,藏进书斗,爱不释手。

不慎被先生发现,命把蜘蛛扔掉。那蜘蛛被少年精心喂养,已长的身体肥硕,满身放光。少年放学后把蜘蛛放出道:“不是我不要你,是先生之命难违,你长大了,自己找食去吧!”

后来有人在夜间发现湖沿上空有一大蜘蛛网,蜘蛛爪上有个金斗,可到了跟前,什么也没了。消息传到珠宝商的耳朵,为了得到金斗,他想尽办法,最后觉得让少年去取,也许可以。夜里,少年只好和珠宝商一块去,蜘蛛一见少年,便挥动爪子,把网丝牵到岸边。少年不愿让珠宝商得逞,给蜘蛛使眼色,蜘蛛会意,爪子一松,金斗掉进湖里。珠宝商无奈,找人打捞,无论怎样都捞不到。以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多少人费劲打捞,都没有金斗的下落,只是把这个湖叫做“金斗湖”。

据说,金斗湖中心有个井井很深,四两生丝单丝垂直而下也不着底,所以即使久旱不雨,湖水也不干。再后来,湖填平了,兴建了房屋,只留下小巷,叫做“金斗湖沿”。

 

还有名气最大的小南海。据说清康熙年间,光州知州刘学礼修建南湖。中有长埂,埂中央置一小亭,曰“来雁亭”。湖南岸有阁,名曰“小南海”。庙门朝北,拾级而上,即是巍峨的大殿。殿中供奉观音大士,“善男龙女”侍立左右。大殿后墙有一横石,上刻“水面天心”。该庙长年香火极盛。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三个最热闹的庙会之日。观音西北端坐,与其宅西南神像不同,左右有副对联:“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

这里也有个古老传说,刘学礼康熙四十七年任光州知州。他在修镇潢桥记中说:“役于西藏,历时两载。”他由内地去西藏,远隔千山万水,历尽艰事,生命几濒危难,遇有人相助,幸免于难。当时他误认为系神人搭救。于1721年返职光州后,即建庙南湖南岸,供奉观音大士,称为“救苦救难的菩萨”。

和小南海相关的还有一个美丽的地名,叫“南国西天”。这是从中大街到小南海的一段长约100米的街名。小南海周边为五大宗教汇集之地,叫“南国西天”也是情理之中。那里还是几家商界会馆所在地,在古光州,“南国西天”非常有名气,也是商业繁华之地。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由小南海至小南门里一段长约150米的磨盘街,也是很有故事的。据说此街在昔日的弋阳古镇是东南各省商人通往弋阳的重要道路(现今在312国道旁),过去汉口、合肥、六安、麻城等地客商就是从磨盘街直达小南海、南国西天以及大巷街商业区。解放初期,此街是潢川县委、县委党校所在地。当时因这条路长年失修,路况很差,交通不便,去党校的学员和去南城的商人都很难行走,为此县委组织群众整修了这条路,当时整修这条路的材料是用征收来的磨盘铺的一条路,磨盘街因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南城磨盘街老照片(胡国顺提供)

 

 

 

几十年过去了,磨盘街经过几次整修,磨盘被石籽压在下面,石籽又被水泥压在下面,虽然磨盘已看不见了,但是磨盘街还一直叫到现在。好在留下了这珍贵的老照片,是可以让我们眼见为实的!

说起南城比较文艺的地名还有这“三山夹一井”,是不是很有故事意味?事实上,它就是指这个地方有三个屋山,正中间是一口水井。据说那井水的确很不错。不过这名字命名很有诗意,潢川文史专家秦英凯校长为这个地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意思是说,做文章,取个引人遐想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

类似的地名还有“西湖沿”,是不是也很引人遐想?小南海是一片湖泊,它的东边是东湖,西边是西湖。湖的周边,就是湖边沿。西湖周边理所当然就是西湖沿,俗称西湖沿子。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弋阳古镇老照片

 

 

 

 

                 六  蒙尘的明珠

 

 

 

熟悉的古镇,熟悉的老街,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栋建筑,都是那么的亲切。当年的人流涌动,巷子深处一阵阵悠扬的吆喝声,这些留在人们心灵深处温馨的记忆,就这样一一浮现。既爱老街的骑楼、石雕、小巷,还有穿梭中的商人,更爱她那四处洋溢的人情味。老街,是潢川人心中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

1941年,知名作家白桦和叶楠兄弟从信阳来到潢川读书数年。在几十年后的1986年,叶楠依然不忘潢川的美,甚至把潢川和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相提并论:

 

“潢川城很美丽。我离开潢川后,曾到过很多县城,感到都没有像潢川城那样美丽。当时城里的小潢河上,有座镇潢桥,桥上有铁水牛,一条河把潢川分成了南北两个城。城里还有清真寺,三山夹一井,一步三空桥,小南海,铁旗杆和那一个个夏季满池荷花的池塘。潢川的景色真实美极了,小苏州的名号名不虚传,这里是很能陶冶情操的。

“我跑过全国不少地方,但潢川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特别美好!我在那里生活了五六年,那里的风土人情,城市风貌,河流大桥,古城店铺,石铺街道,都是典型的南方城市特色。像潢川这样的县城,这样好的自然环境,在我所到过的县级城市里很少见......前不久,我到了湘西的凤凰县,凤凰和潢川差不多,也是一条大河把县城分为两个城......”

 

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中,我们却忽略了保护,忽略了对曾经灿烂文化的挖掘。曾经美丽的“光州”,只能存在于一张张老照片或者记忆或者索性就是梦中了。

城墙没了;

沿河吊脚楼拆了;

小南头,曾家巷,估依街,后街,顺河街也拆了;

甚至连镇潢桥也没了......

小南海水域面积也在不断填湖蚕食中越来越小,变成了死水;

南城内的老街更是私搭乱建......

弋阳古镇成了蒙尘的明珠。

据熟悉南城的崔杰女士介绍说,现在的潢川南城,在行政上设有“弋阳”和“老城”两个办事处:

 

弋阳办事处只有一个社区,段名:东大街,沿河段、东湖沿。

老城办事处有三个社区:分别是中大社区、大巷社区、南海社区。

中大社区:中大街、灌湖沿、金斗湖沿、小南头、曾家巷子。其中小南头和曾家巷于1994年拆了

大巷社区:大巷街、西街、西大段街,贤典街、估依街、后街、顺河街。其中估依街,后街,顺河街于2002年拆了

南海社区:磨盘街、孟家过道、南囯西天、回回营、大南头、西湖沿。

 

 

 

                七  南城还有未来吗

 

 

 

南城还有未来吗?

南城从西汉建弋阳县到盛唐设光州至今,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很多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了,但是现有依然有大量明清建筑遗风存在。弋阳古城是目前中原地区特别是信阳市范围内比较少有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街古城社区,在如今历史遗留建筑和社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弋阳古城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具有旅游资源的禀赋优势。专家对此做了如下的分析:

 

(1)古城街区格局基本完整,历史文化价值高

弋阳古城的街道格局基本未变,仍保持原样,尤其大巷街、中大街的街景历史风貌依旧。

(2)街区建筑造型轻巧,砖雕木雕刻精美,颇具南国风格

弋阳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我国南方民居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明显,木雕砖饰具有荆楚文化特色。

(3)古城城墙遗迹尚存,护城河大部分完整保留

弋阳古城的城墙虽有严重破坏,但整体格局未变,仍能够看出城墙轮廓,尤其南城墙的墙体基础和护城河仍然保留。古城西边与北边的护城河即天然的潢河,雄姿不减当年。

(4)居民的传统习俗仍然保留,休闲、和谐气氛浓厚

弋阳古城的现居民仍保留着过去的生活习俗,所开店铺仍有不少手工作坊,如印书坊、糕点店、理发剃头铺等,居民生活从容,悠闲自在,好似世外桃源。

 

 

 

近日,信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就加快推进潢川、光山两县组团式、一体化发展,构建市域副中心城市,支持撤县改市的工作做出了完美的规划。潢光一体化以及潢川地处京九铁路与西宁铁路交汇处的独特区位优势,注定了潢川未来前景的光明;古老的光州,悠久、辉煌且包容的历史与文化,也注定了今天的南城,在未来的恢复发展中不可限量的前途。反过来,南城更是未来潢川进一步发展的精髓之地,是文化的根,根繁才能叶茂。有句老话叫: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们作为今天的潢川人,一定要珍惜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每一份遗产,甚重对待,并发扬光大。

现在,还需要再问:南城还有未来吗?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光州漫忆:城南旧事

 

唐时,在失意中过着漫游生活的张祜写了一首《弋阳城》古诗:

           一叶飘然下弋阳,

           残霞昏日树苍苍。

           葛溪漫淬干将剑,

           却是猿声断客肠。

好一幅坐着小舟,在一个个残霞的傍晚,在两岸树色苍苍中,不需要宝剑,林中的猿啼声已经把旅者的心肠啼断了。是急切归家的游子?还是失意漫游的行者?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他已经就要接近“弋阳城”了。光州啊,您也快快归来吧!

 

              过去我们有多美?             

             家乡阿,潢川,

             你就是蒙尘的明珠!

             一水隔两城,

             曾经的南凤凰北潢川。

             期待啊,

             梦中的光州,

          您早日踏上回归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