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的文学漫笔——读王樽的电影随笔

(2009-05-17 21:24:15)
标签:

榴莲

与电影一起私奔

随笔

夜之花

王樽

杂谈

分类: 电影记事

    从04年的《与电影一起私奔》到《谁在黑暗中呻吟——王樽的电影茶道》、《色香味——影像中的水果》再到06年的《厄夜之花——五十部不能看的电影》以及《带电的肉体》,王樽在电影与文字的转换间游刃有余地周旋,像个八面玲珑的交际花,而电影和文字无疑就是他的情人。 

    最初的吸引是源于魅惑的书名——《与电影一起私奔》,印象里私奔的人至少都是痴情种,痴情乃至不管不顾,欲占为己有,宁愿世界只有我和他。王樽对电影的贪心可见一斑,大抵会有电影相伴此生无憾的感慨吧。

    王樽的电影茶道的道行着实不浅。但他不会用艰深晦涩的电影行家的专业术语去迷乱读者的思绪,他的文字典雅而质朴,似信手拈来,又有种日本式的庄重的仪式感,用简约的形式表现出了艺术的魅力,复杂的内涵以及驾驭熟稔的张力。

    在《厄夜之花》的自序中,王樽说,“我相信,内蕴复杂的电影,不同时期观看,其感受会完全不同。而到下笔作文时,有些说得直接明白,多数则含蓄隐蔽,有的甚至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可见他下笔的谨慎。他写影评的视线不会只专注于一部电影,一个独立的电影作品作为个体在他浩瀚的电影库藏里总会有“物以类聚”的排列组合。他注意对多部相关电影的杂糅解析,加之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审思,努力探究导演、演员及主创人员想要通过电影这个媒介载体传达地更为深刻更有价值的东西,帮助引导我们去发现电影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意味深远的小小细节。

    是文人的敏感,还是电影创作者们深层的暗示,王樽喜欢把电影里的“意象”提炼出来,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时令的水果,一条铁轨,他善于抓住它们的感觉,并以诗人的感性赋予他们超越的力量,以致让我觉得它们都是信物,是连接电影与文学的通关密语。诗人的才情升华了它们,他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电影并非一定要以整体现身,它是可以拆开来细细品味的,有些所谓的小细节也是电影里不可替代的元素,没了它,电影会变味甚至失色。

    他不满足于仅仅展示电影里的真真假假。透过电影这扇窗,他更关注的是影像外的现实,像《发现父亲》(《谁在黑暗中呻吟》)这一单元通过对《美丽人生》、《爸爸出差去》、《铁皮鼓》等多部不同题材的影片的深度解析,在电影中的“儿子”寻找和发现父亲的过程中,近距离地打量我们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思考关于父亲是什么的问题,发现父亲同时也发现自己。讲电影自然会不可避免地牵扯到自己,透过电影人的书这扇窗,也略微可以窥见王樽情感世界的丰富和细腻。但他的解读有时又过于理性,似乎他对电影失去了自己的好恶之分,只求客观公正地评判,一视同仁的态度冷静地俨然一个判官。

    我觉得,王樽给人一种假象,他好像很认真地在讲电影的那些事儿,又总在故意不故意地远离电影这个客体,任由思绪漫游,像《榴莲的气味》(《与电影一起私奔》)里漫不经心地从榴莲本身的味道写起,写身边人和榴莲的故事,写榴莲的内部构造,而对《榴莲飘飘》的解读倒像一个插曲。他的无章法,他对电影评论的传统的颠覆,又不可否认地比那些呆板的程序式的评论更加吸引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智者不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