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园林之怡园

(2025-01-29 16:54:36)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苏州园林之怡园
 
   怡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是苏州园林中较晚的“作品”,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据《怡园重修记》载:“建于清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八年,系收藏家顾文彬与子顾承于明尚书吴宽复园故址拓建而成。画  家任薰等曾参与筹划设计。……”
   吴宽,明代状元,杰出的诗人和收藏家,还是一位书法家,曾两度担任帝师,地位显赫。顾文彬在担任浙江宁绍台道期间,开始在吴宅北边、吴宽复园旧址处逐步购地、构筑宅邸并创建园林。怡园的画稿由清代画家任薰精心绘制,同时邀请了顾沄、王云、范印泉、程庭鹭等众多画家共同参与设计。历经9年,耗资20万两白银,于1882年全部建成。由于建造较晚,园林广泛汲取了苏州各大名园的精华,如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和狮子林等,巧妙地融合了亭榭、复廊、假山等各式园景,精巧优雅。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怡园之名取自《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园子落成之际,顾文彬特地邀请俞樾撰写了《怡园记》,详细记  载了造园的经过以及园中的景致。俞樾在文中描绘道:“此园东南侧以水景为主,而西北侧则以山景取胜。园中共有四个水池,皆设计得曲折幽深,相互贯通。至于山林之间,更是奇峰林立,尽显湖石之妙。方伯亲自治理此  园,终成吴下名园之首。”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怡园画集于园中。1919年仲秋,怡园园主为弘扬琴文化,与琴家叶璋伯、吴浸阳、吴兰荪等人,特邀上海、扬州、重庆、湖南等地琴人30余人,相聚怡园举行琴会,会后,李子昭作《怡园琴会图》长卷,吴昌硕作《怡园琴会记》长题以志其盛。整个活动在中国近代琴学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自此,“怡园琴会”便成为琴友相聚的固定活动。1953年12月,顾鹤逸之子顾公硕等将怡园献给国家。1992年,享誉国内外古琴界的著名古琴家、吴门琴派的代表人物吴兆基,著名古琴家徐中伟、叶名佩,及吴门琴社琴友十余人欣然应邀,再续怡园琴会,绝响多年的古琴声又在怡园回响,延绵至今。
   怡园,占地4440平方米,虽规模不大,但能博采苏州诸园景物,精髓俱全。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堪称园中精品。整体上,布局呈东西延伸,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由东至西贯穿。廊东侧布局有几个精致的小院,廊西侧山水之园,是全园的精华,碧水、假山布局精巧秀美,中间以复廊为界,巧妙相隔。廊壁上,别致的花窗设计为园林增添了更多景深,更显层次感。整个园林内部布局紧凑,亭榭、旱船、复廊、悬镜、假山、石室等元素一应俱全。建筑风格以青砖灰瓦为主,配以古朴典雅的白墙,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假山、碧水之中,形成了相互辉映的建筑韵味。
    东部
    入园即为东部,以庭院、建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循曲廊南行经玉延亭,折向西北,至四时潇洒亭。曲廊由此分为二路,一路西行经玉虹亭、石舫、锁绿轩,出复廊北端院洞门,达西部北端假山。另一路南下至坡仙琴馆、拜石轩,再西行由复廊南端可进入西部。
    玉延亭
    此处原有一片竹林,所谓“玉延”,如附跋所言:“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其意风吹竹林,飒飒有声,一顶笠帽招来爽气,清凉之风洒然而来,为园中赏竹佳处。“万竿戛玉”即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玉石响声。表达园主以竹为友,退隐山林之志。亭中悬挂匾额篆书“玉延亭”,为翁同龢亡妻汤氏的异母兄弟汤纪尚所书。匾上还有汤氏一段跋文:“艮庵主人雅志林壑,宦退后于居室之偏,因明吴尚书复园故址为怡园。既更拓园,东地筑小亭,割地植竹,仍复园旧榜曰‘玉延’。主人友竹不俗,竹庇主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不学涪翁咒笋已。壬午孟夏萧山汤纪尚谨署。”该亭为一座六角攒尖顶的半亭,亭中镶有董其昌草书石刻:“静坐参众妙,法谭适我情”。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坡仙琴馆
   该琴馆以东西两区相隔,东侧为“坡仙琴馆”,室内高悬吴云手书的匾额,并附有精美的跋文。馆内旧藏宋代苏东坡监制的“玉涧流泉琴”,并设有苏东坡的小像以示供奉。像两侧挂有楹联,联曰:“側同僊人居,水木明瑟;遂存往古務,冬夏播琴。”西侧是一间名为石听琴室的幽静场所,为顾文彬三子顾承(字乐泉)弹琴之所。
苏州园林之怡园

   东安中峰
   东安中峰在拜石轩前、石听琴室之后,据顾文彬光绪元年八月初十日记载:“园中之石皆取给于赵园,近又得山塘杨铁蕉家园中石,大小数百块,内有一峰,皱、瘦、透三美皆备,为诸石之冠。”
苏州园林之怡园

    拜石轩
    名称源于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米颠拜石”典故,又名“岁寒草庐”。位于复廊东,石听琴室南,为一面阔三间、卷棚屋顶的建筑。轩北面庭院多奇石,南面天井遍植松柏、冬青和方竹,皆经冬不凋。室内居中摆置一块奇石。园主顾文彬日记中载:“岁寒草庐南墙下立石笋十九株,是日植二柏一松于石笋之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白石精舍
    因屋内石台、石桌、石凳等皆由白石精雕细琢而成,且形如舟舱,又名“石舫”。内有悬匾,由香禅居士篆书题写“绕遍回廊还独坐”,出自苏轼的《蝶恋花》。匾下是天然大理石挂屏,两侧对联为郑板桥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西部
    西部以东西向的水池为中心。池南有鸳鸯厅,厅北称藕香榭,厅南称锄月轩,又名梅花厅。盛夏可自平台赏荷观鱼,严冬经暖阁寻梅望雪。池北岸假山以湖石砌为石屏、磴道、花台等,又建有小沧浪、螺髻亭二亭。假山西端渐高,下构石洞。池西尽处有装修华丽的旱船画舫斋。向南行过面壁亭和碧梧栖凤馆,可回至鸳鸯厅。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屏风三叠
    系怡园中的奇石,三石并立,犹如一面石屏风,石上刻有“屏风三叠”四字,矗立于小沧浪亭北侧。由书法家谢孝思所书,下有隽永的题款“山谷老人题石语”。“山谷”即山谷道人,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名号,黄庭坚曾戏称一奇石为“肘后屏风三叠”,这就是怡园“屏风三叠”的来由。昔日怡园主人顾文彬曾有诗言:“濯足沧浪水,空亭发浩歌。屏风三叠翠,纤月挂藤萝。”
苏州园林之怡园

    金粟亭
    位于怡园中部,“金粟”是桂花树别称,亭额“云外筑婆裟”,源自辛弃疾词《水调歌头·万事一杯酒》:“杜陵有客,刚赋云外筑婆娑”句。意为:筑亭高处,环绕亭子,种植桂树;风吹桂树,树枝摇摆,翩翩起舞。亭为四角单檐攒尖顶,边长三点五米,四棵石质柱承托梁枋,檐角高耸,似展翅欲飞。
苏州园林之怡园

    小沧浪亭
    位于怡园北边假山之腰,沧浪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亭子为六角攒尖顶,朝北一面筑有粉墙,上嵌六角形漏花窗,亭后植有娟娟翠竹,颇映意境。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螺髻亭
    位于慈云洞顶石山的最高处,盘旋而上,如绾螺髻。取自宋代苏轼《过广爱寺·妙迹苦难寻》:“妙迹苦难寻,兹山见几层。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为六角单檐亭,高三点五米,是怡园中最小的亭子。亭内有联云:“拥素云黄鹤,高树晚蝉,下瞰苍崖立;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惟有玉阑知”,取自宋代姜夔的词句。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画坊斋
    位于怡园的西北隅,前部平台巧妙地伸入池水之中,以湖石为支撑,三面环水而建。其设计巧妙,整体仿照船身形态,划分为前、中、后三个舱室,为江南地区旱船建筑的典范之作。前舱为卷棚歇山顶敞轩,轩前平台上有黄石栏柱和石几一条,可凭栏俯视水面,轩内设石台、石凳,宽敞的石条跳板与精致的石桌石凳相映成趣,为品茗闲聊之所;中舱则设有冰裂纹长窗,透光性极佳;尾舱为两层小楼,重檐歇山卷棚顶,楼上称为“松籁阁”,因北面与松林相接,故名“松籁”,为居住之所。 尾舱内有八扇冰纹落地长窗将舱隔断,窗上配嵌十六幅图画,描绘怡园景色。左右是方形花窗,一应家具陈设精致得体,正中悬挂清代耦园主人沈秉成手书的“舫齋賴有小谿山”的匾额。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面壁亭
    位于怡园池塘的西边、复廊的交接处,为四方攒顶小亭。亭名出自达摩面壁之典,此亭背靠石壁,壁嵌明镜,使人面壁对镜,镜中可以清晰地映照出对面螺髻亭的迷人景色。亭柱镌有一副楹联:“扫地焚香无俗韵;清风明月有禅心”,为清朝学者俞樾所书。亭子后面有株近三百岁的银杏,待深秋时分,碎叶流金,璀璨夺目。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藕香榭
    临池而筑,榭名取自杜甫“茵陈春藕香”诗句,为园中赏景佳处,也为演习乐曲的地方。屋梁上悬有顾廷龙丙寅夏日题写的“藕香榭”匾额。屏门上有幅浅刻《怡园图》,两侧挂着一副楹联,联曰:“舆古为新杳霭流玉,猶春於绿荏苒在衣”,源于南朝梁钟嵘《诗品》。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碧梧楼凤馆
    藏于梧桐荫荫深处,桐下植凤尾竹,以符馆意,为园主读书治学之所。馆名取自白居易《玩松竹》:“楼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内悬吴观乐书匾“碧梧栖凤”,匾左有附跋曰:“新桐初到么凤迟来,徒倚绿荫,渺渺兮予怀也。”南面隔断巧妙退后,形成了宽敞的外廊,北面则为一个幽静的小院。
苏州园林之怡园

    怡园法帖
    怡园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颜真卿、柳公权等历代书法家的刻石101块,集中分布处在西部“画舫斋”南侧的长廊上。其中《兰亭集序》刻石是“玉枕”兰亭。相传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已在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唐太宗李世民殉葬。宋时贾似道得到与真迹无二的用纸蒙在墨迹上的摹本,由工匠花一年半时间精心镌刻在玉枕上,保存了王羲之真迹。此刻石就是据宋拓本钩摹复刻,十分珍贵。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苏州园林之怡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