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2018-10-27 00:14:31)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普利禅寺距宜春宜丰县城21公里,座落在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山势舒缓,山清水秀,清新雅致,禅意处处,是禅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公元700年至850年,一百多年中,包括盛唐和中唐,是禅宗极盛时期,这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大的运动,是佛教内部革新的运动,南宗禅正式登上佛教历史的舞台。从慧能大师(638713)开始,有青原行思(?-740)、南岳怀让(677744)、菏泽神会(686760)、永嘉玄觉(675713)、南阳慧忠(690775)为第一代法子,然后中继到马祖道一(709788)、石头希迁(700790),盛开到五家七派。而其中以石头希迁、药山惟严和云岩昙晟为代表的三代禅者,代代相继,成为曹洞宗的思想来源和宗风底蕴。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石头希迁,少年即在慧能大师门下得度为沙弥,大师入灭时方十四岁,先后参禅过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其一生广泛吸收前贤今人的思想,其中既有佛门别家非南宗、非禅宗的成份,如流行中原和江左的华严、牛头诸家,也包括道家和道教这样的外典之学。其《参同契》和“回互不回互”之说,都是思想集大成的结晶。目的在于即要让修禅者深刻领会万事万物之间互不相犯、各住自性同时又相入相涉、无所分别的圆融不二关系,其中也包括对于佛教不同宗派思想所应持的态度。他明确指出“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因此,石头的路,注定了悠远而绵长,赖其回互理念无穷深厚之赐,这也是曹洞宗虽然绝少临济宗之大开大合、大红大紫,但却绵泽不尽的内因:“回互”者,生生不息,生机无限,这与马祖俨然不同。马祖从洪州宗始入手于“即心是佛”,而历经“非心非佛”,最后“平常心是道”,在一系列打、蹋、喝、骂的刀光剑影中,如迅雷不及掩耳,直取人“心”。两大体系在南禅的发展上可谓相得益彰。

云岩昙晟本来在百丈怀海门下,为侍者二十年之久,却认为自己仍未契入,在百丈入灭后,离开江西选佛场,从繁华的南宗禅中心圈,来到冷落幽远的湖南药山,投惟严门下,顿告言下契会。他举出自己的“宝镜三昧”法门,明确提倡“偏正回互”说,成为日后曹洞宗的根本宗旨。

洞山良价(807869),会稽诸暨(今浙江)人,俗姓俞。先从马祖道一的弟子五泄灵默披剃,二十一岁时前往嵩山受戒。此后参学多位著名禅师,如南泉普愿、沩山灵佑等,最后在云岩昙晟门下悟入。“会昌法难”,他正值思想成熟的壮年,开山授徒。唐宣宗大中末(859),先居亲丰山,后转洞山,聚众数百,遂为重镇,传法弟子有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等二十六人。传世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新丰吟》、《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和《纲要偈》,并有语录二卷。后人所谓曹洞宗一名,即以洞山良价为轴心,上联曹溪,或下续其弟子曹山本寂,合称曹洞。

洞山良价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功勋五位、正偏宛转、三渗漏和三路接人等方法、范畴在内的理论思想与修行实践体系。而这一套独特的体系,其展开运用与丰富完善又是由他弟子曹山本寂来完成的。《五灯会元》评价说:“洞山权山五位,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而曹山则“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至此曹洞宗蔚然成立,名播天下。

曹山本寂(840901),俗姓叶(一说黄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十九岁于福州出家,二十五岁受具戒,闻洞山良价禅师盛名,即往请教。良价问其名,回曰“本寂”。良价再问:“向上更道。”回云:“不道。”良价问:“为什么不道?”回云:“不名本寂”。良价由此器之,传其心要。后受请往抚州曹山,更迁荷玉山。两处均法席隆盛,学侣四集,他传授良价五位铨量,撰《解释洞山五位显诀》立为曹洞丛林标准,还留下语录三卷,并注《寒山子诗》,盛行当世。曹洞宗由石头系发源而出,洞山创立,至曹山大成。

曹洞宗门既立,继良价之后住持洞山的有道全、师虔、道延等(生卒年不详),曹山本寂门下参学的知外弟子亦有道延、从志、处真、慧霞、光慧、弘通、行传等。以上诸禅师亦多留传有机锋问答,但是法脉都传之不远。真正将曹洞法脉保存下来的是云居道膺一系。

云居道膺(848902),俗姓王,玉田(今河北)人。参洞山良价,终于契悟,良价印可道:“此子以后千人万人把不住”,许为门下弟子中的领袖。后至洪州云居山创真如寺,讲法三十余年,大振曹洞宗风。其海外传人中,著名的有新罗利严(870-936)、高丽庆甫(869-948)等,利严得法归国之后,创弥山派,为海东禅门九山之殿。

唐大中十三年(859),高僧良价云游至洞山,在涉葛溪时,睹影悟道,于是就在洞山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寺,寺名广福。雷衡旋以环山肥田3000余亩作为寺产,良价在广福寺弘扬佛法,创曹洞宗。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南宋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天禧三年(1019),宋真宗赵恒赐“功德禅寺”四字为额,宋仁宗后改为崇先隆报禅寺。元末洞山寺毁于战火,仅保留有后法堂(藏经阁)及僧房丈室两幢。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僧道元入宋,在大童山从洞山第十三代如净(11631228年)受法,向日本传入曹洞宗,道元被尊为日本曹洞宗太祖。

明景泰年间,宜丰太平乡池溪人汪喧(出家后法名福润,字天霖)为瑞州府都纲(由政府任命的主管佛教事务的僧官,从九品),退职后,回到洞山,倾其积蓄,捐资修复洞山寺院,先后建梵王殿、藏殿、禅堂、清风亭、钟鼓楼等。明万历至明崇祯年间,宜丰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特延请庐山高僧凈聪到洞山作功德禅寺住持。凈聪在此重整寺宇,张扬曹洞正宗,凈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1672),洞山功德禅寺更名为普利禅寺,四方信众捐资重建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代住持海涛和尚在后法堂门楣正立起大匾,上书“佛在性中”,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清末,寺庙败落,至近代,由于战乱,加之十年动乱,寺庙堂宇倾塌殆尽。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拨专款维修了洞山逢渠桥和普利禅寺后法堂(藏经阁)。

2010年南师怀瑾派古道住锡洞山,重修普利禅寺。历时六年,主体建筑全部竣工,包括民宿,寺庙建筑,上客房,禅修中心,茶室等,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禅宗寺庙。寺院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左侧为普利禅寺寺院和僧人生活区,右侧为大禅修中心,中间为禅修学员住宿区,包括闭关的关房、阅览室、健身室、瑜伽室、体闲区等

修复后的普利禅寺总体呈对称布局,规模不大,但清新典雅。建筑物皆依山势一层层递级而立。沿中轴线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和寺后半山祖师塔。寺院门前湖边有一颗千年罗汉松,主干仅存一小边皮,据《五灯会元》载,此松系青林师虔禅师所植,已有1100多年。寺正门天王殿,两侧钟鼓楼,寺前有一湖碧水,一条渔舟静待湖中,远处峰峦秀美,竹影掩绿,好一派禅意。

湖边有一条谷中小路,直通洞山民宿。谷中溪水流淌,即是良阶彻悟的葛溪。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罗汉松)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逢渠桥

北宋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与子裕禧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之上建起一座单拱石桥——逢渠桥。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缝皆相通。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士为护桥神。桥全长15米,高4.8米,桥面宽4.8米,桥拱净跨4.2米,拱矢高2.1米,属陡拱。桥上建有凉亭和桥栏,亭为歇山顶,高4.95米,桥石上刻有建桥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是保存完好的北宋古桥。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洞山良价最初从参“无情说法”一案而开始悟入:“既到云岩,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云岩曰:‘无情说法,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云岩曰:我若闻,汝即不得闻吾说法也,’曰:‘若恁么,即良价不闻和尚说法也。’云岩曰:‘我说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也。’”

洞山良价在此即紧接着向云岩呈上一偈:“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解说不思义。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得知。”

良价不是径直由此全部领会,而是在经历了诸如此般“也大奇”的思想迂回曲折缠绕之后,总在昙晟《宝镜三昧》的法门之下终于悟入。他在辞别云岩山时,心中仍犹疑徘徊,反复思量,直到过一水,睹水中之影像,豁然悟彻,所悟的正是《宝镜三昧》精神。其得法偈云: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住。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夜合山塔林

谷中有夜合山塔林,十座佛僧墓塔,大小、高矮参差不一,依年代而排列。最早的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最晚的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中间的是普同塔,下通深井,是寺院中普通和尚的骨灰共同归葬之墓。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夜合山石刻

谷中路头有两块巨石并峙如门,传说到了夜晚,两石就会自动地合拢起来,天明方开,故名夜合门(又称为夜合山),山石上镌有宋代苏辙所作诗云:“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无事佛僧何处着,入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另有一诗刻在旁边石壁上,“山城无锁日东西,开合邈同乌兔飞。曙色未分人未度,是谁敢作假鸡啼。”此诗是为夜合门而作,据说出自元代道彰禅师手笔。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大雄宝殿

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为台湾詹文魁先生奉南师怀瑾之命所塑,佛像为白色,用本性表现佛像,代表清净圆满。一侧还有韩国殿和祖师殿,韩国殿主要作为寺庙法师唱诵及坐禅地。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藏经阁(法堂)

为普利禅寺最年久建筑,清康熙十一年(1672),是时洞山寺宇更名为普利寺,并重建洞山寺宇的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寿在后法堂门楣正中立起大匾,上书“佛在性中”。堂前有聪明泉一口。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祖师塔

唐咸宗咸通十年(869年),良价圆寂,唐咸宗追赐为“悟本禅师”,在广福寺后山,建了一座安奉祖师舍利之墓塔。塔名“慧觉”,俗称“价祖塔”。墓塔呈六方形,高约3米,塔前正面刻有一块“师慧觉宝塔”的碑。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神州佛音(188)----曹洞宗祖庭宜丰普利禅寺



五家七宗中,曹洞宗的禅诗最为引人注目。石头希迁有五言偈颂《参同契》,“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然于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明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譬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曹洞宗禅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依据是《宝镜三昧》。洞山良价在云岩昙晟处亲印宝镜三昧,并把它传授给曹山本寂。“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善宜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皆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来不去,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极趣,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人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