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六之艺圃

2022-12-23 18:17:07
标签: 旅游

                                   苏州园林六之艺圃

       艺圃,又名醉颖堂、药圃,位于苏州市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时任浙江安察副使的袁祖庚在苏州城西北的吴趋坊购地10亩,营建家宅,命名为“醉颖堂”,并在门额上题名“城市山林”。万历末年(1620年)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购得醉颖堂,更名为“药圃”。据《文氏族谱续集》中记载:“药圃中有生云墅、世纶堂。堂前广庭,庭前大池五亩许。池南垒石为五老峰,高二丈。池中有六角亭,名浴碧。堂之右为青瑶屿,庭植五柳,大可数围。尚有猛省斋、石经堂、凝远斋、岩扉。”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名士姜埰(号敬亭)购得此园,重予修葺后,更名“颐圃”,又名“敬亭山房”,明亡后,姜氏不事清廷。其子姜实节、姜安节也继父志,终身不赴科举,后姜实节易园名为“艺圃”。道光十九年(1839年),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同业会馆而购此园,称会馆为“七襄公所”。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民国初,艺圃由于经济问题,园内房屋出租为民宅。20世纪70年代末,艺圃被列为苏州市古典园林修复规划项目。1984年,艺圃修复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艺圃占地面积不大,总占地面积约为3300平方米,其中住宅占了大半,园林面积约占1300平方米。整体上看,艺圃以水池为中心,布局简洁,从北到南依次呈现建筑、水池、山林的空间格局。池北是园子的主体建筑区,池南是假山体和自成一体的建筑群“芹庐小院”和园中园“浴鸥”。园林的山体布置在园子南端,同时山上林木茂密,达到宛若自然的效果。水体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一,以聚为主,形似方形,集中的水面凸显开朗、宁静。同时在水池东南和西南角设水湾,东南角水湾隐于假山之中,似水的源头,西南角流入浴鸥院,形成水尾以显水流无尽之意。

      入口

      入口建筑,设在东南角,避免视线一览无余,借助墙体等密集的建筑遮挡视线,形成较小的封闭空间,转而建筑疏散开来,形成开阔的景色,给人以欲扬先抑的空间感受。

      住宅区

      住宅共分五进,布局曲折,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古建筑格局。依次布局思嗜轩、世纶堂、东来草堂、馎饦斋、博雅堂、延光阁、旸谷书屋和爱莲窝。

       世纶堂

       面阔三间,前有通廊,正面是落地长窗。此堂为住宅前厅,堂名为文震孟所起。《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在中书省为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文徵明54岁时,曾由苏州巡抚李克成推举为贡生,到北京参加吏部考试,取为优等,授职“翰林院待诏”,待诏之职,执掌内朝起草诏书。文震孟在明天启二年(1622)“殿试第一”,授修撰之职,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被称为“世掌丝纶”,此堂颇有文氏遗风。

       堂前有天井和石库门砖雕门楼,门楼底部莲花座,顶部饰有万年青图案,南面门额经纶化育四字,北面门额执义秉德四字,均是道光癸卯(1843年)夏日郭丰所书。

       东莱草堂

       东莱草堂是住宅的正厅,进深四椽(内四界)外接卷棚轩廊,是主人会客、举行重要仪式之所。艺圃第三代园主姜埰是山东莱阳人,侨居苏州,为表示不忘本,故取此名。草堂正对的砖雕门楼上刻有刚健中正四字,正是艺圃前三任园主生平行为的写照。

       馎饦斋

      馎饦是山东一种用面粉做成的饼,也是表达思乡之情,此处自成小院,宁静安逸,是书房。书房一侧则是内室,是园主和家眷的起居之处。

       和馎饦斋类似,园中还有一处小轩名思嗜轩,原先是姜埰种植枣树的地方,他的儿子姜实节为了纪念父亲,便专门建了一处房屋。

      博雅堂

      是园中的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八架九檩。堂内梁柱等为明代之物,月梁上有明代的山雾云雕,四只步柱脚下埋有复盆,上加扁圆木鼓。柱上均装饰纱帽,故又俗称“纱帽厅”。此堂在清初为姜氏艺圃中的念祖堂,也是袁祖庚的醉颖堂、文震孟时之世纶堂旧址。

       念祖堂整个建筑临池而造,靠石条支撑着半伸向水面。取《诗经·大雅》“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之意。“念祖堂者,卿墅先生之居也。先生家莱阳,侨寓吴门,不忘其本,故名堂以识之。”抱柱两侧楹联: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鸥晴晖,三万顷湖裁一角;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

       延光阁

      临水而筑,座北朝南,面阔五间,宽15.4米,进深6.3米,硬山式,卷棚顶。面水置有和合窗,窗下是栏杆、裙板。是园中极佳的观景点,现改为茶室。为袁祖庚时期建筑,后于七襄公所时再建。延光之名取自阮籍《大人先生传》中“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寓意延年益寿。阁东西两侧连以厢房,东厢名“旸谷书堂”,西厢名“思敬居”。

       旸谷书屋

      位于延光阁东,“旸谷”是古代传说中的日出之处,此处原是姜埰长子安节读书讲学的学堂。取自《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卷棚顶、硬山造建筑。

     爱莲窝 

      位于旸谷书屋以南,取自宋人周敦颐《爱莲说》,与旸谷书屋一起同是姜埰长子安节读书讲学之所。

       池南以山景为主,临池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石径。池之东有乳鱼亭,是明代遗构。园之西南,过了响月廊,又有一组似有通幽之感的建筑,包括香草居、鹤柴轩、南斋等。

      乳鱼亭

      乳鱼亭位于艺圃东南部,西临水池,明代遗构。清汪琬《艺圃十咏·乳鱼亭》有诗云:“碧流滟方塘,傀槛得幽趣。无风莲叶摇,知有游鳞聚。翡翠忽成双,撇波来复去。”王士祯在《艺圃杂咏》诗里说“幽人知鱼乐”,“宛有江湖意”。有庄子濠梁观鱼之深蕴。乳鱼即幼鱼,当时明朝已亡,观乳而罢钓,思故国而不出仕,通过园林艺术表现遗民思想,在苏州园林中并不多见。

      亭为方形攒尖顶,高3.05米,边长3.32米。其木构部分相当奇特,亭中有十柱十二斗拱,临池一面中间没有立柱,便于观赏水景。在转角斗拱间,又置有四十五度角的月梁,天花板又以四个散斗承托。在斗拱、月梁、枋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独到的夔龙纹饰。亭东南水湾上架一明代平弧形三跨石梁桥,名乳鱼桥。

      响月廊

      位于池西,面池傍山,长约15米,南北走向。一侧傍墙,一侧临水,临水面设木坐槛。廊中有一半亭将其分为南北两段。响同“享”,享受月光之景之意。

      浴鸥

      走过三折曲桥渡香桥,就是浴鸥小院,位于园中西南角,由芹庐小院建筑群组成。其中南北相对为两座小厅,西侧有小室通联,合称芹庐。两座厅结构、尺度相似,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北为香草居,沿用文氏药圃旧名;南为南斋,沿用姜氏旧名。后部小室坐西朝东,沿用姜氏旧名鹤柴,三者合围成的天井长6.5米,阔5.4米,植有一棵白皮松。

       香草居因院内种植香草而名。香草比喻忠贞之士,王逸《离骚序》有《离骚》之文,香草以配忠贞之句。鹤柴出于王维辋川山庄典故,为旧时园主人养鹤之所,南斋为姜埰次子实节读书处。

       艺圃保存了明代园林的风格、布局和造园手法,以简练疏朗、自然质朴取胜,构筑精巧,园景幽致,可称明代住宅园林中的佳作,由密到疏、由疏到密,艺圃的建筑布局堪称完美,且为文震孟等名人故居所在,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刘敦桢教授在《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评价:“布局简练开朗,池岸低平,水面集中,无壅塞局促之感,风格自然朴质,较多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规制,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