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一阁

2022-12-27 12:05:36
标签: 旅游 文化

                                            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西岸,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曾任兵部右侍郎。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为此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植树筑园,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海礁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的管理制度,是保障藏书传承的重要措施。范钦规定“烟酒切记登楼”,其子范大冲继承后,又定下更严苛的家训:“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禁约规定:“藏书归子孙共同所有,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锁钥由各房分管,非各房子孙到齐,不得开锁……”为此,还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条例:“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其中云:“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书,范司马所藏也,从嘉靖至今盖已百五十年矣。司马殁后,封闭甚严。癸丑,余至甬上,范友仲破戒引余登楼,悉发其藏。余取其流通未广者钞为书目,凡经、史、地志、类书坊间易得者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不在此列……近来书籍之厄不必兵火,无力者既不能聚,聚者亦以无力而散,故所在空虚。屈指大江以南,以藏书名者不过三四家……三家之外,即数范氏。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则震川覆护之言,又未必不然也。”此后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其中有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袁枚、阮元、薛富城等。

    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所呈藏书中,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全本抄入,有三百七十七种列入存目。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19339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鄞县县长陈宝麟支持下,冯孟颛、杨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运往乡间暂避。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12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1982年,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书已达30万卷,其中古籍20万卷,珍椠善本8万余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其中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全国各地方志二百七十四种,明朝乡试、会试登科录四百十一册,以及名贵的手抄本等,如明代正德年间吴氏撰辑的大型类书《三才广志》手抄本。更珍贵的是,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此外,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据冯骥才《天一阁观画记》载:“天一阁所藏书画,上及元明,下抵近世,历时数百载,代代宗师,多有真迹,且不乏精品力作。书法中,清人查士标《行书轴》,明秀超逸,无字不精,书在人在,当为上品;钱维乔《行书子安山亭序轴》,于含蓄中见清放,于端庄中显洒脱,通篇气势流贯,满幅神采飞扬,即使置于整个清代翰墨间,也信是一件杰作。与此同在高阶者,还有文震孟、陈继儒、沈明臣、祁豸佳、祝枝山、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弘一法师等等;道周之遒媚浑深,瑞图之明快奇险,继儒之才情并茂,明臣之枯秀兼得,无不从中可见。而宋人黄庭坚《草书刘梦得竹枝词卷》和元人李衎《楷书张公艺赞》,何止于阁中之宝,当为国宝也。

       至于绘画,更是蔚为大观。在所藏明人画作中,既可神领董其晶、文征明、倪元璐等文人画家之笔情墨韵,也可一睹张平山为代表院体画派大刀阔斧之精神。由上而下,清代藏品更具周详。自四王称雄之主流派、杨州画派、金陵八家,及至清末海派,无一不有,面面俱到,一展清代画坛斑驳缤纷之风采。单是罗聘一幅《墨梅图》,足令人再进一次天一阁。该阁非专业书画博物馆,有此规模,足见南城崇尚书画传统之渊源!”

       此外,天一阁也接受市民捐赠的家谱,家谱的收藏使其成为科举录和地方志之外又一亮点。目前天一阁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了一百余个姓氏,已经成为浙东第一家谱收藏中心。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超过两万五千平方米。藏书文化区以宝书楼为中心,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园林休闲区以东园为中心,还有南园,包括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陈列展览区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清祝永清绘、民国李良栋刻《天一阁图》

      西大门

      天一阁,位于月湖西岸。月湖水域面积9公顷,古称西湖,亦曾称鉴湖,初辟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素有“浙东邹鲁”的美誉。天一阁博物院主入口为西大门,门外有对石狮,大门面阔三间,硬山顶马头墙,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上悬“南国书城”匾额,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1962年所书。外柱对联由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庭龙以钟鼎文所写,“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内柱对联为郭沫若所书“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洲”,中悬“天一阁”横匾。山墙上镌刻有精美的砖雕。

       溪山逸马图

       进入大门,迎面就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全身坐像,坐像前有范钦的三块生平碑刻,《明嘉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范氏奇书》、《明嘉靖七年乡试录》。后面有块照壁名“溪山逸马图”,为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力作,八匹骏马溪边扬鬃踢蹄,嬉戏嘶鸣,栩栩如生。

        东明草堂

     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得名于范钦别号,又名“一吾庐”。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堂内匾额“东明草堂”为著名画家沈迈士所题,门前廊柱抱联:圆妙洞庭三百颗,高奇太上五千言。为清末民初慈溪四才子之一、回风堂主人冯幵题写。上联以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中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典故引喻书圣书法妙不可言、高不可攀,下联盛赞仅五千字的《道德经》思想深邃,奥妙无穷。堂内中堂屏风上挂有一幅《雨后林泉图》,为清代鄞县画家陈允升所画。图卷两边挂有对联:游范宅詧人间庋阁千夫悦口碑天一;怀儒家闻域外黉宫万国倾心拜仲尼。由天一阁退休职工沈元魁撰并书。

       范氏故居

       原为范宅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所,位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精心安排的。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厅内设计了一组范钦晚年给两房分家产的场景,大儿子范大冲接受了一楼藏书,二房媳妇则接受了万两白银。生动地诠释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严格家规。分家故事的对面,陈列有书房,上匾“一吾庐”,为范钦早年刻苦读书之地。

       故居门前抱联:“家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为范氏后人乾隆五十一年举人范永祺所书,上联出于唐白居易《香山寺》诗: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下联出于唐许浑《寄桐江隐者》诗:潮去潮来洲渚春,山花如绣草如茵。严陵台下同江水,解钓鲈鱼能几人。故居单独成院,后院内有精美的浮雕,九狮图、渔樵耕读、鹤鹿同春图等,九狮图上端是三国故事堆塑《张松献图取西川》、《孔明收降姜维》、《宴桃园豪杰三结义》、《黄盖苦肉计》、《白门楼吕布殒命》、《曹阿瞒割须弃袍》、《刘玄德三顾茅庐》 。院内有门通往北书库。

       北书库

       位于天一阁西北侧,为三层楼建筑,占地385平方米,建筑面积1062平方米。1981年建成交付使用,是天一阁第二代库房。 “芸草辟蠹,英石防潮”是天一阁旧传的藏书手法,现在又采用了最先进的恒温恒湿系统,和实时环境监测系统。

防火墙

       宝书楼

       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范钦取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将藏书楼建成上下两层。上层为一个单间,下层由标准五开间和一间楼梯间组成,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面积约2.6万平方米,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两层之间上下挑沿,东西两面弓形封火墙,墙面高出屋面一尺。

 西亭

       一层面阔六间,中间是厅门,三开门,大门两边楹联:承梅涧柳汀以后,清节衣冠世泽永四明司马;比南雷东涧之奇,图书泉石高楼仰百尺元龙。落款:阮文达公原题联句,同治九年八月长洲彭慰高书。楼下前廊柱亦有一楹联: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清代桐城派传人姚伯昂撰句,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书。大厅地面水磨大方砖铺设,天花为方格“井”字结构,并绘有彩色图案。图案多绘有水纹或古代的水兽,象征着以水克火。

       一层大厅正中立有一尊范钦的青铜头像,像后的木屏风上挂着八块木板,上刻黄宗羲的《天一阁藏书记》。屏风两边柱上楹联:天章特奖图书富;世泽长期子姓贤。落款:道光壬辰孟秋月,道州何凌汉书。大厅前柱上亦有一付对联:高阁凌虚,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宸章在上,胜商彝周鼎传示儿孙。落款: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秋八月,二品顶戴分巡宁绍台道吴引荪撰书。底层前壁柱对联:杰阁三百年,老屋荒园足魁海宇;赐书一万卷,抱残守阙犹傲公侯。落款:清光绪七年宁波府知府宗源瀚题天一阁楹膀旧句,19804月鄞县沙孟海书。东西两壁柱还有清代全祖望撰写:南望蜜岩为道石质储藏都归杰阁,西瞻祁市应怅澹生沦落早逊高门。

       二层为一个通间,木地板,二层以书橱间隔,前后均开窗。宝书楼匾额悬挂于二层中堂上方正中,为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宁波太守王原相所题,是天一阁内现存最早的匾额。下层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来自网页

  

       天一阁前为“天一池”通月湖,四周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范钦初建天一阁时就在阁前挖了“天一池”,为了防止“天一池”水源枯竭,又设了暗道沟通月湖。天一阁前的假山,是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请了能工巧匠,在天一池边用海边的礁石堆筑假山。阁前西侧有半亭,曰“兰亭”,柱联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留叟张琴所书: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索九丘。上联借用王羲之《兰亭集序》原句,下联典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三皇之书)、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谓之九丘)。

东亭
 东亭
西亭

       园内亦有东亭,也就是俗称的“福字亭”。柱联为清赵之谦所书:开径望三益;高谈玩四时。上联出自晋陶渊明《归田园居》“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下联出自南北朝江淹杂体诗《张黄门协苦雨》“高谈谭玩四时,索居慕俦侣”。

       尊经阁

       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为三重檐歇山顶,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以及乾隆十年的《重修宁波府尊经阁记》和重修天一阁的老照片。

 

   明州碑林

    明州碑林共有碑173通:唐1通、宋20通、元17通、明64通、清66通、民国5通。其中最早的为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最晚的是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是中国著名的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所撰、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元魁所书、著名古籍专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明州碑林的内容以书院学校碑为主,其余的内容有谕告规约、祠庙寺观、法帖图像、墓志杂事等。碑林中保存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前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故将《尊经阁》前庭院命名为“明州碑林”。

 

       千晋斋

     民国时期,甬上学人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马廉在被拆毁的宁波城墙中,拣选、珍藏晋砖千余枚并加以研究,名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给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 平方米。自1959 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迁移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雏形初具。1974 年将搜集的69 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 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石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 年竣工并对外开放。东园由我国著名的造园大师陈从周先生设计并主持建设,是陈从周先生造园代表作之一。园内由百鹅亭、凝晖堂和林泉雅会馆、明池组成。

石虎和后面的狮子亭

 

      百鹅亭

      明代晚期的石亭,原来位于宁波南郊的祖关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迁移到这里。因祭拜时奉献百鹅而名。为仿木建筑的石质亭子,呈四方形,结构精巧,雕刻细腻,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之类图样。

来自网页

       凝晖堂

       砖木石柱结构的建筑,面阔三间,四周设廊,单檐歇山顶,翘角飞檐。原名“张公祠”(曾用作浙江水师提督衙门),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原址在宁波江北槐树路原宁波机械工业学校,是1983年修建天一阁东园时搬迁而来。

       堂内设有 “四明兰亭专题陈列”,四明为文物之邦,文献渊薮,与王羲之及其《兰亭序》有深厚的渊源。其中神龙本《兰亭序》,元代大鉴赏家郭天锡已认定其为唐太宗时期供奉拓书人冯承素等奉敕从兰亭序真迹上摹出的作品。天一阁藏神龙兰亭石刻为明代书法家丰坊请人据冯承素等人所临摹原本勒石而成,学术界公认为存世的《兰亭序》传本之冠。目前存世的所有神龙本《兰亭序》均以此为祖本摹出,是神龙兰亭的“鼻祖”。此外还有汤先甲(被后人誉为“真得法书三昧”)、虞世南、董其昌、丰坊、沙孟海等临兰亭序。

 神龙本兰亭序
神龙本兰亭序
 虞世南临兰亭序
汤先甲临兰亭序
董其昌临兰亭序
清•丰和临兰亭序

       林泉雅会馆

       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山墙两侧雕有精美的三国故事浮雕,《空城计》、《关羽战黄忠》等。现辟为纪念品出售地。

       东园的假山,是天一阁博物馆范围内最大的假山,东西横亘,极具气势。山上东有“四明亭”,亭联有沈元魁所题:“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陈从周在《天一阁东园记》载:“环园皆廊也,而水石樟林尤胜,以位于天一阁之东,故名东园。园多石刻,为历年所收存者,邱君嗣斌见其散置于断垣颓壁间,隐然有感,蓄整理之心久矣,遂商于余,期以碑廊为主,而增园林出之,两全其美也。小住阁中,偕洪君可尧漫步其间,商略亭台,安排泉石。园有积水,樟木蔚然成林,适甬上有古木构二,尺度相宜,移建之,宏敞轩举,今之凝晖堂也。堂成一园之主体存焉。疏池叠石,皆因地制宜,未损乔木,宛若天成。园属天一阁,墨香衍芬,二而一也,故不以藻饰出之。复饶水景,昔范尧卿先生有东明草堂,故以明池名之。曲岸弯环,水漾涟漪,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皆沉浮波中,虚实互见,清风徐来,好鸟时鸣。而万竿摇空,新篁得意。阁有书卷,园存雅趣,洵甬人之清福也。”

      陈政钥家族宗祠(宁波麻将发源陈列馆)

       陈鱼门,字政钥,道光二十九年选拔为贡生,后来因有功升任内阁中书,三品官衔。民国鄞县通志》称政钥负才广交,为当道所重。郡县有事,若拓荒、修学、协济邻饷之举,皆倚办之。太平天国期间,陈鱼门执掌善后局,负责筹措浙江全省的军饷,上下周旋,雍容酬答,亦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陈政钥家族的宗祠,有宗祠大门、平和堂和德和堂两进院组成,陈政钥发明了麻将,因此这里辟为中国首家以麻将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大门
 平和堂
 德和堂

       馆内从麻将的发展史开始,考证了陈鱼门先生的生平、中国博戏的发展史、麻将的产生演变史,并从宁波的方言、航海术语等方面佐证了麻将与宁波千丝万缕的联系:麻将,宁波话的发音是麻雀,麻将上面饼、条、筒当时都是海上航行船上的用具,也都是宁波的方言叫法。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展览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塑像,向观众呈现麻将的历史发展和脉络渊源,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殿内中堂悬挂“德和堂”匾额,两侧楹联洪可荛题:济世兴邦皆学问;齐家立业即文章。殿外抱柱楹联:世事沉浮中发白,人情冷暖马牛风。

       宗祠一进院大门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两侧马头墙;平和堂,面阔三间,明间辟门,“平和堂”匾额下摆放有“三缺一”的雕塑牌局,中间人物是陈鱼门,旁边两个一位是西洋人,一位是东洋人。抱柱有楹联曰:筒来索去犹半日,黎横月落不曾知。

 

      闻渊祠堂(花轿厅)

    闻渊(1480-1563年),曾位至吏部尚书,官至一品,死后获赠谥号庄简予以褒奖。闻氏祠堂分为前后两厅,前面为门厅,后面为正厅,均面阔三间。后厅现陈列万工轿,为花轿厅。

  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由十个工人用了三年时间一万个工时打造,所以被称为“万工轿”。轿子采用榫卯结构工艺,其中238个配件能拆装自如。雕刻运用浮雕、透雕、镂空等多种技法,朱金漆木雕贴金、描金、铺绿、洒云母特色工艺。万工轿上的图案源于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刘备东吴招亲,神话故事中的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反映了宁波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山水农耕文化。

       相传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宁波一位村姑相救。脱险后,康王承诺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受封,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秦氏支祠

  位于天一阁南门附近,建于1923-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时耗银元二十余万。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占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祠堂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方台圆顶,取“天圆地方”之意。面阔6.1米,进深5.9米,屋顶为单檐歇山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采用宁波工匠拿手技艺的罗旋娥罗顶,由16层花板31组阳马花板成螺旋状盘旋而上,丝丝相扣,直至穹顶汇集,中间覆以“明镜”,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杰作。

下来自网页

       范氏余屋

   建成于明代后期,清至近代多次修缮,座北朝南,六间一弄,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梁架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典型的宁波民间建筑。现在作为“智者之香——天一阁发展史陈列馆”,里面记载着范钦的介绍、范钦如何收书、范氏后人及家谱以及天一阁重修等资料。门口有三个铜像,表现的是当时晾晒藏书的场景。古时藏书为了防潮防蛀,需要定期晒书。东廊柱联:松罅尚闻舂药杵,柳荫深护读书堂。为近代书画名家任堇所题。

   司马第

   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范钦为兵部右侍郎,故称为司马。目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两侧对联为:“夜雨闲吟左司句;时晴快仿右军书”。

       门前立有两副旗杆夹和两根高大的旗杆,说明他们家出过两位进士。范光文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是范家继范钦之后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进士。柱子有八斗之高,寓意才高八斗。

       状元厅

  系清咸丰二年(1852 年)状元宁波人章鋆的厅堂,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两次间辟门,高大轩敞,为甬上之冠,后移建于此。章鋆,字采南,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至国子监祭酒,曾掌四川、广西乡试,充会试同考官,视学福建、广东,有雅誉。章鋆,也是宁波历史上12名状元中的最后一位。

来自网页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

 

     抱经厅

       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址在宁波君子街18号,本是清朝藏书家卢址的藏书楼,原由抱经楼、抱经厅两个建筑组成。当时藏书达到了十万多卷,规模就已经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齐名。由于南园占地面积有限,只恢复了卢址的抱经厅。原抱经楼式样模仿天一阁藏书楼,朝南六间,上下两层,楼下中间为大厅。

        水北阁

      1996年在天一阁南园按原貌恢复,占地面积242.2平方米,建筑面积523.3平方米。水北阁是清代宁波当地著名的藏书楼,创始人徐时栋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藏书家。徐时栋,字定宇,好谵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他的读书处原在月湖旁,一开始的名字叫恋湖楼,又称烟屿楼,积书六万卷,毁于咸丰十一年(1862)。同治三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因藏书楼在河之北,故命名新书楼为“水北阁”,藏书达到了44000多卷。现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冯骥才在《天一阁观画记》中写道:“天一阁位居甬城中心,阁外市声环绕,阁内景致清幽,尘埃不起,宛如世外。其间林树参错,楼宇掩映,庭院巧构,草木精植,怪石嶙峋,池水潋滟,竹影铺地,苔痕上阶,鸟似风叶,蝶如飞花,春秋皆画,雨雪亦诗。这般景色,与阁内珍藏之画幅书轴,图籍卷帙,相互濡染,生出无限深浓之书卷气。中华雅文化之精华,可在阁内尽享……“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