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215)----江孜白居寺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215)----江孜白居寺
白居寺,位于日喀则东100多公里的江孜县江孜镇,三面环山,一侧则是江孜宗山古堡,海拔3900米,是一座集萨迦、格鲁和布敦(夏鲁)三派共存的寺院。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
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寺庙由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格列白桑布(有时简写“克珠杰”)于15世纪中叶的前半期(1418年至1436年)共同主持兴建,1427年到1436年则修建完工了十万佛塔吉祥多门塔。
据《江孜佛教源流》记载:阴土蛇年(己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热丹贡桑帕生。阳木马年(永乐十二年、1414)26岁,于江孜宗山前年梵河上建六孔大桥。阳土狗年(永乐十六年,1418)30岁时去萨迦,接受明廷封赠。同年六月,为班廊德钦经堂奠基,开始兴建。措钦大殿作为白居寺早期的主体建筑,从1418年始建到1425年竣工,历时8年。其中很多殿堂是后来逐年扩建的。据藏文史书《汉藏史集》描述措钦大殿的建筑过程和建筑特征:白居寺修建的时间,是于释迦牟尼圆寂后的二千五百五十三年的阳土狗年(永乐十六年,1418)六月二日奠基动工。它的佛堂有八根穿眼的形式特别的大柱子,有三解脱门,围廊有48根柱子的面积,整个佛堂有150根柱子的面积。(佛堂)外面突出有12道大棱,高两层,并有女墙装饰四周。佛堂中有高25肘尺的经幡。佛堂中央有与摩羯陀金刚座的大佛像尺寸相等的大菩提佛像,用诸宝制成,它是藏历阳铁鼠年(永乐十八年,1420)六月八日由化身的工匠本莫且加布建造的。这尊大菩提佛的左右,是燃灯佛与弥勒佛、16菩萨像。护法堂内塑宝帐依怙像;殿门口塑四大天王像是由本莫且加多加塑造的。主要的两尊塑像以及内殿之中、吉祥大门、庭院中间的神变塔和天降塔,两边的静修塔和尊胜塔、五部佛等像,以及梵文书写的装饰等,是由化身工匠尼泊尔人扎底扎和铜匠阿瓦尔巴等人建造的……其中的大菩提佛像于阴铁牛年(永乐十九年,1421)三月八日吉时建成……在大佛殿及其上面的无量宫、走廊、上中下层转经堂,上面的围廊,东西上下的墙外护墙和房间、护法殿等处满是雕像和塑像,无量宫的墙壁上绘满了珍奇的壁画。
1413年,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1389年-1442年)为在江孜地区弘传佛教,邀请高僧克珠格列白桑布(第一世班禅)来讲经并主持教务,并且将江孜庄园与上部城堡两地辟为建寺用地,于公元1418年动工兴建,公元1425年竣工。直至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白居寺常驻僧人多达1500余名,一直延续由格鲁派僧人主持寺院管理,寺院总堪布由色拉寺藏巴康村派遣。克珠格列白桑布在追随宗喀巴大师之前,是萨迦派培养出来的才子,而夏鲁派曾经和萨迦派关系密切,所以在克珠格列白桑布当家的时代便定下了三个门派同时在一寺院学习的规矩。历史上,英军在1904年第二次侵藏战争中,攻占江孜,洗劫了白居寺。
整个寺院依山而建,以措钦大殿和白居塔为中心,四周山梁上以夯土砌以城墙,上设城垛和观敌台,建筑宏大,气势雄伟。全寺共有古巴、钦格洛、罗布干、德瓦晋、赛贡、司岗王玛、仁定、顿格洛、拉岗、结布久、翁卡、西奈、列珠、常米且、康萨、拉乌、夏钦巴等17个扎仓,以及马林、荣康、甘登、凯居、巴久等佛殿。此外,设有扎夏、僧舍。扎仓分别隶属格鲁派、夏鲁派和萨迦派,其中属格鲁派最多,有扎仓7个。
措钦大殿
为三层平顶藏式建筑,平面为坛城模型,总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底层为经堂部分,殿门后为前室,右为护法神殿,护法神殿殿内供奉各护法神,两壁都有精美的壁画;左为一小佛殿,供奉度母等菩萨造像。过前室为大经堂,有立柱48根。殿内北面左墙有一尊高8米的弥勒佛铜像,据传是以1.4万公斤黄铜铸造。
(北面左壁大佛)
(左侧小佛殿)
(左侧小佛殿)
大经堂二层主要为拉基大殿,白居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便在此召开。正中为天井部分,设有两佛堂,左首南侧是第一间经堂,东北隅所供为弥勒佛大像的头部,其余供奉为萨迦五祖、宗喀巴大师、布顿大师、二世达赖、三世达赖、一世班禅、五世及七世达赖、顿吉灵贝活佛。左佛堂为罗汉殿,后壁前供一佛二菩萨,周围布有十八罗汉泥塑。右佛堂为道果殿,殿正中绘有高约3米的时轮曼陀罗壁画,后壁正中供金刚总持,两侧为萨迦派祖师像。右手第一间小殿为能言度母殿,存放着寺院最古老的一尊佛像,是建寺时从印度请回的能言度母,旁边还供奉一尊千手观音像。
第三层主要一个殿堂,藏语称“夏耶拉康”。殿内墙壁绘满精美的坛城壁画,由于该殿以坛城出名,故又称“坛城殿”或“无量宫”。
(胜乐坛城)
措钦大殿整个建筑风格庄严精美,后殿八大柱、八走廊,极为华丽。走廊四十八柱,东西墙外房间,分别有六柱,总共一百五十柱。二十处大棱突出,周围屋檐美观。建筑群中,蕴含有18种美好和圆满的建筑美学理念,而措钦大殿为“十八圆满第一项”。在措钦大殿完工后,法王热丹贡桑巴还为该寺修建了护持的大围墙,每一边长280步弓,围墙上建有20座角楼作为装饰,开有6个大门,并在墙外四周种上了树木,形成了有序的空间布局关系,错落有致,和谐统一,体现了法王神殿的圆满和庄严。
壁画艺术
白居寺的壁画艺术是明代藏传佛教寺院壁画艺术的典型代表,主要体现在措钦大殿、白居塔和仁定扎仓。从壁画风格看,白居寺壁画艺术在江孜画风的基础上,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中原的多种绘画技巧和画风,同时也将夏鲁派、萨迦派和格鲁派三教的绘画特色加以融合与创新。其中中原画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壁画人物的服装、头饰和面部造型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十六罗汉壁画。此外,从题材来看,也带有明显的域外民族特色。例如,描绘印度八十八大成就者及湿婆舞王法相,二圣六庄严等都有鲜明的域外艺术风格特征。而《须摩提女请佛》、《舞蹈家本生》等大多受到了印度、南亚地区的影响,有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的画风,当然也受到了夏鲁寺壁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据白居寺壁画题记,壁画的画师主要来自日喀则境内的拉孜县、康马县和拉萨尼木县等地。以拉孜画家为首的拉堆画风稚拙简朴、自由夸张,以康马县乃宁画家为首的乃宁画风和拉萨尼木画风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自成一体的绘画风格,成为14至15世纪藏传佛教艺术日趋成熟的代表作,标志着藏传佛教艺术在15世纪逐渐走向鼎盛。
白居寺的壁画题材有显宗、密宗和历史人物三类。显宗壁画可分为经变故事、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三类,主要分布在措钦大殿一层经堂、回廊,吉祥多门塔四层各殿及一层净土殿、兜率宫殿等殿内。密宗壁画可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四类,主要据《成就法海》、《吉祥胜》、《金刚顶经》、《文殊室利根本仪轨经》、《不空羂索仪轨》、《莲花网鬘》、《金刚藏庄严经》等密宗四部经典及仪轨绘制。密宗壁画是白居寺壁画的主要题材,均为坛城和诸佛菩萨画像,主要分布在措钦大殿一层东、西法王殿和金刚界殿,三层无量宫殿,以及吉祥多门塔一至五层的佛殿内。历史人物壁画主要有印度、西藏各派传承及高僧、译师、法王等人物,主要分布在措钦大殿二层道果殿,以及吉祥多门塔四层各佛殿。
从时间上看,措钦大殿内的壁画,比白居塔内的壁画相对要早。措钦大殿壁画,主要分布在大殿两侧的四大金刚,吉祥天女、六道轮回等图画。根据藏文史料,措钦大殿经堂壁画题材主要有: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释迦牟尼八大弟子等。大经堂后壁,右侧绘制有阿底峡尊者像,旁边有巴买久仲坐像;左侧壁画是宗喀巴大师像,依次绘有克珠杰、弥勒佛、布顿大师的坐像。护法神殿的壁画,主要是依照藏传佛教密教的修习仪轨来绘制的,诸如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欢喜金刚、马头金刚等。此外,还有尸林怙主、骷髅、地狱变相等内容。后殿前壁壁画,左右分别绘制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与大白伞盖佛母像,堪称白居寺壁画中的杰作。
下为护法殿壁画
措钦大殿一层的法王殿壁画,西壁绘有无量光佛,南壁绘有弥勒佛,北壁绘有十一面观音菩萨,东壁绘有千佛。金刚界殿壁画,依照《瑜伽部根本续》的修习仪轨来绘制,主要以金刚界坛城为主,殿内门楣上下、左右绘有四臂金刚萨埵,以及一百二十五身贤劫诸佛、菩萨等像。壁画主要为大日如来,左右胁侍为四方佛及其眷属。
措钦大殿二层壁画,主要是指回廊壁画与东西配殿中的壁画。外回廊壁画以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为主,根据《贤愚因缘经》、《如意藤》、《律分别》、《无垢经》、《律本事》以及《弥勒授记经》等佛经故事绘制而成,共有50多幅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壁画。此外,北壁壁画还根据《弥勒授记经》、《月灯经》、《宝顶经》、《报恩经》、《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等绘制有16幅弥勒佛传和本生故事壁画。道果殿壁画,主要以八十八位大成就者,西藏各个教派高僧大德、译师、法王等佛教杰出人物,以及八思巴与忽必烈会见壁画为主。罗汉殿壁画,主要以菩提道次师徒传承,以及六庄严为主,绘有大乘佛教的论师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释迦光、功德光等二圣六庄严。此外,还绘有阿閦佛、无量光佛和四大天王等群像。
措钦大殿三层为夏耶拉康,也称为曼陀罗“坛城殿”,或“无量宫殿”,因四壁绘制有大小不一的51个坛城而得名。据藏文史料记载,坛城壁画是江孜法王37岁时(1425年)为自己绘制的坛城本尊,所绘制的大部分坛城属于密教无上瑜伽部方便坛城。
白居塔,称“吉祥多门塔”,又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位于措钦大殿右侧,建筑规模宏大,是藏族建筑史上塔寺合一的建筑典范,其修建晚于措钦大殿。据《汉藏史集》记载:“热丹贡桑帕……三十九岁的羊年(明宣德二年,1427)为十万佛像吉祥多门塔奠基,不几年就全部完成。在这期间编写十万佛像及第二幅缎制大佛像的目录,编写噶丹静修地创建记。”从1427年佛塔奠基,到1436年白居塔完成泥塑、壁画和装饰工作,前后历时10年。
白居塔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分塔座、塔瓶和塔顶三个部分。建筑形制为藏式“噶当觉顿”塔风格,佛塔底座长宽各约40米,塔基占地直径62米,全塔总高度42.4米。塔共九层,塔瓶以下共五层,一层下为塔基。一层至四层,四面各建佛堂。外形上呈四面八角,每层逐渐收缩,层迭而上。
白居塔,塔中有108道门,77间小佛殿,俨然构成了“塔中寺”的建筑格局。塔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雕塑和装饰图案等,使之成为古代藏族建筑史上佛塔建筑的艺术宝库。就建筑工艺和材料来讲,白居塔主要以土、石材料为主,局部采用了木结构,如在塔瓶外檐的营造上使用了斗拱、柱枋结构,明显受到了明代建筑营造工艺的影响。此外,作为塔寺合一的建筑典范,在其曼陀罗式的立体构图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处理上,完美地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诸如熊文彬所评价“在这里,曼陀罗式的立体构图,十分严谨地象征了教义的不同内涵。例如:佛塔上的莲花象征六随念;塔基象征十善之土地;塔阶象征四随念;塔藏象征法力;塔瓶象征菩提心;塔珞(花蔓)象征圣者及菩提三十七道品;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上的法轮,象征十力和三近住;观音咒藏象征大慈大悲和十六大空合二为一;塔伞和遮雨檐象征智慧双足;滴雨檐象征事业兴盛;太阳和月亮象征先知。如果说,建筑最能体现一种哲学思维的话,那么白居塔和早期的桑耶寺,以及以曼陀罗为原型建构的寺院建筑,可谓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
白居塔的每个佛堂内都绘制有大量的佛教壁画。据《江孜法王传》统计,从底层至塔幢各殿,分别按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等次第绘有诸佛菩萨画像27529身。其中一层绘有2423身、二层绘有1542身、三层绘有3400身、四层绘有1278身、五层绘有18886身、横斗绘有321身、十三法轮绘有677身、塔幢绘有127身。
一层20间,正东兜率宫殿和正西净土殿为经变和本生故事壁画外,其余各殿主要为密教事部和坛城壁画,塔内底层有佛殿20个。
法轮殿(供奉释迦牟尼佛)
摩利支天殿(光明佛母)
调伏部金刚手殿(四壁伏魔金刚手菩萨)
清净殿(秽迹金刚)
回遮殿(大白伞盖佛母)
净土殿(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叶衣佛母殿
马头明王殿
不动明王殿
星曜佛殿
燃灯佛殿
增禄佛母殿
持梃护法殿
幢顶壁严佛母殿
多闻天殿
入大觧脱城门殿、护法神殿和尊胜佛母殿(由此上二层)
第二层16间,整个建筑象征断除语之四不善之四断。
文殊狮子语殿
无量寿佛殿
木雕室(锁门)
狮子吼观音殿
不空绢索观音殿
马头明王殿
作明佛母殿(独髻佛母)
无垢殿(四面八臂释迦能仁佛)
白度母殿
普贤菩萨殿
阿閦佛殿
第三层20间,结构布局与一层相同,象征佛教三十七道品中,上品资粮所证四种功德,即四神足:欲定断行具神足,心定断行具神足,勤定断行具神足,观定断行具神足。
焰火金刚殿
金刚萨埵殿
无量寿佛殿
三宝殿(金刚萨埵、胁侍观世自在、虚空藏菩萨)
般若佛母殿
佛母殿
普明佛殿(大日如来佛、胁侍金刚、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殿
普渡三途殿(释迦狮子、胁侍金刚萨埵、金刚因)
无量寿佛殿(无量寿佛、胁侍金刚法、金刚萨埵)
持法国王殿
有诸佛形殿(宝部坛城坛主佛日佛)
阿閦佛殿(阿閦佛、胁侍金刚萨埵、金刚总持)
宝部佛殿(佛日佛)
第四层有16间,其结构布局与第二层一致,东西南北各有五尊佛像,象征欲、精进、念、定、慧等清净五根。
阿底峡殿
智慧殿(布顿大师、其心传译师、夏鲁寺法王)
道果殿(萨迦五祖贡噶宁波)
希解派殿(帕丹巴桑杰)
如意宝殿
上师殿
法王殿
第五层有4间,塔瓶为圆形柱,直径20米。塔瓶上第六层呈四方形,内为一中心柱式佛殿。第七、八层为十三法轮部分,内均设有佛殿,第九层为塔顶伞状部分,九层以上为金幢部分。塔瓶部分,象征摧破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无明等烦恼的信、勤、念、定、慧五力。瓶座上的圆形白塔瓶高3米,象征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的七觉支。第六、七、八、九层不分间,实为横斗,十三法轮和宝幢部分,其内均有塑像和壁画。据《江孜法王传》记载,横斗由三层莲花座、两重檐墙、飞檐组成。高24米、周长88米,内开四门,外开回廊,分别象征三十七菩提道中的八正道;十三法轮,象征如来十力和三念住;塔幢也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底部状如大悲经咒的二十八瓣莲花,周长为30米,顶部33米;上部为塔顶宝盖,分别象征大悲心和慈悲喜舍四无量之心。塔瓶中部有一层小佛殿,四面的门楣上绘有三米长的湿婆神的慧眼,亦称“般若法眼”,亦即十方三世诸佛之母般若波罗密多大佛母密意幻化表法之清净坛城,以示佛之法身大明,故足可誉为诸佛母之母、法身髓。
第五层东、南、西、北各有一门,为无量宫殿殿门。佛殿的门楣兼具印度、尼泊尔的艺术风格,饰有异常精美的象、狮、飞龙等浮雕。
东无量宫殿(大日如来金像和众罗汉像)
南无量宫殿(释迦牟尼、普贤、文殊)
西无量宫殿(释迦狮子)
北无量宫殿(四臂般若佛母)
仁定扎仓
位于大殿后山白居寺北部,依山势兴建,二层平顶藏式建筑。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45米,南北宽21米。门廊南向,设在底层,规模较大,为夏鲁派。经堂面阔四间,进深五间,十二柱。经堂内还设有西佛堂、北佛堂、护法堂和小佛殿。门厅和二楼大殿也有精美的壁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