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55)------铜川大香山寺

标签:
旅游佛学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355)------铜川大香山寺
大香山寺位于铜川耀州区北部庙湾镇境内,距城区45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八小佛教名山之一。“肇於符秦,成于姚秦”,至南北朝和隋唐为佛教圣地,是禅、教、律、密、净五宗同修的观音真身道场,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又据雪城大德言“素有普陀、香山、布达拉宫三足鼎立的观音示化道场称誉”。
香山,平均海拔1415米,因东、西、中三峰耸立,形似一座笔架,横贯天空,古称三石山,后曾易名为天宝峰。清代《重修香山寺碑记》赞曰:“三峰耸翠,巍焕射入云间;碧色秀气,隐若寓于群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香山寺,始称香山,沿用至今。
东晋初,香山始设寺院。前秦建元七年(371),姚苌起兵北地,自称秦王,于香山附近建秦王殿、魏王楼、校兵场等。据《龙泉寺常住地记》载:“苻秦时,寺之五丈悬崖之上,盘旋一龙形,口吐清泉,浑如玉液,自空而下,昼夜倾泻……故寺得名焉”,故名“龙泉寺”。龙泉寺遗址位于香山东峰北面约2.5公里处的石崖之下,今泻泉尚存。可见,香山建寺的记载符秦已始。
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敕建胜果院于中峰,并建白雀寺、龙泉寺、永善堂、准提道院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正式命名为香山寺。咸丰年间又于中峰崎峰洞前建铁瓦殿三间,修石蹬五百级。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蒙佑愈疾,因题宣慈昭佑匾额,以答菩萨宏思。”光绪时,“宗亮和尚继之于后,创建十方丛林,凡圣同居,大做佛事。”宗亮和尚历十五载经营,开坛传戒,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十月十五过大会两次,延续至今。民国初,香山寺规模宏大,经历代高僧大德弘法葺修,逐步形成了以姚峪村的白雀寺、樊家沟的青龙寺、苍龙岭的永善堂、东峰的灵官阁、中峰的圣果院、崎峰洞、准提禅院、西峰的同善堂等为主体的佛教建筑群,称为“香山八大丛林。”
据王世泰等人在《回忆红二十六军红二团》一文中回忆:“寺内,广厦千间,建筑宏伟,雕梁画栋,精巧别致,回廊曲折,幽静古朴。四周苍松翠柏覆盖,怪石突兀峭立,山径崎岖蜿蜒,地形险峻独特。是陕西甘两省闻名遐迩的古迹。庙中和尚千人,尼姑数十,庙产达十万亩之多,贮有大批的粮食和物质”。后毁于民国九年(1920)大火和后续的兵火之灾。1989时,中峰正殿破损,崎峰洞内仅存石桌及菩萨坐台,并有砖窑6孔、瓦房16间。中峰之阴有僧人墓塔3座;西峰仅存殿宇3间及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修西峰碑记》和门额石刻;东峰仅留残破山门。在正知、正竖两位大和尚的不懈努力下,特别是正竖大和尚任主持方丈以来,陆续兴建了庄王殿、法王楼、贵宾楼、文殊阁、香积厨、永善堂、接引亭、钟楼、鼓楼;再塑献殿檀木千手千眼菩萨金身、重塑真身洞菩萨肉身像,佛事活动也逐步恢复起来。
今天,大香山寺形成中峰以大雄宝殿和观音肉身殿为核心,西峰以同善寺为核心,东峰以文殊阁为核心的寺庙格局。每年的香山庙会,香火隆盛,成为登山拜佛者云集的观音示化圣地。
民国三十二年寂园居士康寄遥《陕西耀县大香山志序》载:“观音菩萨,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号正法明。为度众生,垂形九界,寻声救苦,随类现身。尘尘刹刹,方便示寂,神妙莫测,宁有定处。然在中国,最著称者,南海普陀,全国景仰,推为四大名山之一。菩萨应化,据山志载,在梁贞明时。在陕西者,首推终南五台。菩萨应化,依五台记,在隋仁寿时。而其为社会一般所崇信,传之戏曲,表于歌谣,海内共仰,南北同赞者,则耀县香山也。菩萨应化,相传在六朝北魏时,唐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曾记此事。宣公为律宗开祖,道德高尚,著作等身,曾感天人送供,则其所传,当可凭信。然则香山之观音道场,可与普陀洛伽,及终南五台,同为法界之胜地名区,甚彰彰也。且观音应现,形亦不一,或一面二臂,或四臂,或千手千眼,或十一面,广如千光眼秘密法经、大悲陀罗尼经、不空绢索经、供养仪轨经等所说。而其现童男女身,则法华普门品、楞严园通章,亦详说之。故知香山菩萨,应化童女,与佛说契经,乃相符无间也。昔者释迦如来,成正觉时,三叹奇哉,而谓大地众生,皆有如来之智慧德相,乃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是知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故古德尝言,惟心净土,自性弥陀,依此当知,观音不离自性,香山不出一心。若人人常念恭敬礼拜观音,且以观音大悲之心为心,则人类将观音慈悲化。自可化凶残为慈祥;化嗔恚为欢喜;化刀兵为玉帛;化杀器为轮宝;化战区为道场;化兵舰为慈航。不但人人阿弥陀,家家观世音,且尽大地,皆成香山;五浊秽气,皆成梅檀香云;流血积尸之大洋,俱成香水海矣。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净名云,心净则国土净。则知现世大劫,共业所感,转移净化,全在人心一念而已。盖观世音普门示现,乃欲救苦救难,度尽众生,其能否感应道交,全视行人之能否常念恭敬耳。经云,无刹不现身,则固不仅在香山,而香山亦其功德之聚也。甚望凡读香山志者,均应感菩萨之大恩大德,而思有以酬报之,且供养礼拜赞颂,以期福慧俱增。则转染成净,娑婆即是莲邦;逢凶化吉,枭獍亦成麟凤,意中事也。故读此志者,未可与其他山志并论,而仅认为游山问水,探幽寻胜已也。侯雄观居士,编香山志成,将付印流布,嘱余为序,谨略表观音菩萨之本迹感应功德,而述其感想如此。”
中峰
香山祖塔
2011年7月31日落成,有前任主持方丈正竖法师灵骨入塔,塔铭:“补怛洛伽,三峰拥翠;山鸣通幽,日昭花映;恒公应迹,广宣教化;师嗣遗踪,风雨无逮;二十余载,广盈伽蓝;续焰扶教,棒喝双举;钟鼓交参,音嚇遐迩;禅振宗风,五湖四海;四众归仰,如日中天;┈”
墓塔林
祖堂南侧还有正知禅师灵塔以及三座遗存僧人墓塔。遗存墓塔三座,两座为六角形密檐式塔,一座为四边形单层塔,自东向西依次为天衣禅师墓塔、光绪三十一年墓塔和佚名塔。天衣禅师墓塔,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其西北面和东南面各镶嵌有石刻“天衣禅师墓志铭记”和“天衣禅师神位碑”。墓志铭记,碑文楷书14行,满行22字,记载禅师出家修行及生卒年月。
观世音菩萨本迹图
山门前有南北向的画壁一幅,绘有长幅“观世音菩萨本迹图”,据陕西耀县《大香山志》载:传说香山寺为妙善王之三女,妙善公主修行之地。昔日妙善公主因婚姻不满而出家于四川遂宁白雀寺,庄王曾屡诏不归,后有火烧白雀寺的传说。以后庄王染疾求医,处方要亲人手眼,公主遂舍自己的手眼,疗愈庄王疾病,故敕封公主为“千手千眼活菩萨”,即今香山寺所供的菩萨,故舞台有香山还愿一剧的流传。
《观世音菩萨本迹图》依据《耀县志》、《香山志》、民间传说及有关资料创作,主要描绘观世音菩萨降生、出家、成道等传奇历程。全部分为十二个场景“琉璃寻母公主降生;立志向佛婉辞避婚;庄王施难观音梅开;白雀出家历经磨难;火焚白雀庄王造恶;演示因果黑虎救驾;灵山朝觐地府度生;龙虎挡道再试道心;舍身救父公主成道;诚心忏悔蒙发菩提;香山还愿 率众归佛;观音常住普渡众生。”
大雄宝殿
沿台阶而上,经山门,穿过庄王殿,就来到中峰的核心,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也称大悲殿,观音肉身宝殿。以大雄宝殿为核心的建筑群,古称圣果院,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后因山峰坠石毁瓦,清咸丰间,景、郭、樊三母捐资铸铁瓦3000页,创修铁瓦殿三间,建500石台阶。殿前曾有一匾,为同治元年(1862)慈禧太后病愈还愿时题写,曰“宣慈昭佑。”民国9年(1920),东山门不慎失火,使这里的古建筑群化为灰烬。
大雄宝殿座北朝南,面阔7间,进深5间,通高15米,重檐歇山顶,建在悬崖绝壁之上的月台之上。殿前是黑虎广场,相传当年护法神化身黑虎救妙善公主脱离火海。站在殿前黑虎广场,可以远眺西峰的同善寺,山峰高耸,寺庙巍峨,颇似众星捧月。檐下高悬横匾:观世肉身宝殿,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坐像、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和持莲观音像。
崎峰洞
大雄宝殿正中佛坛背面就是崎峰洞,亦名正果洞、真身洞,传为妙善公主坐化处。崎峰洞为一个天然喇叭型洞穴,洞内供奉有持净瓶观音石塑立像,观音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满饰,一手持净瓶,一手施说法印。
大殿内西侧还有一天然菩提洞,洞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血舍利和康萨仁波切发舍利。
碑廊
大殿一侧,修有碑廊,存有寺庙遗存的碑刻数通以及新立功德碑刻,其中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香山寺翻修庙宇碑记》、清乾隆六十年(1795)《严禁佃户抗租当卖香山庙地告示碑》、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香山道路碑》等。
还愿黑槐
位于大香山寺黑虎广场一侧,相传是慈禧太后亲手种植。当年慈禧太后为躲避“八国联军”追赶,逃至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因水土不服身患疾病,当晚梦见大香山寺的菩萨亲临为她治病,第二天早晨起身病状痊愈,决定来大香山寺还愿,亲手种植的这颗槐树,被后人称为"还愿黑槐"。
九龙柏
黑虎广场沿下山通道东侧,有一片明志竹,为寺庙中法师们所种的竹子,特意种竹明志。竹林中有龙井一口,一侧有挺拔的古柏,名九龙柏。树高15米,直径70厘米,树冠直径约13米。树身有9条主干,直径均在20厘米左右,从四面八方伸向天空,宛如九龙腾空,蔚为奇观,相传为当年武则天朝山礼佛时种植。
东峰
朝阳古洞
朝阳古洞,位于前往东峰峰顶文殊阁的山路一侧,相传是明嘉靖年间的耀州名士湖广督学乔景叔闭关苦读之处,为香山八景之一。清代诗人郭泌赞曰:“朝阳古洞喜新晴,此日犹传景叔名。斜月东峰人静后,架我凌云笔一支。”
文殊阁
西峰
牌楼
为四柱三间式木牌楼,明间檐下有“大香山同善寺”六字匾额,原西路山道因年久失修,正在修葺中。现上西峰要经牌楼从东路上山。
同善寺
同善寺由山下的五路财神殿、山上的天王殿、左右客堂、厢房和主殿圆通宝殿组成。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前设廊。圆通宝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灰布瓦铺顶,殿前设廊。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坐像,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端坐净瓶于腹前,结跏趺坐,法相庄严,面目慈祥。





香山,风景秀丽,松林密布。古有“白雀古寺、朝阳仙洞、苍龙峻岭、道院钟声、龙柏腾空、朝视太白、九龙兵寨、悬崖飞瀑”等香山八景,也是陕西丹霞地貌所在地。“香山红叶”更是别有一番的自然奇观,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就是照金香山地貌的最好缩影。近代高僧虚云法师曾朝拜大香山寺,并驻留许久,留下了《赠香山宗亮和尚》诗一首“香山泉石自清奇,卓锡高僧尚恋之。心学寻源宗马祖,禅灯久照寂无师。螺峰宝阁开新面,古渡遗风触旧思。晤坐中霄谈靡倦,花荫已转上廊时。”《大香山初春梅》:“雪冷灰寒又一年,梅花何事占春先。东风昨夜通消息,不是人间枯木禅。雪压云埋树树低,寒葩冷艳缀芳溪。人间不识春光早,好鸟衔将处处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