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2025-01-29 21:58:40)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是中国东南七省现存规模最大,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泉州文庙是文庙及学宫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体现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历史积淀。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初为“鲁司寇庙",由宰相张九龄题匾,建于泉州衙城之右。唐末五代改为“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建于此,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郡守孙逢吉即庙建学,学宫正式形成。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迁他处,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郡守刘子羽重建,逐渐形成了左学右庙的格局,据《文庙碑文录》中《泉州府文庙修建大事记》载:“知州刘子羽主持重建左学右庙,利用没收甘泉庵财产,命僧人释惠胜等鸠工市木;具体工程委托州学教授戴纬、提举市舶司监舶务张瑾负责。增旧基高二尺余,庙之中为先师殿,殿前为东、西廊庑。学之中前为明伦堂,后为议道堂。明伦堂前东西为正己、上达等十二斋。先师殿、明伦堂之南各有方池。学池前为藏书阁,廨宇庖廪一应齐全。又赎回庚门(今泮宫门楼一带)旧地,辟门西向。门内凿长河,浚青草池,疏通巽流(俗称八卦沟),架设石桥,以纳潮汐。是年闰十月动工,明年三月竣工。里人、主管江州太平观张读为记。”
   泉州地区发现最早的碑刻之一《泉州重建州学记》,正面为宋《泉州重建州学记》,约刻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戊年三月,碑文为张读撰、李邴书,赵奇题额;背面为元《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系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由承直郎、前提举福州路福清盐使司事杨应子撰写,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委官林坤书,这方石碑,是泉州府文庙建设修缮历程、泉州路学大晟乐的兴起过程等的有力见证。据《泉州重建州学记》载:“清源郡学以绍兴丁巳(1137年)闰十月甲申重建,越明年戊午三月乙丑讫功……维学宫之建,在州城南之东,门直于庚,以阚通衢,擅山川之状气,践槐袭衮,元勋伟节,世有名人……又赎庚门旧地,以揖紫帽之峰,横跨石桥,因南溪支流入自巽方,遂凿长河,濬青草池,内潮汐于桥之下,则学宇告备矣……门直于西,前揖紫烟……”。知州刘子羽主持修建文庙之际,还赎回学宫庚门旧地,“以揖紫帽之峰”,同时疏浚由东南方流经学宫的南溪支流,“濬青草池,内潮汐于桥之下”,使学宫见山傍水,“江山增丽,亘古无前”。新州学(明代以后称府学)建成之后,泉州士民争相来看,以至“车盖填壅”。州学建筑雄伟大气,引得“万口一词,以为东南壮观”。学宫建成之后,出于对刘子羽的感激之情,泉州民众在还“讲堂之左”建造了一座生祠用来奉祀刘子羽,这座生祠“严严清峙”,人们“庶几朝夕景仰焉”。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宋《泉州重建州学记》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元《泉州路学大晟乐记》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元代,历任地方官员继续修葺扩建。元大德三年(1300年)修明伦堂,十年修大成乐。至治元年(1321年)筑杏坛于棂星门南。至正年间(1341-1368年)造大成乐,铸礼器,筑石桥于方池。宋元时期,泉州文庙是中国规制最高的州府级文庙,除了北京的太学国庙和山东曲阜孔庙外,其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更是规制森严,无法逾越。例如大成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这些建筑做法,是宋元时期州府级文庙中最高的规制。明嘉靖元年(1522年),中宪大夫、太常少卿黄河清所撰《泉郡博胡时轩先生修学记》记载:“泉郡学甲于天下,盖极其仪,尽其制,备夫天下之所未备。”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立《重修泉州府郡学记》中,也载有“泉郡学规模宏敞,甲于天下”。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明《泉郡博胡时轩先生修学记》
  明清时期,文庙更是多有修葺。明洪武八年(1375年)重修明伦、议道两堂及两庑斋舍等。二十三年御史钟道元重建杏坛于庙南,三十一年殿圮,知府胡器重修。永乐初(1403年)葺两庑,重建棂星门。永乐、正统间(1403-1449年),曾振、王浚、陈祚等先后修明伦堂,建会馔堂、米廪、宰牲所,辟射圃等。天顺、成化间(1457-1487年)“以学门西向非宜,增建庙门南向”,洋宫门仍予保留。又建护学祠、会讲堂、祭器库、府学号房50间。嘉靖三年(1524年)改建议道堂为教授厅,建训导廨。购庙前址为总门,迁河沟南面民房辟路;六年“作二桥跨河(濠沟),设庙门学门于河外“。三十五年建尊经阁;四十年改泮池为圆,如古泮宫之制;四十五年于明伦堂前建育英门。
清代顺治、康熙、雍正间均有修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府怀荫布、嘉谟主持全面修葺,并将大成门内外皆易以石,作“金声、玉振”两门石匾,移建崇圣祠于殿东,重建尊经阁。据《修建大事记》载:“泉州知府怀荫布、嘉谟相继主持大修文庙,前后八年,至三十三年落成。殿宇、两庑、泮池、大成门、棂星门、明伦堂或更旧以新,或易木而石。大成门外增置二石狮,并作‘金声’、‘玉振’二门石匾。又移崇圣祠于大成殿东敬一亭故地。全部工程花费白金一万七千九百有奇。”至此,府学规模最为宏敞,其范围东至百源川池,西至中山中路,南临涂门街,北达打锡巷。其总体由孔庙和府学两大建筑构成,并附以乡贤名宦诸祠。
    泉州文庙有记载的19次大规模修建,至今仍完整保存清康熙年间仿古制作的成套祭孔礼器、乐器、舞具等500余件,以及元代印度教风格的石像,宋代文物、清代二次艺术加工的柱础。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儒学文化在泉州的传播和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的重要遗存和历史见证。
泉州文庙及学宫,地处古城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大成殿、崇圣祠和明伦堂为主呈“三轴线”布局,传统上“左学右庙”,庙堂与学馆合一。西侧为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中间为崇圣祠建筑组群,东侧为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三个组群均呈中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东西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状元祠,整体构成一个集入口、前导、祭祀、学署四种建筑类型于一体的文庙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文庙建筑群包括棂星门(遗址)、大成门、泮池、大成殿等重点建筑,西南角有泮宫、文庄蔡公祠、庄际昌祠。
泮宫门楼
位于文庙西南角,亦称圣贤门,面临街道,坐东朝西,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现为民国三年(1914年)复建,为歇山顶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中间为通道,门楣上有“泮宫”二字,为泉州最后一位状元吴鲁所题。泮宫曾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禁令石碑。门楼为民国早期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开创了西式建筑材料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工艺结合的先河。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泮宫东侧,放置一座重达20余吨的混凝土仿木屋顶,长6.25米,宽5.55米,这是1914年泉州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主持修建的泮宫门楼屋顶,屋顶檐下还残留有两个“小天使”雕塑,也体现了其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蔡公祠
   位于泮宫东侧,始建于1570年,是泉州府文庙的第一座乡贤专祠。蔡公,明代理学家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号虚斋,泉州曾井铺(今泉州市鲤城区)人。31岁中进士,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国子监祭酒。明朝大理学家、教育家。为官清正廉明,尤其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因积劳成疾,56岁而逝。蔡清熟读诸家学说,能做到不人云亦云,而自成一派,推陈出新。著有《四书蒙引》、《虚斋文集》、《太极图解》等。万历十六年(1588年),蔡清获赐“文庄”谥号,赠礼部右侍郎。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文庙。蔡公有言:“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在治学上提出: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要诀在于: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八个字而已。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泉州古城状元街上,行至街尾可以看到一座牌坊,坊柱上书有对联“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此为清代泉州探花黄贻楫为北京泉州会馆题撰,上联赞美了泉州清源山、紫帽山等四座名山的钟灵毓秀,下联则是对泉州人文荟萃的赞誉。“蒙存浅达”指的是四位泉籍名家写的四本理学经典著作,即蔡清的《易经蒙引》、林希元的《易经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苏浚的《四书达说》。在蔡清的倡导和影响下,林希元、陈琛、苏浚、郭惟贤等人在泉州名刹开元寺集结,研究《易》学,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由此创建了“清源学派”。在这群学者的不断努力下,泉州的文教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泉州理学“蔚然成一家言”,来自闽南的声音阐释和传播着当时的主流学说,影响甚至扩展到全国。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所著《闽书》记载,“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
   庄际昌状元祠
   文庙西侧蓝桥巷内,还有一座庄际昌状元祠,建于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以己未科会元夺取殿试第一名,一举成为明代文科唯一连中会元、状元的闽人。庄际昌祖籍永春,世居晋江,平生精通五行、天文、卜筮、地理,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云台藏稿》、《八闽撮名录》。为官期间,庄际昌忠于职守,勤于廉政。任国子监祭酒期间,崇祯皇帝多次召对。他秉笔记言,坚持公正,每日五漏入侍,到半夜二更才停歇,病不假,劳不休。因劳累过度,崇祯二年病故。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牌坊
   位于文庙最南侧,涂门街北,为六柱五楼式,门楼单檐歇山顶,檐下单抄单昂五铺作。明间檐下额间镌刻“文庙”,两次间额间分别镌刻“德侔天地”和“道冠古今”。牌坊北侧为洙泗桥。“洙泗”,指洙水和泗水两条河流,因流经孔子故里,也代指孔孟发祥地。桥北侧立有 明嘉靖乙卯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所立“洙泗桥”石碑。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大成门
   大成门南侧是遗存的棂星门遗址和露庭,露庭宽66米,进深60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棂星门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1931年前后因建菜市场而遭破坏。据《修建大事记》载:“文庙棂星门以南辟为菜市场,东西两庙门被拆毁,门外宋榕被砍斫,‘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坊匾被变卖,庙地划块估价,各盖店屋。”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大成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10米,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宽60米,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金声、玉振”是孟子赞扬孔子的形象比喻,孟子赞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明间石柱上两侧分别镌刻有“一致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字样,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革命军的指挥部。门前设廊,廊内两侧是万字不断墙和人字墙,门廊上檐装饰有精美的垂花柱,枋头、雀替及花板上都有着精美的木雕,散枓都雕刻成莲花形,朵朵点缀在檐下。雕刻素材多为花鸟吉兽和人物,其中人物雕刻最为精美,有八仙题材,整体体现了闽南地区精湛的木雕手艺和艺术特色。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泮池
   泮池位于大成门内,呈半月形,上面横跨一座元至正九年(1349年)修建的泮桥,长约26.6米。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桥端栏板上雕刻着一对石象,东侧为雌,西侧为雄,象征着太平景象。桥上有石板72条铺就,隐喻孔子教育的七十二贤人。泮池与泉州的内河相连,可通潮汐,保证旱时不枯、涝时不溢,同时兼具蓄水消防的功能。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两侧是东庑和西庑,各18开间,长112米,宽10米,通过回廊将大成门与大成殿相连。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现辟为《刺桐风物·泉州市情展》和《斯文圣境·泉州府文庙历史文化展》。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大成殿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年重建,为典型的重檐庑殿顶结构,是等级规制最高的建筑。大殿面阔七间长35.3米,进深5间22.7米,建筑面积801平方米。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大殿“屋顶造型夸张,翼角起翘显著,正脊曲线较大,基本上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原貌”,正脊两端起翘1.4米,与脊长16.1米之比为11:1,体现了泉州地区古代建筑的外观特征。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其他各脊用泥塑、瓷雕、彩绘装饰着飞禽走兽、农耕狩猎、草木花卉,还有鸳鸯探莲、凤栖梧桐、松鹤延年等剪粘,间以泥塑回纹间隔,脊堵上部的脊线处多组如意、书卷、葫芦剪粘,正脊两端的尖脊,形似燕尾,所以被称为“燕尾脊”。整体屋顶装饰极具闽南建筑艺术特色,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和谐统一。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大殿外檐斗拱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斗拱承托屋檐,仍保持宋代真昂形制,出檐深远。外檐斗拱与雀替全为素面木材,无雕镂。建筑布局上,明间和两次间各装饰有两朵斗拱,而梢间则巧妙地布置为一朵。横架与纵架俱用圆木,谓之‘圆作厅’,保持宋元时期形制。殿内梁架上遍布彩绘,多是双龙双凤、仙鹤蝙蝠、博古花卉之类的图案,有些眼花缭乱。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大殿为抬梁式砖木构架,四椽栿对乳栿,前后用四柱。殿内柱网由内外两排柱组成,为宋《营造法式》中的“双槽”。殿身以48根白圆石柱承托,柱础为线雕覆盆式莲花座,与基石连成一块,具有早期儒家的古朴风格。正面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明间、两次间、两稍间每间上半部皆为小方格窗棂,两尽间上半部壁饰砖嵌周文王后天八卦图案,下半部嵌汉白玉浮雕麒麟。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现在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正厅上方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东西两边对向置有四木龛,为四配:颜回、孔伋、曾参、孟轲。东西沿廊两侧设两龛,内分别供奉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等十二贤哲的塑像。殿内还悬挂多块匾额,有乾隆皇帝御书“与天地参”、道光皇帝御书“圣协时中”、咸丰皇帝御书“德齐帱载”、同治皇帝御书“圣神天纵”、光绪皇帝御书“斯文在兹”、宣统皇帝御书“中和位育”和民国总统黎元洪的“道洽大同”等。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殿内完整地保存着清康熙年间仿古制作的成套祭孔礼器、乐器、舞具等文物500余件。其中:礼器有青铜豆、簠、簋、爵、尊等;乐器有青铜编钟、石制编磐,以及敔、柷、埙、龙笛、排箫、笙、洞箫、琴、鼓等;舞具有干戚、龠、翟等。祭孔礼、乐器中的编钟铭文如”乾隆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等成为研究泉州文庙与台湾文庙历史关系的实物资料,也是闽台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殿前砌露台,高约一米,须弥座束腰处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青石浮雕,旧时祭孔时“八佾舞于庭”即此,是古代文武官员祭孔时举行祭孔仪式和献歌献舞的地方。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中路崇圣祠建筑组群主要由李文节祠、崇圣祠组成。
   李文节祠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奉祀明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现存建筑基本保留清代重修风貌,现作为南音传习所。李廷机(1542—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人。少贫励学,万历十一年中会元、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贤相,明史记其“遇事有执,尤廉洁”,为政以“清、慎、勤”著称,多有实绩。去世后明神宗皇帝特许在泉州府文庙内修建李文节公祠以表纪念。李廷机家乡百姓称其故居为“贤相里”,居巷被誉为“甘棠巷”。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来自网页
   崇圣祠
   原称“启圣祠”,原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殿宇。清乾隆二十六年移建,现存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建筑。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东路为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由育英门、学池、露庭及东西斋、明伦堂组成。
   育英门是进入府学的大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康熙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后保存现有形制。进入育英门,有学池与学桥,学池宽12.65米,深43.8米,水系与泮池、内沟河相通,可调节水位,兼具蓄水消防功能。学池上建石拱桥,宽4米,直贯南北、石板直铺、微拱、护以栏杆,比泮池的石桥略长。
   穿过学桥,就是露庭,宽深各36米。露庭两侧为东西斋房,其中西书斋旁有三通古碑,分别为16世纪修缮文庙后王慎中所撰写的《泉州府儒学修造记》、1493年重修府学后,由泉州著名理学家蔡清撰写的《重修府学记》以及17世纪所撰写的《重修儒学碑记》。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明伦堂
   明伦堂是东路的主体建筑,为古代官方举办的学校,也称府学,是泉州的最高学府。创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建。面阔七间宽36.8米,进深五间21.4米。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构架。前廊由8根方石柱撑起,堂内则有48根粗大圆木柱,柱础为复盆式素面。同大成殿一样,明伦堂的建筑规制在中国府州级学府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明伦堂现辟为“泉州教育史话”展,内设国学讲堂。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科举时代,只有经过一定考试选拔以后,如秀才举人等取得一定功名的学子,才能在这里学习,从这里毕业后才可以参加更高一级的科举考试。泉州府生员考中秀才,必须履行“入泮宫,出府学”的礼仪,即从泮宫进入,经泮水桥,谓之“游泮水”;再从孔庙到明伦堂受学官训勉,领文凭;而后列经“海滨邹鲁”亭,过“洙泗桥”,出府学大门,以示荣显。
   唐贞元八年,泉州士子欧阳詹首中进士,由此开创了泉州教育史的先河。自此至清光绪三十年的1100多年间,泉州登科举、载志书者达6000多人,其中进士2454人,而宋代泉州进士数量多达1418位,数量上长期居全省各府州前列,使泉州成为“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
   五代时期的陈逖,是泉州第一位状元。传说陈逖中状元那年,泉州府文庙内的皂荚树提前开花结荚,被视为好兆头。宋《太平广记》引《稽神录》“登第皂荚”一文以记载,《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也有相关记载。926年,府文庙庭院内的皂荚树又结荚,民间纷纷相传,泉州士子有人要中状元。第二年,黄仁颖果然不负众望,状元及第。如今,皂荚树已不在,但府文庙内的“登第皂荚”的传说,仍在流传。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秋,明伦堂的池塘中开出并蒂莲花来,被视为“吉瑞之兆”,当年梁克家高中状元,时任泉州太守辛次膺为此特别赋诗纪念这个祥兆。乾道七年(1171年),教授林岜在府学右边,当年梁克家读书的地方兴建“瑞莲堂”,以此纪念梁克家与泉州府文庙的特殊渊源。仅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到绍圣三年(1096年),短短35年间,泉州学宫就走出曾公亮、吕惠卿、蔡确、苏颂四位泉州籍宰辅。曾公亮一生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封鲁国公,他一生革弊兴利,关心国计民生,为官清廉,政绩显著;苏颂(原籍同安,当时属泉州),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朱熹评价他“道德渊深,履行纯固”;吕惠卿,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曾任参知政事(即副相),新法推行的先驱之一;蔡确,颇有文才,曾官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尊经阁遗址
   尊经阁原为收藏经书之所,同时祭祀文魁星,故俗称“魁星楼”,遗址在今泉州华侨大厦,明伦堂东侧。尊经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竣工,重檐八角攒尖顶,三层通高8.3米,第二层檐间有明东阁大学士、首辅李廷机题匾“极高明”。明代名臣蔡克廉《泉州府学尊经阁记》载:明代泉州知府熊汝达在“大成殿明伦堂之东偏”一地建尊经阁,“三间六楹,列二翼于前,而会之以门”。建成之后,“水绕而左,阁俯而右,蜿蜒矫亢,若龙虎然”。尊经阁建成当年,泉州“领乡荐者三十五人,魁五经者居其四”。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来自网页
   夫子泉
   为建孔庙时所挖,位于府文庙广场露庭东侧。南宋隆兴初年,该井清泉涌出,甘香特异,知州事王十朋题词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宫星,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论,混混源自夫子",固书"夫子泉"。夫子泉有新旧之分,如今大成殿外的夫子泉是新泉,在清嘉靖年间重新疏浚而成。据《晋江县志》载: “绕门(圣域门)而南为夫子泉。……(旧夫子泉)后湮。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教授唐尧宾重浚,于此立碑其上。井上原有石亭和一块1.5米高的石碑,石碑为嘉靖年间立,上有“夫子泉”三个字,字径各约40厘米,无署名。过去考生要进京赶考前,都会特意来饮一瓢夫子泉水,希望能幸运高中。
神州佛音(479)----泉州文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