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19)------沁阳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河南沁阳市城区东南隅覃怀东路的天宁寺旧址上,也是沁阳博物馆所在地。寺庙始建于隋,时名长寿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为报谢父母之恩,在全国
30
个州兴建30座舍利塔供养灵骨,并颁诏云:"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宜请沙门,能解佛法,堪宣导者三十人,各带侍者散官,分送舍利于诸州起塔……"。隋文帝二年(602年),在河内(今沁阳)创建长寿寺,取名“长寿”以祝文帝六十一岁寿诞。唐代改名为大云寺,并在寺院建木楼阁。金代更名天宁寺,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在唐建木楼阁处修塔,取名“三圣塔”,清嘉庆年间重修三圣塔,今仅存三圣塔和唐《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
据清道光五年版(1825年)《河内县志》载:“大云寺在县城内东南隅,今名天宁寺。本隋文帝所置,名长寿寺。武后改名大云寺。有(金)大定元年碑,后有塔,系大定十一年重建。”寺内遗存《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立于唐大足元年(701年),碑高3.2米,宽1.25米,半圆形碑首,其上阴刻篆书“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碑文隶书,为唐‘太子中舍人、上柱国贾膺福撰文并书,睿祖康皇帝孙文林郎太原武尽礼勒上。”碑文32行2270字,记载了该寺的早期兴废演变情况。碑文有载“河内大云寺者,本隋文皇帝所置长寿寺也。三河奧区,一方都会。”
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
天宁寺今天所在地也为沁阳博物馆,座北朝南,占地1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以三圣塔为主体,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沁阳史迹陈列、唐大诗人李商隐展,李商隐,怀州河内今沁阳人)、碑林、陀罗尼经幢和邠国公塔、东西展厅、三圣塔、大雄宝殿殿基遗址。东侧为河内石苑,分布有石刻艺术陈列、延香馆帖和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及历代墓志石陈列。
碑林
步入山门,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布着镇水兽石和碑林,东边碑廊14通,西边碑廊10通。东边碑廊从南往北依次有唐大足元年(701年)《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金承安五年(1200年)《秦顺八官人父坟双面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济水千仓渠碑》、明崇祯三年(1630年)《河内城隍显佑伯崇祀正殿碑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覃怀书院记》、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真泽庙记》、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郡伯夏公重修四门城楼记》、清雍正九年(1731年)《创建关帝庙碑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创建三皇阁碑记》和《创建三皇阁布施碑》、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河南怀庆府添造厫房碑记》、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修义仓记》、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沁阳县漕粮免耗减价碑记》、元至元年间(1264-1294)《元修真观碑记》。
西侧碑林,从北往南依次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圣先师孔子赞碑文》、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子赞碑》、明代《程子动箴碑》、《程子听箴碑》、明代《圣谕碑》、《宋儒范氏心箴碑》、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御制龙岗寺赐经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敕赐龙岗寺宗师松谷公碑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台湾知府张玺墓碑》、宋绍圣三年(1096年)《张旨神道碑》。
宋绍圣三年(1096年)《张旨神道碑》
三圣塔塔西侧还有一面墙碑林,一共12通,其中正中两通,一为明崇祯三年(1630年)《薛公墓碑》(明威将军怀庆卫指挥佥事岐山薛公墓)、明洪武八年(1375年)《故武略将军陈公墓志铭》。
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原位于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紫陵镇范村东侧兴隆寺门前,寺院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金石志》载:“唐,王范村兴隆寺陀罗尼经幢。正书‘开元十八年(730年)正’,幢凡八面,每面十行,第八面止五行,每行四十三字,高四尺,每面广九寸,在河内县(今沁阳县)王范村。经文不录。‘开元十有八年,岁次庚午正月口口建。’此系篆书。”
该经幢青石质地,高4.7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幢身为八角形柱体,上阴刻《陀罗尼经》,共3161字。经幢上有雕刻精美的佛教造像(释迦牟尼佛、文殊及普贤菩萨等)及乐伎飞天,堪称唐代石雕艺术精品。
邠国公塔
原位于沁阳市区北15公里太行山麓水峪寺,为金末元初高僧知栋灵塔。据史料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命‘释教都总统、开内三学都坛主、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大司徒、邠国公’知拣,为大圣寿万安寺开山住持。”该塔建造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青石质地,通高6.4米,分段雕造对接而成。整体形状为喇嘛教式塔,又称覆钵式塔,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高1.6米,为八边形,边长0.93米,最下有基台,中间束腰,最上雕作俯莲。塔身高1.82米,雕作倒扣的砵状,砵体最大直径2.13米,塔身上雕刻楷书塔铭:“大元故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徒、领释教总统都坛主、增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邠国公之塔。”门徒月堂建于泰定二年四月(1325年)。
三圣塔
三圣塔是沁阳古代标志性建筑,古人誉为“中天一柱”,为中原名塔之一。创建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整体外观仿唐,内部结构似宋,又别于辽金一般塔的新型舍利塔。塔南向,通高32.76米,为一座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平面正方形,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形,每层高度与宽度逐级递减收敛,造型优美。塔内各层为砖砌的竖井通道,在其道壁上设凹砌脚蹬,作为上下层连接的通道。
塔券门上方有青石刻“中天一柱”,左侧为“钦加道衔知怀庆府事平原张甑”,其左有“嘉庆”字样,为嘉庆年间修缮塔时,加上。塔门左侧塔壁上还有一方青砖记事碑,题记内容:“塔始建于唐,重修于金,梵石剥落久矣。住持比丘道源……嘉庆壬申(1812年)六月二日落成,山左邱县刘大观记。”
塔基为方形,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边长12.24米。内为双环体壁,两壁中间设回廊走道。内环中心为双层心室,塔身一至九层,各层均有心室。各心室四壁,或开设佛龛,或开设与上下相通的洞门甬道。基座上置边长8.6米的须弥座,承托着十三层密檐式塔身。该塔俗称“三绝塔”。气窗、风洞巧妙安置,塔内空气清新;采光上,有“明三层”和“暗三层”;用砖上,不论是垒砌塔身的条砖,建造气窗、风洞的拱砖,还是各层密檐的菱角牙子砖,安置在四角的大方砖、三角形砖、抹角砖等,全是按照设计事先烧制而成。所以有“三圣塔地接天,垒塔不用刀砍砖”之说。
塔内存金代建塔题记”舜都栖岩寺髑髅和尚铭“和一佛二菩萨石刻造像六处。门额上有“玉泉龙宫藏”半月形刻石,塔身第一层正中有铭石一方,具体记载了建塔者的姓名、简历、砖匠、木匠、泥匠以及烧砖的地点和人名,为金大定十一年六月一日刻。是中国金塔中保存状况最好、形体最大、石刻资料最丰富的一座,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研究金代砖塔结构、宗教艺术和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河内石苑
位于博物馆东侧,为历代石刻艺术陈列馆,围建150多米的长廊,内有小桥流水,有石拱桥横亘荷花池上。桥东为玉泉楼,楼北为“书法碑帖”展,楼南为“历代石刻”。桥西为河内石苑入口,入口北为“历代墓志石”。石苑按此布局,分为三部分,陈列着200多件石刻艺术品。
第一部分是历代石刻造像,陈列石刻文物20多件,上迄西汉,下至民国,其中的石辟邪、石棺床、佛教造像如明永乐七年(1409年)汉白玉菩萨造像(南无十地菩萨造像)、北齐时期(或推断东魏)兴隆寺四面造像碑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兴隆寺四面造像碑
汉白玉菩萨造像(南无十地菩萨造像)
第二部分为书法艺术品。其一为明清之际著名书法家王铎所书的《延香馆帖》。《延香馆帖》是王铎一生楷书的代表作,由“创柏香镇善建城碑铭”、“延香馆仿古碑帖”、“杨公景欧生祠碑”、“延香馆记碑”、“来石吟碑”、“灾伤图序碑”等内容组成。最初为崇祯十四年乡人宁夏巡抚杨嗣修灾修建延香馆时所刻,镶嵌在延香馆两厢廊墙上。其中“创柏香镇善建城碑铭”10块刻石共计1100多字,是王铎一生楷书的代表作,他的
20
多首山水游览诗作共计1760余字,行草书;其二为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为康熙皇帝玄烨所书,其内容分为两部分,共计八十余块刻石。第一部分为宋代欧阳修《昼锦堂记》和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千字文》,堪为书法艺术之珍品;第二部分为唐诗宋词及名言佳句。
第三部分为历代墓志石,陈列着魏至民国墓志石80余方,内容涉及人文、地理、边关等重要文史资料,尤其是曹谨墓志,详细记载了曹谨一生在台湾兴修水利,抗击英军,兴办教育止械斗及其一生的政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神州佛音(419)------沁阳天宁寺
神州佛音(419)------沁阳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河南沁阳市城区东南隅覃怀东路的天宁寺旧址上,也是沁阳博物馆所在地。寺庙始建于隋,时名长寿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为报谢父母之恩,在全国 30 个州兴建30座舍利塔供养灵骨,并颁诏云:"朕皈依三宝,重兴圣教……宜请沙门,能解佛法,堪宣导者三十人,各带侍者散官,分送舍利于诸州起塔……"。隋文帝二年(602年),在河内(今沁阳)创建长寿寺,取名“长寿”以祝文帝六十一岁寿诞。唐代改名为大云寺,并在寺院建木楼阁。金代更名天宁寺,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在唐建木楼阁处修塔,取名“三圣塔”,清嘉庆年间重修三圣塔,今仅存三圣塔和唐《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
据清道光五年版(1825年)《河内县志》载:“大云寺在县城内东南隅,今名天宁寺。本隋文帝所置,名长寿寺。武后改名大云寺。有(金)大定元年碑,后有塔,系大定十一年重建。”寺内遗存《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立于唐大足元年(701年),碑高3.2米,宽1.25米,半圆形碑首,其上阴刻篆书“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碑文隶书,为唐‘太子中舍人、上柱国贾膺福撰文并书,睿祖康皇帝孙文林郎太原武尽礼勒上。”碑文32行2270字,记载了该寺的早期兴废演变情况。碑文有载“河内大云寺者,本隋文皇帝所置长寿寺也。三河奧区,一方都会。”
天宁寺今天所在地也为沁阳博物馆,座北朝南,占地1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以三圣塔为主体,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沁阳史迹陈列、唐大诗人李商隐展,李商隐,怀州河内今沁阳人)、碑林、陀罗尼经幢和邠国公塔、东西展厅、三圣塔、大雄宝殿殿基遗址。东侧为河内石苑,分布有石刻艺术陈列、延香馆帖和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及历代墓志石陈列。
碑林
步入山门,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布着镇水兽石和碑林,东边碑廊14通,西边碑廊10通。东边碑廊从南往北依次有唐大足元年(701年)《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金承安五年(1200年)《秦顺八官人父坟双面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济水千仓渠碑》、明崇祯三年(1630年)《河内城隍显佑伯崇祀正殿碑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覃怀书院记》、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真泽庙记》、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郡伯夏公重修四门城楼记》、清雍正九年(1731年)《创建关帝庙碑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创建三皇阁碑记》和《创建三皇阁布施碑》、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河南怀庆府添造厫房碑记》、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修义仓记》、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沁阳县漕粮免耗减价碑记》、元至元年间(1264-1294)《元修真观碑记》。
西侧碑林,从北往南依次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圣先师孔子赞碑文》、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子赞碑》、明代《程子动箴碑》、《程子听箴碑》、明代《圣谕碑》、《宋儒范氏心箴碑》、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御制龙岗寺赐经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敕赐龙岗寺宗师松谷公碑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台湾知府张玺墓碑》、宋绍圣三年(1096年)《张旨神道碑》。
三圣塔塔西侧还有一面墙碑林,一共12通,其中正中两通,一为明崇祯三年(1630年)《薛公墓碑》(明威将军怀庆卫指挥佥事岐山薛公墓)、明洪武八年(1375年)《故武略将军陈公墓志铭》。
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原位于沁阳市西北15公里的紫陵镇范村东侧兴隆寺门前,寺院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金石志》载:“唐,王范村兴隆寺陀罗尼经幢。正书‘开元十八年(730年)正’,幢凡八面,每面十行,第八面止五行,每行四十三字,高四尺,每面广九寸,在河内县(今沁阳县)王范村。经文不录。‘开元十有八年,岁次庚午正月口口建。’此系篆书。” 该经幢青石质地,高4.7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幢身为八角形柱体,上阴刻《陀罗尼经》,共3161字。经幢上有雕刻精美的佛教造像(释迦牟尼佛、文殊及普贤菩萨等)及乐伎飞天,堪称唐代石雕艺术精品。
邠国公塔
原位于沁阳市区北15公里太行山麓水峪寺,为金末元初高僧知栋灵塔。据史料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命‘释教都总统、开内三学都坛主、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大司徒、邠国公’知拣,为大圣寿万安寺开山住持。”该塔建造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青石质地,通高6.4米,分段雕造对接而成。整体形状为喇嘛教式塔,又称覆钵式塔,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高1.6米,为八边形,边长0.93米,最下有基台,中间束腰,最上雕作俯莲。塔身高1.82米,雕作倒扣的砵状,砵体最大直径2.13米,塔身上雕刻楷书塔铭:“大元故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徒、领释教总统都坛主、增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邠国公之塔。”门徒月堂建于泰定二年四月(1325年)。
三圣塔
三圣塔是沁阳古代标志性建筑,古人誉为“中天一柱”,为中原名塔之一。创建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整体外观仿唐,内部结构似宋,又别于辽金一般塔的新型舍利塔。塔南向,通高32.76米,为一座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平面正方形,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形,每层高度与宽度逐级递减收敛,造型优美。塔内各层为砖砌的竖井通道,在其道壁上设凹砌脚蹬,作为上下层连接的通道。
塔券门上方有青石刻“中天一柱”,左侧为“钦加道衔知怀庆府事平原张甑”,其左有“嘉庆”字样,为嘉庆年间修缮塔时,加上。塔门左侧塔壁上还有一方青砖记事碑,题记内容:“塔始建于唐,重修于金,梵石剥落久矣。住持比丘道源……嘉庆壬申(1812年)六月二日落成,山左邱县刘大观记。”
塔基为方形,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边长12.24米。内为双环体壁,两壁中间设回廊走道。内环中心为双层心室,塔身一至九层,各层均有心室。各心室四壁,或开设佛龛,或开设与上下相通的洞门甬道。基座上置边长8.6米的须弥座,承托着十三层密檐式塔身。该塔俗称“三绝塔”。气窗、风洞巧妙安置,塔内空气清新;采光上,有“明三层”和“暗三层”;用砖上,不论是垒砌塔身的条砖,建造气窗、风洞的拱砖,还是各层密檐的菱角牙子砖,安置在四角的大方砖、三角形砖、抹角砖等,全是按照设计事先烧制而成。所以有“三圣塔地接天,垒塔不用刀砍砖”之说。
塔内存金代建塔题记”舜都栖岩寺髑髅和尚铭“和一佛二菩萨石刻造像六处。门额上有“玉泉龙宫藏”半月形刻石,塔身第一层正中有铭石一方,具体记载了建塔者的姓名、简历、砖匠、木匠、泥匠以及烧砖的地点和人名,为金大定十一年六月一日刻。是中国金塔中保存状况最好、形体最大、石刻资料最丰富的一座,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研究金代砖塔结构、宗教艺术和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河内石苑
位于博物馆东侧,为历代石刻艺术陈列馆,围建150多米的长廊,内有小桥流水,有石拱桥横亘荷花池上。桥东为玉泉楼,楼北为“书法碑帖”展,楼南为“历代石刻”。桥西为河内石苑入口,入口北为“历代墓志石”。石苑按此布局,分为三部分,陈列着200多件石刻艺术品。
第一部分是历代石刻造像,陈列石刻文物20多件,上迄西汉,下至民国,其中的石辟邪、石棺床、佛教造像如明永乐七年(1409年)汉白玉菩萨造像(南无十地菩萨造像)、北齐时期(或推断东魏)兴隆寺四面造像碑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第二部分为书法艺术品。其一为明清之际著名书法家王铎所书的《延香馆帖》。《延香馆帖》是王铎一生楷书的代表作,由“创柏香镇善建城碑铭”、“延香馆仿古碑帖”、“杨公景欧生祠碑”、“延香馆记碑”、“来石吟碑”、“灾伤图序碑”等内容组成。最初为崇祯十四年乡人宁夏巡抚杨嗣修灾修建延香馆时所刻,镶嵌在延香馆两厢廊墙上。其中“创柏香镇善建城碑铭”10块刻石共计1100多字,是王铎一生楷书的代表作,他的 20 多首山水游览诗作共计1760余字,行草书;其二为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为康熙皇帝玄烨所书,其内容分为两部分,共计八十余块刻石。第一部分为宋代欧阳修《昼锦堂记》和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千字文》,堪为书法艺术之珍品;第二部分为唐诗宋词及名言佳句。
第三部分为历代墓志石,陈列着魏至民国墓志石80余方,内容涉及人文、地理、边关等重要文史资料,尤其是曹谨墓志,详细记载了曹谨一生在台湾兴修水利,抗击英军,兴办教育止械斗及其一生的政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