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99)------仙都黄帝祠
仙都,位于浙江省缙云县,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划丽水之北部、永康之南部,置一新县,即“以山名县”,也就是以山名作为县名,这就是“缙云县”之来历。
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缙云山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炼丹于此。”谢灵运曾在《名山记》载:缙云山, 旁有孤石, 屹然干云,高二百丈, 三面临水, 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 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 远而视之, 步虚居其下。……中岩上有峰, 高数十丈, 或如莲花, 或如羊角, 古老云:‘黄帝炼丹于此。’缙云仙都,古称缙云山,道教圣典中称仙都为“玄都祈仙洞天”,位列“三十六洞天"的第二十九位。仙都与黄山、庐山,并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天子都。
缙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号名。缙云仙都,史书记载为轩辕黄帝铸鼎觞百神和驾龙升天的地方。据历史记载,黄帝祠宇原名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至咸康年间(326-342年),盛于唐宋,其后屡有兴废,是江南百姓和地方政府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也是有史载以来,江南人民最早祭祀始祖黄帝的祭祖建筑。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正义》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又曰帝轩氏。”黄帝统一中原各部落,奠定华夏,肇造文明,以土德称王,故称黄帝,后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据史料记载,祭祀黄帝的传统可追溯到西汉。汉代在缙云就已有了封禅仪典。北宋《大平御览》引汉郭宪《洞冥记》云:“太初三年(即公元前102)东方朔从西那汗国还汉,得风声木十枚九尺,大如指,真可爱。缙云封禅之时,许贡其木为车辇之用……缙云之世,此树生于河阁间也”。古代天子封禅、江南一带的人们祭拜黄帝都在仙都苍龙峡口的鼎湖峰脚下。晋代(公元330—334),在此建“缙云堂”,作为祭拜黄帝的场所。唐天宝年间(公元648)地方官员奉旨扩建,改名“黄帝祠宇”,时李白从叔、小篆书法家李阳冰任缙云县令,亲书“黄帝祠宇”碑,并把民间族祭上升为官府祭祀,每到重阳节官民共祭,香火兴盛,作为祭拜轩辕氏的场所。宋代时,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派大臣到缙云仙都祭祀黄帝,天禧四年(公元1020),宋真宗派员到仙都祭黄帝时还投放了信物金龙玉简,此金龙,为雌雄两条。1996年6月在仙都金龙洞中出土,龙长17.25厘米,四足,属鎏金铜龙。后地方官员将李阳冰《黄帝祠宇》碑,辇置移县邑孔庙中,庆历四年(1044)县尉毛维瞻于碑阴刻《处州缙云县新修文宣王庙记》,把祭黄帝和祭孔结合起来。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下诏,赐改“黄帝祠宇”为“玉虚宫”。清顺治年间,玉虚宫毁于战火。1998年,“黄帝祠宇”在缙云县人民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得以重修,而且当地又恢复了黄帝祭典的传统,每年有两祭,分为重阳公祭和清明民祭,其中公祭由政府主办,民祭则由政协组织实施。至此,作为南方黄帝文化的中心,缙云仙都与陕西的黄帝陵形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
仙都景区总面积5.23平方公里,由鼎湖峰、小赤壁、仙都观、倪翁洞、朱潭山等五大景点组成。其中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天下第一祠”黄帝祠宇就在鼎湖峰景区内。
鼎湖峰是仙都的第一标志,又称天柱峰,其形状宛若春笋拔地而起,高170.8米,直插云霄,素有“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的美誉。鼎湖峰形成于1.6亿年前,因火山喷发堆积的流纹岩形成的台地,又经地质外力作用而抬高。峰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中有天然小湖,大旱不竭,称鼎湖。白居易有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唐诗人曹唐《仙都即景》云:“黄帝登真处,青青不纪年。孤峰应碍日,一柱自擎天。石上常栖鹤,云间若有仙。鼎湖看不见,零落数枝莲。“
鼎湖峰以其美妙的山水风光被称誉为“天然摄影棚”,《阿诗玛》、《仙剑奇侠传》、《天龙八部》、《汉武大帝》、《大旗英雄传》、《花千骨》、《雪中悍刀行》、《轩辕剑》、《笑傲江湖》等四百多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外景。
板堰矴步桥
仙都石梁桥群位于仙都好溪沿线,由板堰矴步桥、鼎湖峰矴步桥和练溪矴步桥三桥组成,是一种用凝灰岩石构筑的低水位梁桥,俗称“过水明梁”。其中板堰矴步桥在板堰村西,横跨好溪,东西走向,为75孔低水位单梁凝灰岩石板梁桥。据《沈氏宗谱》载:“道光戊子(1828年)建,1997年再重修。”桥长115米,宽0.6米,高0.8米。桥面条石长约1.25-1.75米、宽0.6米、厚0.12-0.17米。倒梯形条石直立为柱墩,柱头采用双向倒燕尾榫卯,上铺石板,柱墩背水面用条石斜撑。块石砌筑拦溪作低坝,石齿根部嵌入石坝稳固。
矴步桥构造合理,利用拱形力学原理和燕尾榫卯构造,是自然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每天这里的“牵牛过桥表演”已经称为仙都的网红打卡胜地。
来自网页
来自网页
黄帝祠宇
唐天宝七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为黄帝祠宇,北宋治平年间敕改为玉虚宫,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拥有建筑24座。1998年重建后,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有驭龙亭、宫门、轩辕殿、缙云堂、怀祖堂、腾龙阁、游龙轩等组成。朝祖亭东侧还建有上山索道可以到达峰顶。
宫门
驭龙亭是祠宇中轴线上的第一道建筑,亭前湖水碧绿,锦鲤游跃自在;亭北侧就是高耸入云的天下第一笋。从驭龙亭一侧而上,是高大的宫门台阶,台阶正中是一幅“龙腾中华”的汉白玉浮雕。浮雕正中的游龙,被设计成一幅中国地图的形状。
沿台阶而上,庄严的宫门迎面入眼,正值祭典前夕,地上铺着黄色的步毯,四周和台阶两侧布置着黄色的菊花,凸显的黄帝祠宇的更加庄严和肃穆。宫门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三间,柱头、转角施斗栱,补间为人字形斗栱支撑。明间悬挂“黄帝祠宇”蓝底金字篆书竖匾,明间两侧抱柱联:黄钟大吕丰碑,祠雄南北;帝业鸿图华夏,宇冠古今。次间角柱楹联:拓土开疆,大海于斯常叹小;经天纬地,高山至此不称尊。这是对黄帝丰功伟绩的赞誉。
李阳冰碑刻
宫门前的小广场两侧,有一块石碑,上刻有“黄帝祠宇”四个篆书大字,为清代旧拓重刻,原碑为李阳冰撰写,高7尺三寸,广四尺五寸,长二尺二三四分不等。祠字上还有颜真卿撰“丹杨葛蒙勒石”六字。咸通八年(867)袁骘撰、云游子书《唐仙都山黄帝祠宇堂碑》以后,朝廷主事者将神品、黄帝祠宇碑从仙都移送到缙云县邑孔庙大成殿内,每年与祭孔一起,让人参拜。北宋庆历四年(1044)县尉毛维瞻于碑阴刻《处州缙云县新修文宣王庙记》,以达永久。原碑仅存下部,藏城隍山观音殿内。
轩辕殿
跨过宫门,高高的月台之上就是重檐翘角的楼台建筑,上层为歇山顶,下层为庑殿顶,大殿面阔五间,明间辟门,殿前设有围廊,下层檐出檐深远,一层明间额枋上悬挂“轩辕殿”横匾,二层正中檐下悬挂有“天下第一祠”竖匾。大殿两侧有对称廊庑,黄色步毯、青色殿顶使得色调对比强烈,更加显得庄严肃穆。
大殿内部,供奉高达十几米的轩辕黄帝塑像。黄帝头戴冠冕,身穿华服,双手执笏板,双目注视远方,彰显出一代人文始祖的非凡风范。塑像两侧,画壁上方挂有两块牌匾,右为“人文始祖”;左为“北陵南祠”。大殿背面一层额枋悬挂“龙举云兴“横匾。
缙云堂
穿过轩辕殿就是缙云堂,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堂中正中立有轩辕黄帝升平巡天图石雕,四周置有从轩辕黄帝到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石碑,碑上刻有每一位帝王的半身像和相关史料介绍。堂后明间额枋上悬挂“五云腾归“横匾。
怀祖堂
位于最后一进院,两侧各有一条游廊,分别连接两层楼阁式的游龙轩和龙腾阁。怀祖堂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堂前设有围廊。二层檐和一层檐下分别悬挂“怀祖堂”竖匾和“昭穆有序”横匾。次间和稍间的棂窗上,嵌有“寻根问祖”四个大字。明间外廊立柱上对联:骨肉同根,万代宗源十四姓;山河错络,九州脉系一条龙。
堂中展示一幅树枝形状的帝祠寻根图。百家姓的根都是从伏羲(风)、黄帝(姬)、神农炎帝(姜)、尧(祁)等中华民族先祖中,传承演化而来。殿内有联:“不管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禇卫,百姓万家,入斯祠寻始祖;无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幽营,五洲四海,来此处问根源”。
怀祖堂的北侧有朝祖亭,一侧还建有上山索道直达峰顶。
2011年,黄帝祭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壬寅(2022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4日在这里举行,祭典以“四海同心祭始祖,‘两个先行’启华章”为主题,仪程为长号鸣天、击鼓撞钟、敬上高香、敬献花篮、敬献美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高唱颂歌、乐舞告祭等9项。
鼎湖峰矴步桥
位于鼎湖峰前,建于清代,横跨好溪,南北走向,长77米,宽0.77米,高0.8米。44孔,每孔用两块条石并列铺设,架在直立的墩石上。
小赤壁
小赤壁,古时又名白岩。下洋村临好溪一面绝壁陡峭,东西横亘约650米,高约60米,崖壁赫白相间,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称小赤壁。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
小赤壁临溪壁立,“白岩潭“于其前,曾传有人在潭内摸到”白岩潭“石刻,为赤乌二年(239年)题记。现存题记中,有宋代3处、明代3处、清代1处、民国1处、现代4处,待考3处,共15处。其中有明代邑令龚庭宾署名印海”小赤壁“题刻。
小赤壁一带,溪中有岛,岛中有湖,有小蓬莱、八仙亭、云关、龙耕路、丹室、会仙亭、大肚岩等景点。
云关
云关,俗名合掌岩、合掌洞。八仙亭北,一爿巨岩滑塌后与峭壁相倚,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洞内壁平如刀削,洞阔约六十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最宜游人小憩。南侧峭壁上有明代印海“云关”摩崖,北侧有现代王金山“赤壁云关”摩崖。相传黄帝升天时,洞南阳光灿烂而洞北云雾缭绕,由此异景常呈,故古人称之“云关”。
龙耕路
小赤壁悬崖峭壁上横亘着天然石廊,长约四百米,宽一至三米,高二至三米,高出水面数十米。崖壁原为凝灰岩质,历经千万年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渐成此石廊。相传东汉刘秀称帝前,被王莽军追杀至此,前临深渊、绝壁,后迫追兵,危急间有一金龙跃出好溪,在陡壁上横耕石廊一条,使之脱险,因名龙耕路。
来自网页
仙榜岩
小赤壁上分布着许多如蝌蚪状的天书,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而斑驳脱落,似字非字,似文非文,难以辨读,人们以为这是仙人所写的榜文,故取名仙人榜,并把张贴仙榜的崖壁称作仙榜岩。崖壁上多历代题刻,现存摩崖石刻八处,南宋著名诗人王埴《小蓬莱歌》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游仙都峰记》,均以长著称。
王埴《小蓬莱歌》
明代邑令龚庭宾署名印海”小赤壁“
袁枚《游仙都峰记》
大肚岩
小赤壁东北端崖嶂矗立,围径近百米,高五十五米,头畸小而肚大如鼓,因名之。岩上有千万年的棕黑色尾状水痕,酷似农家蓑衣下摆,故又名雨蓑岩。
来自网页
明代御史樊献科曾赞小赤壁云:“削壁入云天,凌空几岁年。石桥藏野艇,幽谷泻飞泉。洞隐诸峰合,林荫一鹤眠。草堂归路近,明月半溪烟。”
小赤壁的矴步桥
神州佛音(399)------仙都黄帝祠
神州佛音(399)------仙都黄帝祠
仙都,位于浙江省缙云县,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划丽水之北部、永康之南部,置一新县,即“以山名县”,也就是以山名作为县名,这就是“缙云县”之来历。
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缙云山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炼丹于此。”谢灵运曾在《名山记》载:缙云山, 旁有孤石, 屹然干云,高二百丈, 三面临水, 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 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 远而视之, 步虚居其下。……中岩上有峰, 高数十丈, 或如莲花, 或如羊角, 古老云:‘黄帝炼丹于此。’缙云仙都,古称缙云山,道教圣典中称仙都为“玄都祈仙洞天”,位列“三十六洞天"的第二十九位。仙都与黄山、庐山,并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天子都。
缙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号名。缙云仙都,史书记载为轩辕黄帝铸鼎觞百神和驾龙升天的地方。据历史记载,黄帝祠宇原名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至咸康年间(326-342年),盛于唐宋,其后屡有兴废,是江南百姓和地方政府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也是有史载以来,江南人民最早祭祀始祖黄帝的祭祖建筑。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正义》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又曰帝轩氏。”黄帝统一中原各部落,奠定华夏,肇造文明,以土德称王,故称黄帝,后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据史料记载,祭祀黄帝的传统可追溯到西汉。汉代在缙云就已有了封禅仪典。北宋《大平御览》引汉郭宪《洞冥记》云:“太初三年(即公元前102)东方朔从西那汗国还汉,得风声木十枚九尺,大如指,真可爱。缙云封禅之时,许贡其木为车辇之用……缙云之世,此树生于河阁间也”。古代天子封禅、江南一带的人们祭拜黄帝都在仙都苍龙峡口的鼎湖峰脚下。晋代(公元330—334),在此建“缙云堂”,作为祭拜黄帝的场所。唐天宝年间(公元648)地方官员奉旨扩建,改名“黄帝祠宇”,时李白从叔、小篆书法家李阳冰任缙云县令,亲书“黄帝祠宇”碑,并把民间族祭上升为官府祭祀,每到重阳节官民共祭,香火兴盛,作为祭拜轩辕氏的场所。宋代时,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派大臣到缙云仙都祭祀黄帝,天禧四年(公元1020),宋真宗派员到仙都祭黄帝时还投放了信物金龙玉简,此金龙,为雌雄两条。1996年6月在仙都金龙洞中出土,龙长17.25厘米,四足,属鎏金铜龙。后地方官员将李阳冰《黄帝祠宇》碑,辇置移县邑孔庙中,庆历四年(1044)县尉毛维瞻于碑阴刻《处州缙云县新修文宣王庙记》,把祭黄帝和祭孔结合起来。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下诏,赐改“黄帝祠宇”为“玉虚宫”。清顺治年间,玉虚宫毁于战火。1998年,“黄帝祠宇”在缙云县人民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得以重修,而且当地又恢复了黄帝祭典的传统,每年有两祭,分为重阳公祭和清明民祭,其中公祭由政府主办,民祭则由政协组织实施。至此,作为南方黄帝文化的中心,缙云仙都与陕西的黄帝陵形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
仙都景区总面积5.23平方公里,由鼎湖峰、小赤壁、仙都观、倪翁洞、朱潭山等五大景点组成。其中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天下第一祠”黄帝祠宇就在鼎湖峰景区内。
鼎湖峰是仙都的第一标志,又称天柱峰,其形状宛若春笋拔地而起,高170.8米,直插云霄,素有“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的美誉。鼎湖峰形成于1.6亿年前,因火山喷发堆积的流纹岩形成的台地,又经地质外力作用而抬高。峰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中有天然小湖,大旱不竭,称鼎湖。白居易有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唐诗人曹唐《仙都即景》云:“黄帝登真处,青青不纪年。孤峰应碍日,一柱自擎天。石上常栖鹤,云间若有仙。鼎湖看不见,零落数枝莲。“
鼎湖峰以其美妙的山水风光被称誉为“天然摄影棚”,《阿诗玛》、《仙剑奇侠传》、《天龙八部》、《汉武大帝》、《大旗英雄传》、《花千骨》、《雪中悍刀行》、《轩辕剑》、《笑傲江湖》等四百多部影视作品在此拍摄外景。
板堰矴步桥
仙都石梁桥群位于仙都好溪沿线,由板堰矴步桥、鼎湖峰矴步桥和练溪矴步桥三桥组成,是一种用凝灰岩石构筑的低水位梁桥,俗称“过水明梁”。其中板堰矴步桥在板堰村西,横跨好溪,东西走向,为75孔低水位单梁凝灰岩石板梁桥。据《沈氏宗谱》载:“道光戊子(1828年)建,1997年再重修。”桥长115米,宽0.6米,高0.8米。桥面条石长约1.25-1.75米、宽0.6米、厚0.12-0.17米。倒梯形条石直立为柱墩,柱头采用双向倒燕尾榫卯,上铺石板,柱墩背水面用条石斜撑。块石砌筑拦溪作低坝,石齿根部嵌入石坝稳固。
矴步桥构造合理,利用拱形力学原理和燕尾榫卯构造,是自然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每天这里的“牵牛过桥表演”已经称为仙都的网红打卡胜地。
黄帝祠宇
唐天宝七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为黄帝祠宇,北宋治平年间敕改为玉虚宫,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拥有建筑24座。1998年重建后,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有驭龙亭、宫门、轩辕殿、缙云堂、怀祖堂、腾龙阁、游龙轩等组成。朝祖亭东侧还建有上山索道可以到达峰顶。
宫门
驭龙亭是祠宇中轴线上的第一道建筑,亭前湖水碧绿,锦鲤游跃自在;亭北侧就是高耸入云的天下第一笋。从驭龙亭一侧而上,是高大的宫门台阶,台阶正中是一幅“龙腾中华”的汉白玉浮雕。浮雕正中的游龙,被设计成一幅中国地图的形状。
沿台阶而上,庄严的宫门迎面入眼,正值祭典前夕,地上铺着黄色的步毯,四周和台阶两侧布置着黄色的菊花,凸显的黄帝祠宇的更加庄严和肃穆。宫门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三间,柱头、转角施斗栱,补间为人字形斗栱支撑。明间悬挂“黄帝祠宇”蓝底金字篆书竖匾,明间两侧抱柱联:黄钟大吕丰碑,祠雄南北;帝业鸿图华夏,宇冠古今。次间角柱楹联:拓土开疆,大海于斯常叹小;经天纬地,高山至此不称尊。这是对黄帝丰功伟绩的赞誉。
李阳冰碑刻
宫门前的小广场两侧,有一块石碑,上刻有“黄帝祠宇”四个篆书大字,为清代旧拓重刻,原碑为李阳冰撰写,高7尺三寸,广四尺五寸,长二尺二三四分不等。祠字上还有颜真卿撰“丹杨葛蒙勒石”六字。咸通八年(867)袁骘撰、云游子书《唐仙都山黄帝祠宇堂碑》以后,朝廷主事者将神品、黄帝祠宇碑从仙都移送到缙云县邑孔庙大成殿内,每年与祭孔一起,让人参拜。北宋庆历四年(1044)县尉毛维瞻于碑阴刻《处州缙云县新修文宣王庙记》,以达永久。原碑仅存下部,藏城隍山观音殿内。
轩辕殿
跨过宫门,高高的月台之上就是重檐翘角的楼台建筑,上层为歇山顶,下层为庑殿顶,大殿面阔五间,明间辟门,殿前设有围廊,下层檐出檐深远,一层明间额枋上悬挂“轩辕殿”横匾,二层正中檐下悬挂有“天下第一祠”竖匾。大殿两侧有对称廊庑,黄色步毯、青色殿顶使得色调对比强烈,更加显得庄严肃穆。
大殿内部,供奉高达十几米的轩辕黄帝塑像。黄帝头戴冠冕,身穿华服,双手执笏板,双目注视远方,彰显出一代人文始祖的非凡风范。塑像两侧,画壁上方挂有两块牌匾,右为“人文始祖”;左为“北陵南祠”。大殿背面一层额枋悬挂“龙举云兴“横匾。
缙云堂
穿过轩辕殿就是缙云堂,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堂中正中立有轩辕黄帝升平巡天图石雕,四周置有从轩辕黄帝到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石碑,碑上刻有每一位帝王的半身像和相关史料介绍。堂后明间额枋上悬挂“五云腾归“横匾。
怀祖堂
位于最后一进院,两侧各有一条游廊,分别连接两层楼阁式的游龙轩和龙腾阁。怀祖堂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堂前设有围廊。二层檐和一层檐下分别悬挂“怀祖堂”竖匾和“昭穆有序”横匾。次间和稍间的棂窗上,嵌有“寻根问祖”四个大字。明间外廊立柱上对联:骨肉同根,万代宗源十四姓;山河错络,九州脉系一条龙。
堂中展示一幅树枝形状的帝祠寻根图。百家姓的根都是从伏羲(风)、黄帝(姬)、神农炎帝(姜)、尧(祁)等中华民族先祖中,传承演化而来。殿内有联:“不管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禇卫,百姓万家,入斯祠寻始祖;无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幽营,五洲四海,来此处问根源”。
怀祖堂的北侧有朝祖亭,一侧还建有上山索道直达峰顶。
2011年,黄帝祭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壬寅(2022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4日在这里举行,祭典以“四海同心祭始祖,‘两个先行’启华章”为主题,仪程为长号鸣天、击鼓撞钟、敬上高香、敬献花篮、敬献美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高唱颂歌、乐舞告祭等9项。
鼎湖峰矴步桥
位于鼎湖峰前,建于清代,横跨好溪,南北走向,长77米,宽0.77米,高0.8米。44孔,每孔用两块条石并列铺设,架在直立的墩石上。
小赤壁
小赤壁,古时又名白岩。下洋村临好溪一面绝壁陡峭,东西横亘约650米,高约60米,崖壁赫白相间,远望犹如焰火烧过,酷似长江赤壁,因规模较小,故称小赤壁。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绝壁奇观。
小赤壁临溪壁立,“白岩潭“于其前,曾传有人在潭内摸到”白岩潭“石刻,为赤乌二年(239年)题记。现存题记中,有宋代3处、明代3处、清代1处、民国1处、现代4处,待考3处,共15处。其中有明代邑令龚庭宾署名印海”小赤壁“题刻。
小赤壁一带,溪中有岛,岛中有湖,有小蓬莱、八仙亭、云关、龙耕路、丹室、会仙亭、大肚岩等景点。
云关
云关,俗名合掌岩、合掌洞。八仙亭北,一爿巨岩滑塌后与峭壁相倚,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洞内壁平如刀削,洞阔约六十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最宜游人小憩。南侧峭壁上有明代印海“云关”摩崖,北侧有现代王金山“赤壁云关”摩崖。相传黄帝升天时,洞南阳光灿烂而洞北云雾缭绕,由此异景常呈,故古人称之“云关”。
龙耕路
小赤壁悬崖峭壁上横亘着天然石廊,长约四百米,宽一至三米,高二至三米,高出水面数十米。崖壁原为凝灰岩质,历经千万年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渐成此石廊。相传东汉刘秀称帝前,被王莽军追杀至此,前临深渊、绝壁,后迫追兵,危急间有一金龙跃出好溪,在陡壁上横耕石廊一条,使之脱险,因名龙耕路。
仙榜岩
小赤壁上分布着许多如蝌蚪状的天书,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而斑驳脱落,似字非字,似文非文,难以辨读,人们以为这是仙人所写的榜文,故取名仙人榜,并把张贴仙榜的崖壁称作仙榜岩。崖壁上多历代题刻,现存摩崖石刻八处,南宋著名诗人王埴《小蓬莱歌》和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游仙都峰记》,均以长著称。
大肚岩
小赤壁东北端崖嶂矗立,围径近百米,高五十五米,头畸小而肚大如鼓,因名之。岩上有千万年的棕黑色尾状水痕,酷似农家蓑衣下摆,故又名雨蓑岩。
明代御史樊献科曾赞小赤壁云:“削壁入云天,凌空几岁年。石桥藏野艇,幽谷泻飞泉。洞隐诸峰合,林荫一鹤眠。草堂归路近,明月半溪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