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47)------济宁东大寺

2023-12-08 21:53:25
标签: 旅游

                         神州佛音(447)------济宁东大寺

       济宁东大寺,位于越河街道小闸口上河西街4号,南关老运河畔,依河而建,俗称“顺河清真东大寺”。济宁自古为鲁西南重镇,元朝已有回回定居,东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相传朱元璋为表彰有功回族将领胡大海而敕建。有东西两大寺,与西安化觉寺、南京净觉寺、兰州桥门街大寺相媲美,为全国伊斯兰教五大清真寺之首。

       东大寺座西朝东,寺门朝向大运河,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34平方米。东大寺位于历史文化街区竹竿巷与运河之间,为标准的龙首宫殿式建筑风格。沿东西中轴线上依次为序寺、大殿、望月楼三部分,中轴线两侧是南北讲堂、水房,碑廊等。

 来自网页

       序寺

       序寺包括日月坊、大门、邦克楼和南北讲堂。清真寺吊索桥横跨古运河东西两岸,西岸木栅门后就是日月坊,三间四柱冲天式汉白玉石制牌坊,始建于明朝,石坊顶端为阿拉伯清真寺圆顶型,两旁白云托日月为“明”字,是典型的阿汉建筑风格,全国仅此一座,1987年重建。日月坊东向明间额枋上嵌刻“清真寺”,西向嵌刻“敦化”两字。

       寺门位于日月坊后,面阔三间,明间辟门,单檐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铺顶。门前设廊,明间廊前由两根蟠龙立柱高高撑起,门两旁为八字墙,上绘有二龙戏珠图案。1770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曾同皇妃在此驻跸并敕建该寺,寺内留有龙礅遗迹。寺门明间、次间各立有抱鼓石一对,明间檐下横匾“天堂咫尺”,两侧楹联:“圣教传千秋于世共存,真光照万物天地同生。”原有匾额为康熙年间回族武进士唐宏道亲题“道义之门”匾额,已经遗失。

       进入寺门,院落南北两侧为讲堂,是阿訇讲经的地方,亦称“经堂”。院落中间为邦克亭,为两层楼阁式六角攒尖顶亭子,建造在须弥台座之上,高十米五米,翼角飞翘,翠绿色琉璃瓦铺顶,上嵌不锈钢圆葫芦顶珠。顶层檐下悬挂“邦克亭”,左右楹联:“清心参造化,真理妙生成。”一层檐下悬挂“造化之源”,两侧楹联:“能守五功自然举止仁恕,常存三畏何须色象森严。”邦克,意为宣礼,就是礼拜前宣礼员在此召唤穆斯林进殿礼拜的地方。邦克亭复建于1999年,南北两侧各立有一碑亭,分别为“西大寺建筑追记碑”和“邦克亭记碑”。

       大殿

       大殿,是东大寺的主体建筑,由卷棚前殿、正殿、窑殿组成,建于明初,清扩建,是穆斯林礼拜、诵经、传经布边之场所,为典型明清宫殿式建筑,可容纳千人以上礼拜。大殿面阔28米,进深42米多,最高点30米,建筑面积达1057平方米。

       前殿为卷棚顶,面阔五间20.8米,进深三间8.4米,歇山卷棚顶,灰色琉璃瓦铺顶,中嵌有三个菱形图案,中间图案用黄琉璃瓦组成,两边由绿琉璃瓦组成。出檐深远,檐下无斗栱,戗脊上置有五只脊兽。殿内檐下悬挂阿汉文匾额13块,圆形阿文石碑4筒;正殿面阔七间26.6米,进深21.8米,单檐歇山顶,檐下施双下昂五踩斗栱,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由28根通天朱漆木柱支撑,平面采用减柱造和移柱法,使得殿内空间更为广阔。大殿四周20扇用金丝楠木作阿拉伯文组成的花方图案门窗,门窗高约5米,上边3米为窗形;后殿面阔三间13.4米,进深9米,两侧山墙开窗,西墙正中有窑殿,为清乾隆敕建,并敕赐清真寺御匾,御书石柱长联。窑殿为三层阁楼式建筑,上复黄色琉璃瓦,为全寺最高建筑。顶层为六角亭阁造型,次层四角形建筑为底座,底层由12根高大石柱三面支撑。檐下均施斗拱,形制各不相同。上镇风摩铜顶,因风力大小,风与宝顶摩擦力的轻重不同而产生明暗不同的亮度,并发出大小不同“呜呜”的声音,可谓寺中一绝。

       碑廊

      建于2005年,位于大殿北侧,内存明、清、民国、现代碑偈等二十余通。内容多为伊斯兰教教义教规、清真寺管理制度、创建维修记载、市区清真寺介绍及官府告示,惨案纪实等。其中,御碑亭内有明洪武元年《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清康熙元年《识认大略》以及乾隆皇帝龙礅等较有代表性。

 清康熙元年《识认大略》

      望月楼

      位于大殿后方,建于明初,清乾隆年间扩修,是穆斯林“斋月”期间登高望月的地方,故名望月楼。楼为双层阁楼式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各三间,明间辟门。重檐歇山顶,顶覆绿色琉璃瓦,正脊垂脊装饰龙凤、水鸟荷花等图案的琉璃饰物 。门内一对刻有明代花纹的门枕抱鼓石分列两侧,门西侧设廊,廊前有高透雕凤戏牡丹石柱和凤戏牡丹琉璃八字墙,与前门龙珠、二龙戏珠八字墙遥相呼应,形成了前龙后凤的特色装饰格局。

       望月楼后是寺的后门,直通纸坊街东口,门上悬挂“古礼拜寺”匾额。楼北设有沐浴室,楼南为教长居室。

      沐泉

      大殿与望月楼之间有一方明井,石栏杆内立有一通古石碑,上刻“明井”。石栏杆栏板处为黑色石板,浅雕加工出山水、植物与花鸟图。沐泉建于明朝,深12米,砖砌石栏,为穆斯林净身的水源,因建于明朝,故称明井。

      经坛

      寺内设经坛一座,位于大殿北侧,为二层阁楼亭式结构,亭内坛中立一块石碑,上写“一代经师”四字。中国伊斯兰教山东经学派创始人常志美先师曾在此亭内著书立说,传经授徒。

      整个建筑沿中轴线从东往西从石牌坊到大殿,直到后窑殿,建筑高度步步升高,到达30米,然后逐步舒缓回落到后门牌楼,高低错落有秩,疏密搭配合理,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形式有机结合,融会一体,是不可多得的阿汉建筑瑰宝。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