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54)------铜川药王山(下)之南庵

标签:
旅游佛学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354)------铜川药王山(下)之南庵
药王山南庵,也称“昭阳庵”,因相传李世民姑母“昭阳公主”曾在此结庵出家而获名。从位置上看,南庵景区位于药王山五峰之升仙台,和北洞景区隔沟遥遥相望,所以又叫“升仙台宫”。
在药王孙思邈隐居此处时,这里当是佛教圣地,摩崖处有隋代弥勒大阁,唐代继续开凿造像,修建寺庙。传南庵有寺,名为宝云寺,是药王山最早的寺庙建筑。据《药王山碑刻》一书介绍:“唐开元十一年,信奉佛教的京兆府兵曹参军卢涣为其妻造佛像于东山,并于孙思邈故宅扩建宝云寺,从此,药王山就成了佛教活动的丛林。后经唐武宗李炎毁佛寺、烧释典、勒令僧尼还俗的灭佛之举,佛教活动为之衰竭,乃至道教乘之而兴,继而昌盛扩大,于药王山重建道教宫观以祀孙氏”。
五代之后佛寺渐流而为老氏,祠奉老君。北宋时已经改为道观所在,于宝云寺故址创建崇福观。据《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祠记》记载:仁宗嘉祐四年(1059),邑人万俟景“每游真人故宅,观其遗迹旧基,慨然有感。乃备私钱,基构堂宇”,于南庵创建孙真人祠,名曰“新堂”。崇宁三年《感德军五台山静应庙额敕并加号妙应真人告词》、崇宁三年《耀州五台山静应庙记》记载: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朝廷敕赐孙真人祠额为“静应庙”。翌年二月,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知州玉允中命华原县令张鲂重修庙宇。此后,金改为静明观,元改为静明宫。
元代南庵宫观为当时陕西全真道名观,元中统二年(1261)和三年(1262)朝廷下旨给五台山宫观,保护朝元宫及静明宫等宫观地产、房产及免赋税杂役。此时,静明宫规模宏大,有朝元宫、紫微宫、通真观、洞真观、玄真观和吕真人祠堂等建筑。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和隆庆二年两次地震摧毁了药王山宫观建筑,“五峰故庙,圮敝已久,倾以地震益为之倾覆。”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逐步恢复。据明隆庆元年立《五台山静明宫记》记载:“唐代敕封殿堂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中倒塌无存,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初七本宫道众发心请匠塑绘三清塑像一堂……”此后,清顺治年间也进行过修葺。
南庵现有古迹较多,有金殿、元殿、七间殿、文昌阁、药王隐居地、祭祀广场及药王石雕像、药王手植柏和碑廊。
通元桥戏楼
位于升仙台崖下,坐南向北,始建年月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咸丰六年(1856)十月所建。戏台外墙有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太元洞戏楼碑记》一铭,东侧建有碑亭一座。碑亭为砖砌亭式结构,额题“万善同归”,内立有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太元洞戏楼碑记》,碑记记载“山南崖下旧有戏楼,为祭赛时伶人献技之所。”“以道光已酉至咸丰甲寅六年内所收布施地租,”用于重修。
戏台面阔三间,长9.35米,进深5.81米,分前后台,后台深2.7米,建在高1.08米的台基上。单檐硬山式屋顶,五架梁木架结构。顶覆灰色板瓦,龙头兽吻置脊。台基以砖起筑,台面由四根檐柱分作三间。檐柱上端承托柱头枋、平板枋和挑檐枋。枋上置有单昂斗拱九朵,上出云纹卷头,整体枋面施有图案彩绘。
石牌坊
位于通元桥东侧,南庵上山路的起始点。额题“忠隐圣医”,清顺治十四年(1657)邑人左佩玹立。
山门
为砖砌单檐硬山顶牌坊式山门,明间辟门,通往寺庙,檐下砖刻额题“南庵”。两侧次间墙壁上嵌有龟蛇碑中的灵蛇图案。
元殿
元殿,座北朝南,西侧为金殿,因绘有朝元图也称朝元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72)。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单檐硬山顶,四檐栿梁架结构。四檐栿上用驼峰,太平梁上立蜀柱,两边用叉手。外檐斗拱五辅作双下昂,里转出双抄,补间辅作一朵,明间出斜昂。此殿后经明、清多次修葺,具有明显的元代和明代建筑特征。
殿内东西山墙上保留有元代绘制的道教题材壁画四帝二后朝元图,是陕西地面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道教宫观壁画。东西壁画均长8.9米,高3.7米。画中神仙人物93位,清晰可见的82位。东西壁画均分上下两层,各有七组人物,主尊像高约1.7米。西部较为完整,47位,其中残缺2位,东壁清晰可见的37位。壁画中东西壁是相互对称的“天干对地支”,西壁为上,多描绘重要的天神,东壁为下,多描绘重要的土地神。壁画中人物多着绿色、红色和白色服饰,色彩古朴,线条流畅,衣纹细密,尤其是主像的线条十分圆转老练,颇为神似。
西壁
由北至南主尊依次为北极紫微大帝、玉皇大帝和后土玄天大圣后,身后两位侍女。主尊上层两组分别为披发持剑的北斗七星君和全真道的祖师“五祖七真”12位;西壁北侧上层一组为仙曹天官六位,下为一组三官大帝三位;下层主尊之后有两组,为二十八宿中的东方青龙七宿神君(残缺1)和北方玄武七宿星君(残缺1)。
东壁
由南至北主尊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东王公)和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西王母),身后为二位侍女。主尊之后有两组,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星君(多为残缺)和南方七宿星君(多残缺不清)。东壁南侧上层一组为五岳大帝五位,下为一组四渎水帝(最边一位头部残损)四位;主尊上层两组分别为十二人一组的东斗星君5位、西斗星君4位、中斗星君3位和六人一组的南斗六星君。
西壁中,仙曹六官一组中绘有一四眼天神,为方相神。据帝后出行图《书•尧典》:“方相神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打四聪。”《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方相神目巡四方,明察四方之鬼怪,消除四方之瘟疫,管理四方之风俗文化。有时也在驱鬼祭仪中作开路神,先导神,也即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傩神。

金殿
始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金大定九年(1169)重新扩建。面阔、深各三间,四柱前廊,密拱长檐,单檐硬山顶。四檐栿前后带搭牵,通间长梁,浑实厚重。外檐斗拱五辅作双下昂,里转出双抄,补间辅作一朵。后檐无斗拱,是现存最早的古建。
殿内陈列1985年在南庵静明宫出土的唐代僧人骨灰石棺,雕饰精美,为石质中的上乘。由基石、须弥座和棺体三部分组成。须弥座式石棺床上置石棺,棺床和石棺均为磬玉石,长2.25米,宽1.17米,高1.23米。棺体正面线刻飞天,并浮雕飞龙,腾云驾雾、怒目回首;背面线刻飞虎,凶猛异常。棺盖纹饰以缠枝莲花为主,一对鸳鸯口衔荷叶立于莲花之上,构思精巧。须弥座束腰处雕有瑞兽图案,栩栩如生。
金殿和元殿前有五颗古柏,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排列,柏树之间立有“无我”二字碑,相传为孙思邈练功之地。
碑廊
西侧的碑廊建于1985年,长廊明柱,陈列自宋代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多为南庵保留下来的历代碑石。有记事、诗赋、经幢、御旨等内容,反映了药王山的历时沿革,庙宇兴废,宗教发展,祭祀药王和文化艺术等情况。其中《唐太宗赐真人颂碑》、《龟蛇碑》、《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祠祀碑》、《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孙思邈福寿论碑》等文物价值较高,也是书法艺术珍品。
乾隆四十九年《重修静明宫孙真人殿碑记》
元至正四年《五台山静明宫瑞槐记》
元至正五年《道经》石经幢
北宋崇宁四年立《感德军五台山唱和诗碑》
北宋崇宁二年立《耀州五台山静应庙记》
北宋崇宁三年立《感德军五台山静应庙额勒并加号妙应真人告词》碑
至元二年《祀太玄妙应真人记》碑
龟蛇碑
和北洞药王大殿东院的龟蛇碑形制相同,碑高204厘米,宽70厘米,厚25厘米,蟠首龟座。石碑右上角题“谭真君书”四字,右下角题“志心崇奉,镇宅避恶”、“耀州五台山静明宫立石”,左上角刻“崇正除邪”印一方,“大明正统十三年岁次戊申七月朔日”及“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纯”。
碑为元代道教代表人物王重阳的七位弟子之一谭真君所书。后来因碑石残损,于明正统十三年由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纯重刻,立于南庵静明宫。
龟蛇碑为碑阴,该碑碑阳为元代所刻《唐太宗赐真人颂》,“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为元代耀州太守李鲁孙、同知赵彦、华原县令王祥等立。
耀州华原妙应真人祠记碑
原刻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重刻并立。碑首金代杜穆的作品“孙真人新堂图”中的药王像,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药王形象。
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
刻于宣和元年(1119年)。全碑分为两部分,碑额为龙章云篆诗,题为“西台长吏楮慧书”,楮慧即林灵素。“龙章云篆”是宋代较为特殊的书体,既有鸟虫篆的痕迹,也有道教符箓的章法,传世稀少。碑石正文为徽宗以瘦金体亲笔题写。云篆释文:鸾舆彩仗下层霄,绎阙瑶台一见招。三万七千当圣运,坤宁忠孝助唐尧。其后有立石者题字:“宣和元年刻立”。
孙真人福寿论碑
元代蒙哥汗六年(1256年)刻立,《福寿论》原名为《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约一千一百字,成书于初唐。碑正文后有跋“曰:耀州五台山静明观主质真老人李素舟,伏见真人福寿论,虽载于道藏,而少见于世者,又悯其时人而积善者少,而积恶者多,故以此论刻诸石,庶广传于世,而不泯绝,抑使后之观闻者,改恶从善者耳。”
七间殿
七间殿,民国十四年(1925)把清代三清殿、玄元殿合并改建成七间,故称七间殿。曾作为孙思邈祀殿使用,现殿内为药物标本陈列室,展出各类中草药544种。
殿前有药王手栽柏,又名唐柏,树高12.5米,腰围3.95米,树干纹理扭转,又称“转纹柏”。清代杨再阶赞曰:“故色苍苍起石磷,虬枝佝偻已千春。时邀夜月闲相诉,似很当年轻转身。”
隐居地
隐居地由堂屋、起居室组成,为唐高宗上元元年(673)孙思邈归隐南庵居住所在地。他在这里撰写了《千金翼方》。现根据《千金翼方》中《退居篇﹒缔创》描述的房屋建筑结构仿建,隐居地内现存有药王炼丹炉。
文昌阁
七星殿南侧为孔庙,建在台基之上,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内奉孔子。孔庙南就是文昌阁,因塑有送子娘娘像、魁星点斗像,又名魁星楼、百子楼,高约1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券洞式,建于明嘉靖三十年。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建于清康熙五年。四周设廊,门窗互通,飞檐挑角,建构奇巧。下层原为静明宫山门门洞,门洞内有清顺治邑人左佩玹题门额,有“唐敕修静明宫”,“顺治丙申七月初建石门,郡人左佩玹敬书”等字。门前即传说中的唐太宗登山御道。文昌阁后为戏楼,旧有仪门二楹,中为过庭。戏楼两侧,原亦有庙,东为马王庙,西为龙王庙。
祭祀广场
2008年在南庵上院建成全国最大的药王石雕像及祭祀广场,像高14.1米,寓意药王141岁的高龄。基座16.2米,分三层,一是寓意药王生前经历北周、隋、唐三朝;二寓意隋文帝、唐高宗、唐太宗三次征召药王入宫为官,均固辞不受。祭祀广场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中央是拜真台,供祭祀使用。
药王山其峰回环相望者有五,因以名焉。其余三台,齐天台,翘楚卓立,高出诸峰。唐之宝云寺,宋之崇福观,明之玉皇殿,均在其上。瑞应台,明有玄帝庙,清建真武殿。起云台,俗称孙真人晒药场,旧有元代名观伏鲁子祠,了然子同冠履墓及民国靖国军滇军殉难将士公葬墓、国殇碑。今三台古迹尽毁,除国殇碑移存北洞外,仅留起云台《了然子同尊师冠履墓志铭》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