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看法及建议
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这是我大一一年对大学校园里大大小小活动的最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大学校园是青春和活力的聚会,是这样的你、我、他共同谱写直接参与的青春盛典。学校自然是盛典的主办方。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外,各项活动才是我们调整状态缓解压力展现自我的最佳方式。
就以我们学校为例,在大一这一年里,据我的了解,我校组织了很多活动。一般不管什么活动,都是班长或团支书通知给大家,可以直接在班干部那里报名。可以说,班干部是活动的传达人,我们对一个活动的最初的印象就是从他们那里得知。但是,参与程度,不仅仅跟个人的性格爱好特长有关,也跟赛制,活动性质,以及传达和宣传的方式有关。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一下学期学校组织的全校性的学术节。一个多月前,就有通知,说我们班要参加学校的日本文化节,就是学术节下的一个小项目。我们班的主题是动漫周边和和风饰品。我觉得这项活动是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每个专业都会展出各种形式的与本专业有关的物品游戏等,让大家共同体验共同了解不同的专业和文化。我们属于国际导游系,不知道其他的院系怎么样,总之,自从那次班长通知过后,一直到校园里有贴出来韩国文化节的海报我才知道,活动已经开始了。后来在校园里陆续看到了西班牙文化节和我们日本文化节的海报。韩国文化节我们班不超过十个人去了,有韩国料理韩服试穿什么的,还不错。但是,我觉得,参与程度不是很大,宣传方式,无非就是贴海报,有些人或许对这个有兴趣,但平时不注意海报呢,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日本文化节上,我负责的是给同学们免费的和服试穿和拍照,实习酒店中间是日本传统的红白歌会,左边有免费的日本关东煮,右边是我们班的动漫周边小摊。我觉得,与日本传统相关的有趣的活动和知识都没有表现出来,策划的有点不到位,活动的目的不明确。有很多同学就是去吃免费的关东煮。吃完就走,或者进来转一下就走的同学很多,我留意了一下,大多都是本院系和本专业的同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这是集体性的活动,还有一些以个人名义参加的活动。比如,卡拉OK大赛,导游风采大赛,礼仪风采大赛,新生才艺秀等。这些活动都很好,给有才艺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可是,这些活动,大多都是参赛的同学去比赛,没有几个观众,没有作为一个比赛或者活动的气氛,局限性很大,久而久之大家都会没了兴趣。我觉得首先应该保证这项活动的策划和主题有看点然后再通过贴海报、班干部、辅导员等渠道引导宣传,因为有些活动报名的同学本身就不多,但再怎么也不应该有那种“一个班必须几个人”的死规则。如果大家都对这个活动没兴趣,那是这项活动的策划和主题创意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搞搞与附近学校之间的联谊、社团交流等活动,让大家接触更多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人,领略不同的专业和社团风采,很能提高大家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目前为止,我觉得最成功的活动就是和上师大旅游学院一起举办的“社团狂欢夜”。还没到时间,礼堂里面已经坐的满满当当。各个社团之间的PK,歌曲名字竞猜,大胃王比赛,欢呼和尖叫就没有停止过,还有华东理工的滑轮社过来表演。大家不仅在欢笑中对所有的社团都有了了解,而且参与了游戏收获了快乐,不少同学还得到了小礼物。他们不管在社团表演还是小游戏中的一些创意,真的很有借鉴的价值。
要举办成功的活动,还是要从前期策划开始。很多同学甚至都不知道这活动是怎么来的,就是突然有一天有一张海报,什么什么活动简介报名方式等等贴在那边,没有一点立体感。大家都知道,集体的智慧是无限量的,或许有同学有更好的建议呢。所以我觉得在活动策划之前应该多做点调查多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吸收大家好的点子,从源头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怎么会不成功呢,参与程度又怎么能不高呢。
总之,活动是大家的活动,只有我们每个人想点子,才能让这种校园文化变得真正丰富多彩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