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94)------潞安府城隍庙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94)------潞安府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建筑规模宏大,是国内现存府级城隍庙中较完好的一座。城和隍两个字最早的文献记载,来自于《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城隍意即防守城池的护城河。而两字连用最早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事,浚城隍,起苑圃,以备制度。”对于城隍的奉祀,有史料可见的为宋朝赵与时的《宾退录》卷八记载:“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239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则又不独唐而已”,这是史载为城隍神立祠的最早记录。
五代十国时期,帝王们开始给城隍神加以封号。明代城隍信仰达到极盛,朱元璋大封城隍神。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府城隍为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四品。同时确定城隍殿按官衙设置,高广相当,并配备相应的衮章冕旒。诏令每个县城都修建城隍庙。明清两代府州县官员莅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道教将城隍神的神职加以扩大,包括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其属下有十八判官、分掌人之生死疾疫、福寿报应等事。城隍从最早的守护城市发展到了监察城市阴阳两界之职能。
潞安府城隍庙的规格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阶为正二品,其建筑规格与府衙相近。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创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据清道光十四年《重修潞安府城隍庙》记载:“粤稽城隍神祀于三国,祠于唐,天下通祀于宋,潞安府庙则创于元而续修于明,祭享悉如其仪我朝怀柔百神,损益茜制,遇春秋仲月祭,云雨风雷之期,山川左而, 左焉,若守士官履任暨月朔望则拜神于庭,若节令群厉之祭则有司循古事具牲醴羹饭奉神于城北之坛宣,诏旨致祭飨神,实控坛长而衡善恶之报也于神,其鉴诸幽者也。┈┈庙有正殿,有寝宫,有配殿,有角殿,有廊庑楼台,有门坊垣辟咐二然口,二然以崇以闳,有严有翼,神之格与是而享于是也,固其宜也第,自乾隆甲午茸新,而后今六十年上雨口风口就颓圮瞻拜之下隐,然忧之乃谋之郡口士口曰是可率茜章也是无容乞。……”。
城隍庙坐北向南,一进三院,南北向中轴线长408米,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3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分布山门、重楼(玄鉴楼)、献亭(戏楼)、中大殿、寝宫等建筑,东、西两侧对称有夹殿、碑廊、廊房、配殿、耳殿等。山门外还建有宏门、六龙壁、木牌楼等。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为传统庙会日,主要祭祀城隍神。
宏门
复建于1996年,为重楼式建筑,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下层砖砌基座,辟三门洞,拱券式,中门上方门楣书“宏门”。上层为砖木结构阁楼,重檐歇山顶,琉璃屋面,四周建廊。宏门和山门之间复建了两道牌楼,木牌楼和石碑坊。
山门
1980年在旧基址上重建,仿清式砖木结构建筑,重檐歇山顶,琉璃屋面。山门建在0.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前设廊,中辟门,上悬“潞安府城隍庙”横匾,山门两侧为配殿。
玄鉴楼
玄鉴楼由主楼、东西角楼、戏楼、抱厦组成。朝北为两角楼夹一主楼,前有抱厦,朝南则为一倒坐戏台。
主楼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六椽,为两层阁楼式建筑。一层中辟门洞,由此进入中院(二进院),二层明间设隔窗板门,次间安四页槛窗。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面,琉璃剪边,琉璃脊饰。前有抱厦,为九十年代新增。东西各设角楼,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架六椽通檐用二柱,两层楼房,筒板布瓦覆面,琉璃剪边,琉璃脊饰。
玄者,阴也,黑也,代指冥间;鉴者,镜也,察也,意指洞察秋毫、惩恶扬善。“玄鉴”,有“深奥微妙”、“可以为鉴”之意,同“悬鉴”,“悬鉴”典出《新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玄鉴楼背靠背是戏楼,座南面北,建于明代,清光绪三年(1877年)失火焚毁,民国二十二年重修(1933年)。两层楼式,下层为中辟进庙的通道,两侧为门房;上层为前伸敞开式戏台,有护栏围绕,设活动门,可随时拆装,后台可拐进玄鉴楼主楼二层。前檐下部由四根置于石柱础上的木柱支撑,二层墩接四根圆木柱,柱间兰额连接,明间兰额透雕二龙戏珠,次间为凤穿牡丹和狮子滚绣球。柱头之上置平板枋一道。斗栱七踩双抄单昂,上卷式象鼻昂;柱头,补间各一朵;明间补间出斜栱三缝,中刻一龙。单檐歇山顶,殿顶的琉璃正脊两组黄绿琉璃二龙戏珠图案,正中宝顶下琉璃制的牌位式底座,中书
“大明嘉靖岁次乙卯”、“右侧刻戊子月大吉”、“丙辰造重修”。戏台一侧立有元至正二十一年的《前上党县达鲁花赤忽都帖木儿德政记》碑一通,从长治师范学校院内齐圣广右王庙旧址所迁。
中院献亭
戏台正对中院,中院有古槐二株,枝叶繁茂,另有化石树一株,高达18米,距今两亿五千万年,发现于长子县南陈乡壑子村附近的仙翁山。
正殿前有献亭一座,是给城隍神祭祀、献供的地方。建于高0.5米的青石台基上,平面呈方形,由十八根柱组成,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间架全开放式,梁架结构六椽栿,前檐柱头斗栱五踩双下昂,两侧出斜栱,前檐共有十一攒斗栱。柱间阑额单薄,柱上平板枋厚重,均四面出头相交,四角的雀替简洁彩饰。单檐歇山顶,琉璃屋面。
亭内有大明嘉靖年间的石供桌一张,青石质,长157厘米,宽71厘米,高68厘米。桌子四周刻有龙、牛、牡丹等图案,刻有“大明嘉靖二十三年夏五月初八吉日城隍庙前石棹一张永远供奉”和“感颂圣恩
献亭东侧有明万历年间《长治邑侯吕公祈雨神应记》碑以及唐碑一通。唐碑为贞观元年间潞州籍将军刘无和生平。刘元和祖籍江苏沛县,汉高祖刘邦后裔,当时为一藩镇都虞侯,因战功卓著,后授封为右厢兵马使加光禄大夫,贞元七年殒,春秋六九。晚唐政局混乱,碑文没有刻完就匆匆埋入地下,整碑保存完好。
中大殿
为元代原构,元至正二十二年(1285年)建,位于长方形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采用减柱法,仅用内柱四根,梁架简略,六椽栿对后乳栿,用材简洁硕大。前檐斗栱六铺作重拱心造。檐柱、内金柱均为石制抹棱小八角方柱。前檐当心间次间各设五抹隔扇四页,稍间置破直棂窗;后檐明间辟门,装五抹隔扇四页。单檐悬山顶,琉璃屋面,屋面举折平缓,琉璃脊饰有确切的记年为明弘治年间阳城人烧造的琉璃。
中大殿西侧稍间窗下镶嵌咸丰元年四月《重整乡绅社记》碑碣一方。殿内为新塑,中供奉城隍神,城隍神左右塑文判官、武判官、范、谢将军(即范无救与谢必安,又叫黑白无常)等。四壁有十八层地狱、五谷丰登等壁画,大殿后壁奉祀隆恩真君王灵官画像。
寝宫
位于第三进院正北,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97),面阔明三暗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181.7平方米。梁架结构六椽栿通檐明间用四柱,厅堂式,抬梁造。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偷心造,外出双昂无抄,昂头里转二抄偷心造。前出廊,明次间装六抹隔扇各四页,稍间四抹槛窗各四页,单檐悬山顶,琉璃屋面。正脊上黑釉行龙,为明代原物。
殿内奉祀城隍爷及城隍夫人,元朝文宗天历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城隍夫人之封赐始见于此。两侧塑有侍女像六尊。
东西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