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80)------绵山正果寺与包骨真身像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80)------绵山正果寺与包骨真身像
正果寺,位于云峰寺游览区上方,因五龙曾在此听空王佛讲法,飞升时留下五条沟壑,又名五龙躔。寺内正果殿有十二尊从唐代至明代遗存至今得十二位高僧高道德包骨真身舍利像,虽历经千百年而筋骨不断灵气不散,是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肉身佛寺庙。
正果寺包括通天云衢、五龙峰、上方院、弥陀殿、灵应塔等十八处景点。弥陀殿侧立有一通明隆庆元年(1567)《重修五龙躔敕建云峰禅寺碑记》,虽然年久剥落,但“大岩寺”三字清晰可辨。史书记载北魏高僧昙鸾被魏明帝敕住“并州大岩寺”,充分说明绵山是净土宗的发源地、祖庭之一。
通天云衢
即之字形天梯,为近年所修。以往上铁索岭只有通过攀爬铁索才能登顶到正果寺,如今可以通过修建的天梯或者电梯到达。天梯依山悬空纵横盘亘而成,共计440多个台阶,全长300余米。在天梯靠岩壁一侧,竖立有多通绵山祈雨灵应的石碑,《祈雨诏书》(唐贞观十四年)、《咏灵验台并序》(大宋元祐九年)、《空王灵验台记》(大唐开元一十一年)、《谢雨诏》等。
空王灵应台
沿天梯攀登到近山顶的地方,有一“空中楼阁”,为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绵山礼佛,空王佛显灵太宗敕封“空王佛”后,云峰寺主持思本修台供奉所建,中为空王佛,两侧为弟子摩斯、银空。后贺知章游此,名为“空王灵验台”。遥望对山,似一“莲花宝座”。
上方院
因处于云峰寺上方而得名,也称上方院,为历代高僧、高道修行之处。经过上方院门楼,到达云峰寺山门,上书“大岩寺”三字,门前竖匾“弥陀佛境不从心外见,包塑真容多在定中观。”寺庙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为安放主持思本和怀德的真身而建。院内依山崖建有弥陀殿、圣母殿、观音堂、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和五龙殿六座庙宇,殿后有修行洞。金代周昂诗云“危栏半山云霄上,秘景中收天地藏”。
弥勒殿
始建于后赵建平三年(332年),一横向窑洞,进深一间面阔三间,俗名“枕头窑”。当时战乱,义军首领石勒与刺史刘琨大战,死伤无数。石勒称帝后,敕建此殿,让西方三圣引度亡灵西去。殿前立有《重修弥陀碑》,立于明万历十年,记载重修弥陀殿的功德碑。
圣母殿
始建于隋大业二年(606年),当时五龙躔缺水,有寺僧夜梦介母点化,“正南沟前至崖十步,圣水一池。”醒后在沟前觅泉,果有甘泉,故感恩建殿供奉圣母,至今泉水不竭。
五龙殿
三大士殿
始建于西晋,殿中供奉慈航道人、普贤真人和文殊广法天尊三位大士。前秦建元十年(374),汾州瘟疫四起,绵山上方院三大士施药救人,疫情平复。汾州知府募捐建殿,唐贞观年间,高僧志超重修修缮,明代复修。
观音堂
始建于道光十四年(1834),本邑名医王堉,见妇女生产血崩不治,上山采药,尝药时中毒,夜梦白衣观音送丹药解毒,并授仙草一株。醒后觅得仙草,为治疗血崩良药,名血见愁。为感神恩,修筑此庙。观音堂一侧立有隆庆碑一通。
送子娘娘殿
始建年代不详。东汉永建二年,本邑郭家村一对夫妇在此求子,次年生一男,取名郭泰,后为东汉名士,介休三贤之一。为感神恩,郭泰父母修筑此庙。1940年遭日军破坏,1999年复修。
泉神和修行洞
圣母殿右侧转到殿后,殿与岩壁间有三步宽的空间,崖壁上有三个不大的洞穴,为上方院高僧修行之所,岩壁下有一眼泉水,泉虽不大,却极为甘冽清澈,此泉海拔2000米,相传为绵山圣母点化。龛内供奉泉神。唐代云峰寺高僧师显幼年失语,梦圣母点化,在此泉饮水并在洞内修行打坐,后果然开口说话。后来,成为寺僧打坐饮用圣水之处。
五楼寺
始建于唐太和七年(833),为太原尹兼北都留守令狐楚捐资所建,历代多有修葺。寺内供奉空王佛,两侧为摩斯、银空弟子和两尊天王,下为五龙腾云。北宋诗人皇甫韶“和诣岩祈雨”有云:“路尽山尤胜,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依旧五峰高。”
正果殿(佛)
前有山门,上额“敕建正果寺”,后方有高耸入云的乾坤灵应塔。正果殿始建于唐,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和清嘉庆四年(1799年)两次重修,专门供奉不同时期功德圆满的僧人与道士的包骨真身像。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修正果寺殿碑记》上记载,当时正果寺内已有十二尊包骨真身像。正果殿于1940年因战乱被日军烧毁,此后数十年,此处形同废墟,多尊包骨真身像埋在砖石瓦砾中。1996年清理塑像时发现第一尊包骨真身像,此后陆续发掘整理,复原真像。按原样分东西两殿。东殿为高僧殿,凡僧人的包骨真身像八尊;西殿为高道殿,凡道士的包骨真身像四尊。
正果殿(佛)正中供奉北魏净土宗祖师昙鸾塑像,两侧为唐思本、怀德、师显;宋智玄、明哲;金普钦;元神远、圆空的包骨真身像。
释思本,唐,俗姓张,大同浑源人,开元初赴长安应试不第,入抱腹寺出家,后升住持。现存《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即其检校与督造。
释怀德,唐,祖籍不详。十三岁时因父母双亡流浪至抱腹寺,拜思本为师,唐天宝十年为住持,练的飞空搬运异术。
释师显,介休人,生而聋哑被弃,寺僧收养为徒,逐渐恢复语言能力。后练就治哑奇术,名满三晋。唐长庆四年为本寺住持,会昌二年圆寂。据传有哑童祈拜,其落泪成丹,服后即会说话。
释智玄,宋,俗姓王,平遥人。幼年体弱多病,常随父母来山礼佛。出家后苦修积德,练预测奇术。宋开宝九年为寺庙住持,宋咸平六年辟谷月余,无疾而灭。
释神远,金,俗姓王,灵石人,家富喜猎,误中绵山神鹿,忏悔为僧。宋宣和四年升为主持。
释明哲,宋,俗姓陈,孝义人。母亡后入寺为僧,嘉佑八年坐化成真。
释圆空,元,洪洞人,富家子弟,少年时父母双亡,家道衰落。乞讨至此,为僧人收留为徒,专研佛教律条,元至大元年升为方丈,曾编著《抱腹寺清规》四卷流传,至正五年六月圆寂。
释普钦,金,俗姓孔,字善信,河北邯郸人,原是秀才,因反对官府灾年催粮、为民请命被诬入狱。兵乱逃至绵山出家为僧,后任住持,大定二十九年坐化成真。
正果殿(道)
2001年原址重建,此殿供奉绵山宋代高道玄虚道人、玄智道人、松风道人和松竹道人的包骨真身像。
玄虚道人,宋,俗名秦玉蟾,宋乾德三年(965)来绵山介公祠出家修道,十二年后升为主持。至道三年(997)闭关辟谷月余后坐化成真。
玄智道人,宋,陕西关中人,玄虚道人嫡传弟子。幼年慕道,年四十路捡一书曰“绵山圣书,得之者仙。”遂上绵山介公祠拜玄虚为师,二十年后为住持。治平四年(1067)坐化成真。
松风道人,宋,俗名刘大觉,甘肃华亭人,绍兴七年(1137)为治母病入绵山挂灯许愿,母病愈后入绵山修道,后任介公祠第五十七代住持。庆元三年(1197)坐化成真。
松竹道人,宋,俗名孟悟玄,河南灵宝人。幼年因水灾流浪在外,为绵山道士收为徒,精通道籍,善于俗讲,曾为介公祠第六十代住持。咸淳三年(1267)三晋大旱,百姓祈雨,松竹于龙王殿作法普降甘霖。翌日,百姓谢恩时见其坐化。
绵山灵应塔
据《介休名胜考》记载,绵山灵应塔是唐太宗礼佛谢雨时敕建,为七层四角式砖塔。时志超弟子银空等请赐塔名,魏征奏曰“绵山空王佛有祷必应,庇佑苍生。拟命灵验塔,意为空王佛永佑大唐。”太宗欣喜应允,始有“灵应塔”名,沿用至今。
宋代文彦博重修,按照当时规则,此塔外形由四角方塔变为八角楼阁式宝塔,塔层由七层变为明七暗九层,每层都增加了挑角飞檐,周围有腰檐、走栏、栏杆等附属构件。元明清一直沿袭此制。1940年侵华日军炮轰毁坏。2003年在原址上重建,砖砌明七暗九楼阁式八角佛塔,总高69米,为我国高山寺院之最,绵山标志性建筑之一。
据《介休名胜考》记载,绵山灵应塔是唐太宗敕建,为七层四角式砖塔。宋代文彦博重修,按照当时规则,此塔外形由四角方塔变为八角楼阁式宝塔,塔层由七层变为明七暗九层,每层都增加了挑角飞檐,周围有腰檐、走栏、栏杆等附属构件。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而又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元明清一直沿袭此制。这次开发时复修,修旧如旧,仍然保持了宋代基本风格。
宝塔采取古代佛塔的传统结构,地宫一层为藏宝镇塔层,正门两侧为护法金刚,四周是空王佛成道前普渡众生使用过的钟、钵、铃、棋、磨、勺、锡杖、砚等八件宝物的浮雕,内部安放着唐太宗所赐的“空王灵应塔”,是镇山之宝,还有古代流传的《空王佛经卷》和《空王宝卷》。周围墙壁上浮雕空王佛讲法场景。
一层内容是空王古佛应化转世:空王佛托化人间后转世到榆次源涡村田德庆员外家,中间的圆雕是幼年志超灯下苦读经文。周围墙壁浮雕是田员外绵山求子,窦氏夫人感梦怀孕,分娩时梵音和香花在空中飘响的异征,取名善生、私塾苦读、垒石拜塔、寺庙礼僧等。
二层内容是志超礼佛:中间圆雕是善生皈依佛门后(取法号志超),正向太原蒙山开华寺慧瓒法师讨教法理。周围墙壁的浮雕是志超苦读经文、迎亲逃婚、为民请命、县令诬打、三虎霸产、辞母出奔等故事。
三层内容是志超脱凡成道:中间圆雕为观音指路,周围的浮雕是田志超来到介休后先做善友、罗汉赐钵、南寺学道、脱凡出俗等传奇经历。
四层内容是活佛显灵:中间的圆雕是志超作法请二十八宿同时帮助介休城内二十八家农户干活,周围墙壁上的浮雕是志超在义棠虹霁寺命神鹿神兔深夜抬水、班头窥视、鹿兔受惊、大钟滚坡等场面。
五层内容是志超择地绵山:中间的圆雕是志超与龙母在抱腹岩下棋盘洞前对奕的情形,周围浮雕是龙母让山后的五龙摧岩、志超托顶、感化五龙、皈依佛门、五龙听法等神奇故事。
六层内容是志超在绵山创聚禅林:中间的圆雕是志超聚徒弘法的场景,周围的浮雕是随同空王古佛下凡的张摩斯、李银空受观音点化到绵山寻师,以及志超用泔水降雨,太谷县百姓感恩等生动场面。
七层内容是太宗敕封:中间的圆雕是空王佛金身像,周围的圆雕是贞观十四年(640)长安大旱太宗祈雨,志超命摩斯向西南拨洒淘米泔水后长安降雨。次年春太宗绵山礼佛谢雨,志超圆寂,太宗敕封“空王佛”,并敕建空王佛殿,弟子银空、摩斯“包容金身”等故事。
灵验塔自唐代建成以后,先后有许多帝王将相和历史名人前往礼瞻朝拜,其中有不少朝拜者赐赠佛塔贵重礼品,成为镇塔宝物。例如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及名相令狐楚所赠的鎏金宝塔熏炉、锡杖、阏伽瓶、银炉等,名人题记更是不可胜数。
贞观十八年(644)三月十七日,九子晋王李治在府邸设案向绵山神佛祈祷李唐王朝长治久安。五年后李治即位。永徽二年(651)春,李治亲上绵山礼拜谢恩。礼成,在主持玄真的引导下来到上方院瞻仰灵应宝塔。忽见宝塔金光四射,五条金龙盘绕护塔,不一会儿,向西飘去。高宗见状大喜,随驾老臣褚遂良便即兴赋诗一首云:随君介山礼空王,窣堵波中显瑞光。五龙盘旋金作相,九莲地涌宝为妆。何缘灵蜕留尘世,似由神灯现法堂。我今有幸瞻宝塔,摩尼会睹白毫祥。
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巡幸山西返回途中,雀鼠谷凭吊古战场,上绵山礼佛拜祖时诗云:“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闻有鸳鸯客,清词雅调新。求音思欲报,心迹竞难陈”。大臣张说随声咏唱,诗云:“蹑履度云壑,共瞻灵应光。宝轮从地涌,玉几散天香。塔影伴年古,钟声四季长。随机多变现,水月映法堂。”
唐五台山住持澄观国师礼塔,题《空王佛赞》云: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愿归无念,有住归无住。常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有缘佛出世,未曾有生灭。处处化众生,圆明常照寂。
五代广胜寺高僧普静瞻塔题《灵应塔》诗云:“泻影飞胜出众岗,游人摇指五峰傍。一朝云起疑天坠,却得浮图撑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