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2018-10-26 17:42:04)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分类: 旅游随笔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黄檗山,原名鹫峰,古有天竺僧人在此修行,并留下石室遗迹,仿天竺国山名而名之。距宜丰县城约48公里,座落在西北部的黄岗乡黄檗村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主峰仙姑峰海拔1404米,是临济宗的祖庭。 南宋礼部尚书、大学者王应麟曾游黄檗山,赋诗一首:“黄檗去无踪,清流出涧中。乍疑飞冻雨,还觅透寒风。湛性非尘溷,闻根与暗通。曹溪留一滴,清味此应同。”宋淳熙四年(1177年),瑞州判官、后任礼部尚书的倪思,有诗《游黄檗山》:“云鹫峰头一万杉,覆盂山下木参天。当年曾识祖师面,溜雨鸣风三百年。”

据《江西通志》载:“黄檗山在新昌(今宜丰)西,山使绝顶有寺曰鹫峰。”《新昌县志》云:“黄檗寺,唐名灵鹫,断际禅师道场也。临济宗风遍于海内外,实于兹得法。”断际禅师即希运,福建福清人,出家后,云游到灵鹫寺,在此宣扬直指单传的心要,创立了新的禅宗之旨。其弟子义玄,从黄蘖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这种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北宋时,又演化成黄龙与杨岐两派,古有“临天下”之称,可见临济宗流传之久与影响之大。

唐开成年间(836840),希运禅师在百丈座下承嗣洪州宗风后,遵师嘱出外弘法,行及鹫峰寺,驻锡于此,长达数十年之久,直到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希运禅师在此圆寂,塔葬寺侧。期间,念及自己出家剃度和受具足戒衣钵所在的福建福清县黄檗山,为载师德,不忘根本,将鹫峰改名黄檗山,易寺额曰“黄檗禅寺”,故有天下两黄檗之说。希运禅师力弘洪州宗风,倡立”无心”说,继承其师怀海乃至师公马祖道一的棒喝手段,严课徒众,弟子法嗣多人,以临济义玄为最著名,后于河北镇定临济院创立临济宗。唐宣宗李忱当年避祸也曾来到黄檗禅寺,参学于希运禅师座下。俗家弟子贡献最大的当数唐大德年间的上柱国(宰相)裴休,他将希运的说教要义汇编成《黄檗希运禅师传心要》一书,奠定了临济宗在佛家的地位。

南宋初年,释佛智住持黄檗禅寺法席,以德行出众,奉诏进京觐上,其弟子也得领受紫衣袈裟。宋绍兴九年(1139),黄檗禅寺更名为“报恩光孝寺”,香火祀奉徽宗。宋皇佑年间(10491054),黄龙慧南移锡黄檗禅寺,并在溪侧搭建茅蓬独自禅修习静,在此光大临济宗风,启临济宗黄龙派之端倪。宋代,日本僧人荣西和俊艿,先后来华学佛,将临济宗旨传到日本,至今日本有门徒500万之众,越南及东南亚诸国,皆不乏临济信徒。

    明中叶,黄檗禅寺因年久失修,在崇帧二年(1629),隆兴府(府治在今江西南昌)信众甘维理、朱以仪等倡议捐款重建黄檗禅寺,并礼请释行月由杭州慈济寺迁锡黄檗,住持丈席,是为第三十二代住持。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释行月在黄檗禅寺圆寂。徒嗣为之建塔寺侧,塔碑有“黄檗中兴祖师”之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黄檗禅寺又遭火灾所毁,仅存旁殿数楹而已。十年动乱期间,古寺建筑毁坏大半,20世纪80年代在修路过程中,古寺所有的地面建筑全部拆除。当年黄檗古寺的遗存中,在一块残砖上还刻有“鹫峰”二字。

2004年黄檗寺启动重建工作,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寺内现存唐以来历代僧释墓塔100多座,造型各异,工艺精湛。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建设中)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老寺)

祖师塔(断际禅师塔)

位于塔前村墓山上,塔高3.1米,宽1.2米,形如宝瓶,下为须弥座,束腰肥鼓,刻满了缠枝花叶。上分四层华盖、覆钵、仰莲和宝珠。塔的四周建有石砌的罗围,内有石台石柱石阶等。石台的正中刻有“断际禅师塔”,罗围后部正中嵌有石碑,上刻“开山始祖上希下运谥断际禅师之塔”,为清初重立。上款:康熙乙酉年住持僧明智、实性仝;下款:植下第四十世嗣孙悟传、悟玲敬捐衣钵净资仝重修,嘉庆十七年桂月吉旦立。

希运墓塔以东400米处还有一座皇叔塔,乃唐宣宗李忱逝世后,黄檗寺僧为纪念他所建的衣钵塔。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谋害,作为唐宪宗十三子的李忱,为保性命,“避武宗之忌,为僧,云游四方”,先隐匿于江南禅林寺院,后到江西宜丰的黄檗山长住,随希运禅师习禅法。后来,李忱登基为宣宗,继位之后,一改武宗灭佛政策,大兴佛教,并赐希运“断际禅师”法号,黄檗由此得以长足的发展,享有“临天下”的盛况。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祖师舍利塔)

  禅师合葬塔

  希运祖师塔一侧,是临济宗第39世上璧下郎悟玲禅师和上夙下有悟传禅师的合葬塔。碑侧写有“此时空色相,何时见真容”。合葬塔下方不远的地方还有第四十四世和四十七世两位禅师的合葬墓。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一庵月和尚塔

立于明万历年间,为临济宗三十二代祖师,也称为黄檗中兴祖师。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皇苟塔

塔形为宝瓶形,须弥座塔座,三层。推断为唐代建筑,纪念一只救助多人的神犬所立。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千佛塔

也称普同塔,即普通和尚共同归葬之塔,始建时间不详。推断为宋代建筑,塔座正四边形,边长126厘米,通高271厘米。须弥座,四层,圆柱塔身,塔刹两层,六角形华盖与宝珠。塔下为井,归葬之地。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双林峰塔林

由四座墓塔组成,建于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七年,由亦苇岸禅师塔、湛虚智禅师塔、显道禅师塔和达慧禅师塔四座墓塔组成。其中达慧禅师塔在东面约5米处,其余三塔在一个中轴线上顺坡而下,跨度20多米,气势雄浑。而亦苇岸禅师塔造型奇特,为塔中塔,又叫“大钟盖小钟”,外塔似一大钟,以石块垒成弧状塔屋,高约4.3米,底径4.5米。内又耸立一座钟状的小塔,高有2.47米,底宽1.2米,刹为覆钵、仰莲、宝珠相迭。塔身正面刻有“亦苇岸禅师塔”,建于清康熙年间,据说小塔内为亦苇岸禅师的肉身。内外塔间可容十人,这种石塔,在国内仅有孤例,可称艺术珍品。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神州佛音(187)----临济宗祖庭宜春黄檗禅寺


“临济宗”在中国禅宗史上传承历久不衰,是其他宗派所无法比拟的。

僧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师开示。”

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间断。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工夫,山僧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若第一句中荐得,堪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荐得,堪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荐得,自救不了。” 僧问:“如何是第一句?”

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问:“如何是第二句?”

师曰:“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问:“如何是第三句?”

师曰:“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头人。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载:“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三法混融,和合一处;辨既不得,唤作茫茫业识众生。”

《五家宗旨纂要》说:“临济家风, 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摛,杀活自在。扫除情见,回脱廉纤。以无位真人为宗,或棒或喝,或竖拂明之。”《人天眼目》卷二上说 :“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 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转天关,斡地轴,负冲 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摛,杀活自在。 ……要识临济么?青天轰霹雳,陆地起波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